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人的高智商、懂事、和強大的思維邏輯,其實是被逼出來的。


並且,這些在他們成年後,往往會成爲導致他們不幸福的一個主要原因。

 

在整個童年裏,對每個小孩子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盡各種嘗試和努力,以保持他自己內在心理狀態的平衡。


在充滿各種挫折和困境的現實生活中,他需要發展出各種各樣的防禦機制,形成各種各樣的認知信念,各種對客觀現象的解釋,以保證自己的安全和心理上舒適的狀態。

 

比如一個男孩小時候總是被家人忽視,這一情景會讓他感覺很不舒服,他需要一個理由來解釋這個現象。


他最終可能會形成類似於這些的認識:比如我是不值得被愛的、或是人間不存在真正的愛、我不需要家人的愛等。

 

通過形成這些結論,這個現實情境他就有了一個可以去理解的解釋,這件事情對他而言就會是“確定”的、被“解決”的了。

 

認爲自己不值得被愛,就可以對再得到家人的愛而絕望,再次被家人忽視的時候,就能夠對此徹底放棄努力了;


認爲自己不需要家人的愛,就能夠獲得一種“我很強大”的感覺,再次被家人忽視時,就可以壓抑住內心的渴望和不舒服的感覺。

 

如果我們在早年時期能夠獲得來自父母的恰到好處的愛,所導致的一個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我們會一直是在做自己。

 

因爲外界環境沒有給我們帶來過度的挫折或創傷,所以我們不需要通過發展各種防禦手段來保持內心平衡。

 

多數時候我們都是活在“現實生活”中,獲得了充分的生活體驗的同時,我們的這種“內外合一”的真實狀態,也能夠令我們從外界獲得真實的反饋,從而很好的去成長。

 

但如果一個人他早年受到的創傷或挫折太多,由此所導致的一個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這個人會想的很多。


他會比同齡人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思考人生,自我分析,和自我反省上面。

 

因爲他受到的這些挫折和問題都是的確需要去解決的,他不得不花費時間來處理這些事情。

 

當別的“健康”的孩子愉快的在外面跑着玩時,他得思考媽媽總是打罵他,他應該怎麼辦;

別的孩子在打籃球時,他在分析自己這種這麼強烈的悲傷是怎麼回事;

別的孩子在睡覺休息時,他要想着怎樣才能度過令人恐懼的明天。

 

因爲小的時候,生命中充滿的多數、甚至絕大多數的事件都是負性的。所以他根本從來沒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是“負性導向”的思維——他永遠都在關注有哪些“問題”,而從來沒想過怎樣獲得更多的“幸福”,怎樣更好的享受當下這一刻。

 

在對人類的幸福感研究中,一個最基礎的幸福邏輯是:幸福是一種主動地選擇。人的注意力具有“增值”的功能。你關注幸福,就能獲得更多的幸福;你關注問題,就會獲得更多的問題。

 

所以這種早年生存環境下所導致的“負性導向”的思維,在根本上就導致了這類人的人生幸福感會更低。甚至可能一直以來他的幸福感都是—— 因爲他一直在一個接一個的問題下疲於奔命,而從來都沒有時間、也不會去享受幸福。

 

爲什麼說這類人“不會”享受幸福呢?

 

其實也可以說,就算他很努力的想要感受幸福,也很可能他仍舊無法感受到。

 

因爲他其實一直和“自己”是分離的。

 

不僅是感受幸福,甚至是感受痛苦,一個最基本的前提是:這是我們的“真實感受”。

 

這個“真實”很難解釋。如果非要比喻一下的話,我想把真實比喻爲是“本能”。就是你自然而然的、不假思索的產生的感受和體驗。

 

但早年成長環境不安全的人,他們根本沒有機會去發現並滿足自己的真實感受。


因爲對他們來說,“生存”纔是第一位的,他首先要考慮的是怎樣應對各種不好的現實情況,怎樣獲得內心的平衡,所以他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滿足自己的需求。

 

也正因此,他不知不覺間形成了一種十分“功利”的思維方式。這種功利的本質是對萬事萬物的“邏輯化”理解,而完全的缺乏真實的“感受性”的認知。

 

