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交通宣傳口號,當然不是“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而是唐太宗時代的儀制令“賤避貴,少避老,輕避重,去避來”。

到了宋太宗時期,經大理寺丞孔承恭建議,這四句話被刻在木牌或者刻在石碑上,安放在兩京和諸道的道路交匯處上,成爲最爲大宋人民熟知的交通規則。

關於宋代開封的冷知識:其實電視劇都沒告訴你

關於這條交通規則的內容,據說宋太宗自己也有疑惑,據說他曾經問道:

前三句都好理解,可這個第四句---去避來,到底是什麼意思?

大理寺丞孔承恭回答:“去避來”的目的是爲了提醒道路上的行人互相謙讓

宋太宗不相信,反問:“那在交通繁忙的大道上,過往人羣密如螞蟻,如果還互相謙讓豈不是誰都走不成?

一日,太宗問承恭曰:“令文中賤貴少長重輕各自相避,並記,何必又云‘去避來’?此義安在?”承恭曰:“此必恭戒於去來者,至相迴避耳。”上曰:“不然,借使去來相避,止是憧憧於通衢之人,密如交蟻,焉能一一必相避哉?

北宋的汴京城到底有多少人,史書上沒有明確數字。但是在宋代中期的天禧五年(1021年),留下的戶籍資料來看,開封內外城十個廂(類似於區)總共有97750戶人家,如果按戶均五口人計算,這就有50萬了。

而這還沒加上駐紮在汴京城的軍隊及其家屬共40萬人,以及衆多的官吏,僧道,流動人口等等,所以加起來後常住人口輕鬆超過120萬。到了宋末,即清明上河圖那個年代,人數更要向上走。

所以北宋汴京城的人口密度就很恐怖了,根據宋史學家包偉民的計算,汴京外城區的人口密度爲1.2萬-1.3萬/平方公里。

關於宋代開封的冷知識:其實電視劇都沒告訴你

即使是在有着大量高層建築和地下空間的現代,中心城區的人口密度能達到1萬/平方公里也並不多見,在國內大城市中,只有上海成都天津等大都市才能達到。

而比這更擁擠的是內城區。

內城區的面積不到八平方公里,卻集中了官署和大部分商業集市,而人口數量推測在36萬以上,這裏的人口密度據現代史學家計算是4.5萬人/平方公里。

我們參照下幾百年後18世紀的日本江戶城,同樣是過百萬人口,普通人住的是四到五戶連成一排的“長屋”,共用水井,每戶人家的居住面積只有10平方米左右。

關於宋代開封的冷知識:其實電視劇都沒告訴你

宋代汴京的平民住宿條件是什麼樣的,史料中沒有太多記載,不過繼馬可波羅後來到中國的意大利商人鮑丁南曾經描述杭州普通居民的住宿條件:

……到處見縫插針般地住滿了人,一所宅院裏往往住着十或十二家

沒錯,無論是杭州,還是開封或者是稍晚幾百年的日本江戶,底層市民們就是住得這麼擁擠。


火災

對居住在宋代的汴京和杭州居民來說,除去戰爭以外,最恐怖的應該是火災。

宋代中期以後,古老的裏坊制和宵禁慢慢消失,人們挖開坊牆臨街開店。在利潤的驅使下,宋代的商家把鋪子擴展到街道上,原先可以行走車輛街道就越來越窄,這種行爲在現代叫“違章佔道”,在當時則有個更簡潔的名字“侵街”。

鹹平五年,宋真宗開始下詔治理侵街現象,然而宋代的商家背後多半站着權貴,於是皇帝的詔令也起不到作用。到宋徽宗時期,宋朝政府承認現實,不再治理侵街。而是下令徵收“侵街房廊錢”,商家們交筆錢後,官吏就對侵街行爲聽之任之了。

關於宋代開封的冷知識:其實電視劇都沒告訴你

18世紀的江戶城每3年被焚燒一次

大量的竹木製結構房屋就這麼擠在一起,到了夜裏還要點上燈做生意,當時人笑稱在汴京的一些鬧市,由於大量燃燒燈油,連蚊子都沒有了。

所以汴京的火災不燒則已,一燒就是成片的燒。根據後世日本江戶的經驗,在這種緊緊相接的木製房屋環境下,火的蔓延速度比人跑得還快,所以能不能在火災下活下來要看運氣----看距離火源遠不遠,如果太近的話,跑都跑不掉。

