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以來,雙十一已經走過了15個年頭。這個由電商創造出來的購物節,逐漸從一個簡單的促銷活動發展成爲了一場消費狂歡盛宴。

2023年的雙十一大促正式落下帷幕,12日,各大電商或短視頻直播平臺陸續公佈了今年雙十一的戰報業績。在各大平臺的戰略重視和投入推動下,一些新的消費活力被激活,一些趨勢和特點也正在形成。

淘寶、天貓、京東、抖音、快手等頭部平臺都沒有公佈本次雙11具體的交易GMV(成交總額),而主要時從平臺用戶數、消費訂單量、參與商家數量、成交破億或者破10億的品牌數量等指標的同比增長角度呈現大促業績。

爲了喚回或者吸引更多消費者,“低價”是今年幾大頭部平臺大促主打的口號。消費者在被低價吸引的同時則更注重品質。國貨品牌的增長也是一個亮點。

回顧15年,雙十一的焦點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從最初對GMV(成交總額)的無盡追求,到現在對商家發展和生態共建的重視,雙十一逐漸從“量”向“質”轉變。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透過數據看“15歲的雙十一”,在狂歡背後,又折射出怎樣的消費趨勢?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方靜怡 程子姣 孫文軒 白金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