文 / 李丹昱 高夢陽 梁又勻

責編 / 高夢陽

編輯 / 梁又勻

“疫情那兩年,搶到櫃子就是錢,現在是手頭有大把的櫃子,大家都要去搶客人。”談起近期流傳的上海港、寧波港鹽田港等港口爆出的“空箱堆港”視頻,一位貨代對新消費日報記者如是說。

今年年初,我國港口空箱堆積情況引起市場關注,也致使外界開始擔憂“外貿訂單將下滑”等問題。

但身處浙江義烏市的歐馳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名洋看來,2月份以來的外貿訂單實際上是迴歸了正常的增長軌道上。“義烏纔是外貿行業的晴雨表”。

有着“世界超市”之稱的浙江義烏,不僅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還帶動了全國20多個產業集羣、210萬家中小微企業,關聯3200多萬名工人就業。65%外向型經濟特點,使得義烏成爲外界觀察外貿經濟的重要窗口。

劉名洋對新消費日報記者表示,疫情期間國內外貿出海強勢增長是衆多偶發性因素造就的。“2020-2023年整個外貿訂單的暴增是因爲全世界供應鏈不暢,工廠生產無法正常運轉,甚至碼頭也不暢”。

而在他眼裏,年初“港口空集裝箱”的現象也是暫時性的。“一方面,之前的外貿火熱讓大家錯判了形勢,箱子買多了”。劉名洋認爲,由於疫情、過年等多重原因,導致很多海外客戶下單時間比往年遲,但實際恢復的比較快。“我們1-3月基本上工廠訂單已經做不過來了,我們現在訂單基本上已經排到了今年的6月份。”

對空箱增多的現象,海關總署署長俞建華日前也回應,既有前一個時期新集裝箱投放量過大、國內堆存成本較低、國外疫情緩解後空箱短期大量回流的原因,也有季節性規律作用。”大量空箱在我國港口蓄勢待發,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國際市場依然看好我們下一階段的出口能力。“

調研中新消費日報記者發現,港口空箱以及訂單下滑的流言,以及製造業所訂單和供應鏈轉移討論的背後,一方面由於是我國外貿行業身處結構性調整期,另一方面市場需求也在產生新的變化。

這意味着,2023年,將有不少外貿人站上新的歷史節點。

天價集裝箱到空箱堆積 發生了什麼?

“2021年-2022年,最火爆的時候,中美航線‘堵船’要堵半個月到四十天。中國出口的火熱,讓全球其他航線的集裝箱都來支援太平洋東向航線。”國內最大美線貨代負責人姜盛波回憶道。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家居賽道。

2020年以來,全球疫情發展讓居家辦公、線上購物的需求迅速膨脹,一時間,傢俱、日用品、小家電等剛需訂單湧進國內。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數據,2021年我國傢俱及其零件累計出口金額達739.76億美元,同比增長26.4%。

一位義烏的商家對新消費日報記者透露,去年海運集裝箱一個櫃子最高在一兩萬美金,有的甚至高達3萬美金。

“客戶的訂單不斷增加,運費、加價統統不考慮,只要貨。彼時貨代一直強調沒有箱子,但大部分客戶都表示可以等。”廣州一傢俱廠負責人丁滿對新消費日報記者表示,2021年以來對傢俱用品需求的快速提升,恰好彌補了國內家裝市場的冷淡。

但隨着歐美市場相繼疫情過峯,居家辦公需求下降導致家居用品訂單一落千丈,部分客戶至今仍處在消耗庫存狀態。

“2022年上半年開始整個美國市場家居用品庫存量處於高點,經過近一年的消化,庫存水平逐漸恢復。但從庫存恢復到產生新訂單,這一過程仍需要一定時間。”姜盛波認爲。

“空箱情況確實有,但沒有社交平臺上說的那麼嚴重”。姜盛波對新消費日報記者坦言,去年看到的一箱難求是因爲堵船導致的迴流過慢,今年恢復後,這個現象自然就不存在了,“至少我們在今年前兩個月的數據比較平穩。”

”空箱堆積的數量無法和外貿數據直接劃等號”。一位貨代對新消費日報透露,彼時櫃子價格高企的時候,運費漲了十倍,並不代表中國外貿的數據漲了十倍。而現在櫃子空出來之後,也不能等同於外貿數據的暴跌。“一、二月份的海關外貿數據也體現了這一點。”

據海關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6.1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同)微降0.8%。其中,出口3.5萬億元,增長0.9%;進口2.68萬億元,下降2.9%;貿易順差8103.2億元,擴大16.2%。

調研中,新消費日報也從多位貨代處瞭解到,前兩年因爲疫情造成整個供應鏈各個環節的延誤,由於海外碼頭工人的效率極其低下,原本一個去美國的櫃子回收再用只需要十來天的時間,後來延長到要四五十天的時間,櫃子“回收”不回來,船公司只能不斷地生產新的櫃子。“但是現在整個碼頭的效率恢復到了正常水平,疫情這兩年生產出來的櫃子,勢必要疊起來、空起來。”

