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於英帝國的命運,他似乎比任何內閣大臣都更加認真負責,他認爲英帝國這樣的世界第一強國,丟失了北美十三殖民地將導致帝國崩潰,其他的殖民地將隨後謀求獨立,所以半步都不能後退,喬治三世甚至說“寧可丟掉王位,也不願意丟掉北美”。也許是距離產生美,當時的北美殖民地居民一直對國王喬治三世有很好的印象,擁護程度甚至超過了當時英國本土。

約翰亞當斯,美國開國元勳,也是獨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他曾經說:對美國獨立貢獻最大的人不是他自己,也不是華盛頓,而是英國國王喬治三世。

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一直到波士頓傾茶事件過去一年多,北美人仍然不是都想獨立建國,固然有一些強硬派存在,但是大多數的北美居民仍然覺得自己是大英帝國的一分子,北美和倫敦的矛盾,更像是一個逐漸長大的兒子跟父親之間的鬥爭,很多人覺得只要是倫敦願意給他們更大的自治權,他們就沒必要真的到獨立那一步。

約翰亞當斯和托馬斯傑斐遜

也許是距離產生美,當時的北美殖民地居民一直對國王喬治三世有很好的印象,擁護程度甚至超過了當時英國本土。甚至很多人認爲,壞政策都是英國國會的那些壞種出的,和國王無關。甚至很多人天真的等待着國王得知真相後,爲這場帝國內部的爭端調停。說白了,他們是“反貪官不反皇帝”。

當時北美十三個殖民地中間,位於東北,以波士頓爲中心的新英格蘭地區是反英帝國最激烈的地方,而相對靠南的賓夕法尼亞和紐約州則相對溫和得多。

對這些溫和派來說,他們希望派遣一個和平委員會,前往倫敦談判,實現“父子和解”,英帝國能更多的給予北美殖民地自治權,總之大家商量着好好過。

1774年12月,十三個殖民地代表召開了新大陸會議,大陸會議同時還向英王呈遞了《和平請願書》(《橄欖枝請願書》),表示殖民地仍對英王“效忠”。

可以說,如果當時英帝國開始和北美殖民地坐下來談判,那麼很有可能這次危機會像以前一樣化解掉,美國這個國家到底什麼時候能誕生,都是說不着的事情,以後的歷史完全會是兩個樣。

但是,1775年喬治三世的舉動,卻徹底把北美人激怒了。從而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喬治三世這人並非昏君,也不是狹隘無知之人。懂多種語言,愛好科學,藝術,文學也重視農業和畜牧,以至於後來獲得“農夫喬治”的綽號。他又是一位優秀的騎手,每天騎馬出遊,還有定期享受歌劇的癖好。

當時的英國雖然是立憲君主制,但國王仍然對國政有很大影響力。作爲國王,喬治三世比現代的英國女王更有權力。

但也許這就是問題所在,因爲無論什麼人都可能犯錯。英國內閣制度的好處是首相犯錯後可以下臺,下臺時可以把錯誤帶來的一部分仇恨也一起帶走。接任者可以沒有包袱的糾正錯誤。

可國王犯錯了呢?沒事可不能換國王啊。

喬治三世在波士頓傾茶事件後跳到了前臺,他比當時的首相甚至更激進的認爲要對殖民地的行爲加以懲罰。

當時的英帝國

1774年11月,托馬斯•蓋奇將軍表態對於在北美動武持保留態度,並敦促延緩執行《強制法案》,但被喬治三世斥爲最荒謬的建議。他再度表示,要麼主宰殖民地,要麼放任自流,視其爲寇仇,除此之外別無他途。同時,首相諾思伯爵也開始改變主戰預期,並且建議向殖民地派遣和平特使,調查爭議。但國王表示反對,認爲此舉等於示弱。

從現在的歷史記錄來看,喬治山是非常盡職盡責,主動參與軍事戰略的制定和執行,定期參加陸軍的夏季露營,每週兩次檢閱軍隊,通曉歐洲主要港口的淺灘及築壘城鎮防禦情況。

對於英帝國的命運,他似乎比任何內閣大臣都更加認真負責,他認爲英帝國這樣的世界第一強國,丟失了北美十三殖民地將導致帝國崩潰,其他的殖民地將隨後謀求獨立,所以半步都不能後退,喬治三世甚至說“寧可丟掉王位,也不願意丟掉北美”。

但歷史就是這麼諷刺,完全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由於英帝國的崛起觸犯了歐洲其他強國的利益,歐洲其他強國如法國,西班牙,荷蘭等都認爲北美獨立將消弱英帝國。所以最後獨立戰爭其實是英帝國和歐洲其他強國的較量,要知道,美國獨立戰爭其實遠遠不是我們想的那樣只在北美展開,遠在印度的法國艦隊都和當地英軍發生了戰鬥。

後來擔任第二任美國總統的約翰亞當斯,及第三任總統的托馬斯傑斐遜,都見過喬治三世,而喬治三世對他們的態度完全不同。

1785年,6月,亞當斯作爲首任美國公使,在聖詹姆斯宮覲見喬治三世。曾經聲稱寧可放棄王位也不能讓北美獨立的喬治三世,似乎終於接受了現實,他對約翰亞當斯加以禮遇,期間還開玩笑試探亞當斯和法國的關係。

而第二年訪問英國的托馬斯傑斐遜,在外交場所卻遭到喬治三世的冷遇,據說在會見時國王公然用屁股對着他,言行極其粗魯。

之所以如此不同,據說是因爲國王認爲前者和宿敵法國走得比較遠,而後者則和法國很親密的原因。

我猜測,可能在國王的心中,美洲刁民自己造反還可以理解,但勾結外人一起造反則無法容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