這句話可能寫的有些奇怪,但我想如果是屬於我們這篇文章所描寫的那類人,可能會對上面這句話非常的感同身受。

 

因爲這種“功利性”的思維方式實質上早已將他的情感也給“邏輯化”了。

 

因爲頻繁的自我分析、自我內省,“感受”在他的世界裏已經成爲了一個“客觀對象”。他不知不覺間形成的習慣是:將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作爲“理性”的存在去思考。

 

所以,這也是爲什麼他體驗不到幸福、很多時候也處理不好痛苦情緒的原因。

 

他的感受能力已經被邏輯給壓制的僵化了。


他不知道什麼是自然而然的對於幸福的享受。


當他處於幸福的情境中時,他很快又會習慣性的從感受中跳出來審視自己,然而一旦當他意識到“我現在的感覺是幸福”的時候,他就已經不是在“體驗”幸福了。

 

痛苦情緒的疏解,通常需要的是深刻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接納。但對他來說,痛苦也只是一個需要去“解決”的問題。

他會程式化的思考和分析:導致我痛苦的原因是什麼,處理這種痛苦的步驟有哪些?


他可能一直都沒有理解到:痛苦並不一定是“問題”,也並不一定需要被馬上“解決”。痛苦是他自己在真實的情境下所產生的自然反應,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先了解自己怎麼了。

 

我覺得其實絕大多數出生於不幸的原生家庭中,且能活過10歲的人都是很棒的英雄。

 

因爲作爲一個懵懂無知、對這個世界認識是一片空白的嬰兒,你能夠在充滿了挫折和創傷的情境中想出那麼多的辦法和方式來讓自己堅強的適應生活,這真的很了不起。

 

問題只在於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在我們逐漸離開自己的原生成長環境的時候告訴我們:

 

在你過去的十幾年裏你做的真的很不錯。我看到一個聰明的、有想法的孩子是如何在那樣糟糕的環境裏生存下來的。

但是你即將進入的這個更大的世界,它和你的原生成長環境一點兒都不一樣。它更大,更寬廣,充滿了更多的機遇和風險。

 

最重要的是,你過去在那個糟糕的環境裏一直使用的自我保護的方法,在這個更大的世界裏已經不適用了。


因爲這個更大的世界比過去那個糟糕的環境更加的安全,你可以不用再那麼緊張,而是可以放鬆的去享受你所擁有的,而不用提心吊膽、不停思考着如何應對每一天。

 

所以你可以將自己當成一個新的“嬰兒”一樣,嘗試着在這個新的環境裏開始學習如何生活。


過去的成長環境是你無法選擇的,它的任務只是令你成長到現在,令你擁有成熟的智慧和見識。


接下來纔是你自己主動選擇的人生的開始。在這一刻起你纔開始學習怎樣擁有你自己的生活。

 

當然我很清楚,過去令你形成的這些思維習慣和防禦方式早已成爲了你本能式的反應,所以對你而言最重要的是先從過去的防禦方式中停下來,你得先學會像一個嬰兒那樣重新去觀察生活。


唯一的區別是你已經有了一遭的生活體驗,而且你也有比嬰兒更高的智力和思維。


所以你能夠對生活產生更全面、更真實的認識。而不是像過去那樣,侷限在一個扭曲的、糟糕的生存環境中。

 

在糟糕的生存環境中發展出高智商作爲自我保護方式的只是一部分的人。


其實在任何不幸的成長環境中長大的人,都必然有着各種各樣的“極端”的自我保護的手段,有的是形成畏縮的性格,有的是表現的對一切都不在乎,有的是選擇各種自我放縱。

 

我想說的是,人生是艱難的。接受生活的真相也是艱難的。我無法給出一個能令所有人都幸福的方案,但我越來越覺得、也在冥冥之中越來越相信這一點:人終究都是要成爲他自己的。

 

世上有好幾十億的人,每個人的性格,長相,想法,高矮胖瘦等都是不同的,所以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有時候不妨讓自己站在一個更大的視角上來看一看,可能你就會發現,做獨一無二的自己,也許就是幸福的本質、和這一生存在的意義。


原作者名: 風墟

轉載來源: 煉己者

轉載原標題: 人終究都是要成爲他自己

授權說明: 口頭授權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