劉名洋也告訴新消費日報,越來越多的客戶正趕來中國。他表示這個月有歐洲客戶來訪表示做了誤判,沒想到聖誕後就消化了去年積壓的庫存,“所以過來求我們快速交貨,原來45天的現在希望20天就出貨,我倉庫的庫存,從去年高峯期的幾千件,快速降到了幾百件。”

市場波動 賒賬價格戰猶存

不可否認,我國全球市場份額的確存在波動。經濟學博士溫建東認爲,今年1-2月,對美出口美元金額同比下降6.8%,人民幣相對美元貶值,幫助了出口商增加了人民幣收入。

“美元緊缺似乎成爲全球市場通病。今年一位委內瑞拉客戶在有大量當地貨幣、黃金的前提下,始終沒能換匯成功,導致無法下定,訂單流失。”歐佩克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徐鏡錢對新消費日報記者坦言,美元緊缺的現狀導致跨境交易頻頻出現賒賬行爲。

目前,徐鏡錢在上海、無錫和深圳有3家工廠,其中上海工廠以自主研發的螺桿空氣壓縮機爲主。並且從工業機械拓展到了工程機械,公司跨境電商業務,基本都來自阿里國際站。

據徐鏡錢透露,隨着賒賬行爲增加,類似阿里國際站這這樣的B2B平臺還推出了相應的保險業務OA賒銷服務。據阿里方面透露,OA賒銷服務近一個季度成交訂單量環比增速超過了40%。

但即使有保險保障,對於現金流爲王的企業,賒賬行爲也確實阻礙了其出口腳步。在徐鏡錢的規劃中,今年將把重點放回國內市場,佔比將達到80%。

“美金緊缺導致國內外貿商對大客戶的競爭幾乎白熱化,壓價屢見不鮮。”徐鏡錢透露,之前外貿訂單從未改價,如今爲了搶訂單,不得不將利潤壓縮15%,“價格戰”一觸即發。

對價格敏感的還有中美貨運航線。“今年以來,客戶需求呈現明顯變化,更在乎運費,打價格戰;還有做門到門業務的增多。”姜盛波表示。

更加悲觀的,還有在“價格戰”中落敗的紡織業出口商。浙江一位針織行業”廠二代”告訴記者,由於產業向東南亞轉移,周邊紡織業大型工廠的出口都停了,僅保留了部分小廠,承接一部分需求。

外貿結構新變化

“櫃子空了,對外貿企業而言實際上是件好事”,一位義烏商家向記者坦言,疫情這兩年因爲“一櫃難求”,以美西航線爲例,櫃子價格離譜到15000萬美金。現在直接跌到1100美金左右,比疫情前的1500美金還要低,成本大大降低,利潤率變得可控。

在他看來,那時候櫃子價格瘋漲貨代是賺了不少錢。下單到發貨這段時間裏,因爲物流成本的飛速上漲,外貿商家極有可能從賺錢到虧錢。“疫情期間,新開了無數貨代公司,現在關貨代公司的數量遠超開張的。賺了兩年快錢、利潤率翻了10倍的貨運、貨代、船公司,接下來將進入精細化運營時代”。

目前看來,需要調整的不僅是貨代公司。由於市場需求的變化,中國的外貿產業結構正在迅速調整。

“在東南亞開廠的那些人不是製造業在那個地方起來了,只是中國人在那邊開廠”。劉名洋對新消費日報表示,這樣的工廠往往質量、交期、履約能力都比較差,就是做低端製造的,被淘汰的產能。

“中國真正外遷的只有兩個行業,一個是電子行業的代加工,第二個行業就是服裝行業。”劉名洋告訴新消費日報,目前東南亞只有人工成本比中國低,1200元/月,“但是工人只幹8個小時,多一個小時都不幹,工人的工序非常不熟練,需要經常培訓。所以我們的產業往東南亞遷,就是遷了一個包裝廠,大的工業原材料還是中國出的”。

劉名洋坦言,同樣做杯子的工廠,分爲做高精尖產品的高端產品,還有低端產品,移到東南亞的工廠大部分做的是低端貨,就是賣東南亞本土的,就是賣非洲的,“他的貨還是進不了歐美。”

不過,劉名洋也表示,現階段是中國本土外貿商家的窗口期,商家仍需要時刻關注市場變化,積極調整。

阿里國際站總裁張闊在接受新消費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歐美市場的消費力在過去一段時間尤其是去年受到了幾個方面的壓制,一個是通貨膨脹,另外一個是疫情三年庫存增長很多,去庫存週期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消費受到了一些抑制。