宋代對火災的責任人處罰極重,被燒財產超過五匹絹就是流放二千里,超過十匹絹就是絞刑。比如961年皇宮內的酒坊起火,宋太祖的命令是:官吏和工匠五十餘人全部問斬

關於宋代開封的冷知識:其實電視劇都沒告訴你

開封城每10年發生一起焚燒整個街區的大火

宋太宗時,榮王趙元儼(就是三俠五義中的八賢王)府上的一名侍婢偷盜金銀器,縱火焚燒證據,結果整個王府被焚燬。這還不夠,大火蔓延到皇家的左藏庫和崇文院祕閣。皇帝的內庫幾乎給燒了乾淨。

最後肇事者被砍去雙手和雙腳示衆三天,再凌遲處死。

即使這樣,宋朝大城市的火災還是不斷髮生,造成數百甚至數千房屋被毀的大型火災,在北宋160多年的記載中就有17起,等於是不到10年一次。


環境衛生

宋代的大城市在今天看來也是很髒的,雖然有法律規定把家裏的垃圾丟到街道上會遭受六十大板的處罰,但生活垃圾總需要有個出口,所以甚至連斯文之地-杭州臨試院都堆滿了糞便。

司馬光講“紅塵晝夜飛,車馬古今跡”,翻譯過來就是“無論白天黑夜都是塵土飛揚,而街道上還留着幾個月前的馬糞”

開封的道路幾乎都是土路,所以皇帝和貴人們出行才需要有人拿着水罐沿街潑水淨街。由於磚石路極少,所以一遇到雨雪天氣,就往往交通癱瘓。

元豐六年,高密郡王去世,宋神宗本來準備上門哀悼,結果恰逢陰雨,道路泥濘難行,皇帝只有等着,先行修路,等修了幾天路後,才勉強可以動身。

相比之下,江南一帶的城市如杭州就好多了,很多城市都有漂亮的石板路,但缺點是石板坑窪不平,古代的木製車輪無法在上行走,所以開封城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車馬,而杭州卻需要依靠人力和畜力背駝。


空氣污染,

由於氣候溫度等原因,開封常常刮西北風。春夏兩季常常出現揚沙天氣。有時甚至達到沙塵暴的強度。宋代貴人出行往往會蒙上輕紗。

另外,北宋的開封已經開始大量使用煤炭,甚至已經出現了我們今天的煤球。雖然還達不到工業革命後期的水平,但哪怕我們僅按人均年消費0.5噸計算,那麼百萬人口的開封煤炭年消費量也達到了每年50萬噸,已經很接近1800年倫敦的情況。所以汴京城一年出現幾次霧霾,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關於宋代開封的冷知識:其實電視劇都沒告訴你

宋代人其實也見識過霧霾


治安問題:鬼樊樓

樊樓本名爲“礬樓”,本是明礬行會的房子,後來被改成東京開封城最著名的娛樂場所。而鬼樊樓,又稱無憂洞,則是指開封的下水道中的地下妓院。

關於宋代開封的冷知識:其實電視劇都沒告訴你

宋代江西贛州留下的下水道系統,今天還可以用

在當時的開封,有很多無業遊民聚集,時間一長這些人就走向了犯罪,東京的下水道是他們能逍遙自在自由活動的空間,他們經常在城中綁架人口,在下水道中做起了皮肉買賣,歷代開封管理者都對他們無可奈何。

陸游曾經記載:

京師溝渠極深廣,亡命多藏匿於此,自命爲無憂洞。甚者盜匿婦人,又謂之“鬼樊樓”。國初至兵興常有之,雖才尹不能絕也。

宋代中期,負責京城治安管理的是“金吾街仗司”這個政府機構下屬的數百名“街司”士兵,但這個機構的街司士兵往往不那麼稱職。

在天聖六年(1028年)三月寒食節,三名街司士兵參與賭博,把軍服輸掉了。爲了贖回衣物。這幾名街司的士兵在凌晨埋伏在街道上,殺害行人搶劫財物,以便換回軍服。這件案子鬧得沸沸揚揚。

最後宋仁宗認爲,不如把首都治安直接交給禁軍負責,因爲禁軍所屬部隊往往不同,可以互相監督。

參考資料:

《東京治安研究》

《北宋東京的人口分佈與空間利用》

《宋代城市管理制度研究》

《宋代城市環境衛生初探》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