但即使在這個情況下,張闊認爲,整個中國對於美國連續三年我們出口整體增速還是在水位線以上。對於歐盟,2021年最高峯的時候是33%,2022年是8%左右。東盟,2021-2022年保持雙位數增長。

在張闊看來,整體的區域來講,雖然北美這個區域受到消費抑制積極受到去庫存的影響,但從國際站的數據來看,東盟、包括在歐盟還是有個非常不錯的發展,“發展區域更加多元化了“。

行業進入調整期:擁抱數字化、提升附加值、接受柔性定製

事實上,目前國內高附加值產業的反彈最迅速。

以2022年下半年以來,出口發展迅猛的新能源產品爲例。據張闊透露,當前充電樁成爲阿里國際站上轉化率最高的外貿商品,而採購新能源充電樁的海外買家主要來自美國、東南亞和歐洲。

華泰證券研報顯示,受益於純電市場接受度提高、政策推動補貼加大、車企運營商投入意願提高等因素,歐美主要市場充電樁的需求和供應都有望顯著增加。中國企業有望憑藉在技術及成本上的優勢推動快充直流充電樁的出口。

另一個新能源出口熱點是光伏。合肥昇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趙運奇告訴新消費日報記者,昇維科技主要生產的屋頂光伏儲能家用和商用發電設備,2021年至2023年,昇維科技銷售額分別是2000萬美元、4500萬美元與7000萬美元。

採訪中,新消費日報記者發現,主打高附加值的企業及服務商們並不擔心2023年外貿起步較慢的問題,並且會積極利用電商、直播等數字化手段。

深圳碩騰科技總經理羅暢是物聯網行業內最早出海的一批先行者。碩騰科技僅用四年就將線上銷售銷售額從800萬元做大至2.6億元,“平均每年都是翻倍的”。

羅暢告訴新消費日報,不同於傳統加工外貿,公司主要對外輸出設備及技術服務,“我們在國內較爲成熟的解決方案,例如移動信息化處理、人臉識別,在一帶一路沿線的亞非拉國家還是比較受歡迎的。”

2022下半年,羅暢嘗試了面向B端客戶的電商直播,並在年末拿下了2億美元訂單。“我們四年時間在線上沉澱的百萬美金級客戶,到目前爲止一個都沒來過中國,我們沒有真正見過面,至少沒有在線下見過。”

主營激光切割機的銳圖激光也在第一批出海的浪潮中嚐到了甜頭。銳圖激光總經理馬同偉向新消費日報記者表示,店鋪上線僅三個月就完成了第一筆訂單,當時不少同行還沒意識到出海這一新賽道,這令他們在業內迅速崛起。

“最初做線上主要是爲了節省線下展會、設備出海運輸成本,從投資角度來看,線上店鋪最初投入幾萬元,不要求一年要做多少,但最起碼我只要能成一筆訂單,店鋪成本就能賺回來。”很快上手電商平臺之後,馬同偉的成立沒幾年的激光切割機業務公司,對不少同行形成了競爭壓力。

前不久從俄羅斯拜訪客戶歸來的馬同偉對新消費日報透露,正在規劃着線下展會、線上電商兩手抓,在去年營收增長翻倍的基礎上,預計2023年營收還要再翻一番。“現在我們可以自由出入,國外客戶來中國參觀,外貿生意怎麼可能會不好了呢?”

不僅是技術裝備類公司對於2023年充滿期待,主營運動服飾裝備的杭州蘭帕達體育也早早地忙碌起來。不僅在2023年春節之後提前開工,公司的“柔性生產”模式也在持續地爲公司創造新的盈利增長點。

蘭帕達所在的運動服飾賽道較爲貼近傳統服裝外貿,公司CEO金飛燕向記者透露,2021年國內很多工廠爆單,年底集中發貨出去,使得客戶在2022年陷入了去庫存的一年。

到2023年初,新的產品需求逐漸湧現。“一部分經銷商還是有一些庫存,但現在(市場)有復甦,比去年好很多。”

由於不想承擔太多的資金和存貨壓力,越來越多的大小國外品牌面對國內代工廠開始選擇起“柔性定製”,即一個訂單、一款顏色僅預訂幾百件,乃至幾十件作爲“試水”,有時一筆訂單金額僅有幾千元人民幣。

面對這類瑣碎的訂單,金飛燕並不感到失望,2023年1月以來公司承接的此類訂單同比增加了30%。

她認爲,客戶如果沒有經過試銷,他也不敢下大批量的訂單,而我們也不希望客戶拿去貨之後又增加了他的庫存。“我們如果能做到柔性小單,同時產品的附加值提升,那麼對中國供應商來說其實是利好。”

目前,碩騰科技的線上出海業務已佔到80%左右,而蘭帕達也已佔到70%。羅暢堅定地表示,電商化一定是未來的基礎,“隨着B端的電商信息滲透加快,客戶的習慣演變成線上採購,這個過程將是不可逆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