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逸居士

不管是什麼時代,老百姓最痛恨的就是假貨,這種"貨不對板"的東西,除了能讓那些奸商們爲了滿足私心之外,帶給個人的就沒一點好處。

奸商的伎倆充分展現了中國商人的"聰明才智"。我們一直以爲古人淳樸,而事實上,他們並非是想象的那般。在很多史書上都闡明瞭各種奇葩的"製假"的過程。而現今的那些"製假方式",其實也只不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已。

奸商"初級伎倆"就是缺斤短兩,雖然理論上這個很簡單,但事實上這也是一個技術活。比如在秤砣上面做手腳,一斤本來是十六兩,而一個特製的秤砣卻是十四兩一斤。這種特製的東西需要經過一定的"改裝",這樣一般人才會看不出來。還有稱米的容器,也是是做成了大小不一,這招可謂經久不衰,直到現在還有留存。

一些有着較高"技術含量"的製假方法。在《世範》一書中,有所提及 "雞塞沙,鵝羊吹氣,賣鹽雜以灰……以物市於人,敝惡之物,飾爲新奇;假僞之物,飾爲真實。如米麥之增溼潤,肉食之灌以水。巧其言詞,止於求售,誤人食用,有不恤也"。

正所謂:"溼米水肉,尤爲人害"。《世範》中有寫過一個叫宋翟永壽的米販,在去集市的半路上得知"米價翔踊",立刻"稻田取水潤米"。南宋大臣洪邁去金國考察,途經開封,在一糧油店裏買了一袋小麥,當時感覺這小麥的成色不錯,也很乾燥。但萬萬沒有想到,還沒走到張家口小麥就發黴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這個小麥就是"注水小麥"的。因爲小麥吸水能力很強,一袋小麥注水20%,在增加了重量的同時,摸起來還是非常乾燥。但是買家不知道這個"潛規則",沒有及時曬乾,東西自然很快就發黴了。

書中還有一篇說的是有劉韓兩家人賣酒,劉氏做生意正直。而韓氏苟利,賣的酒大多數是酸的。可見早在宋代,就有人開始賣變質酒了,還好的是,韓氏只是賣變質的,沒有搞"甲醇",否則那就太可怕了。

宋朝有一首歌曲,內容是這樣的:"浙右華亭,物價廉平,一道會買個三升……這一瓶約迭三斤。君還不信,把秤來稱,有一斤酒,一斤水,一斤瓶。這首曲子的意思是華亭的物價便宜,一貫錢能買三斤酒,大家不要不信,瓶子重一斤,水重一斤,酒也是一斤,也就是一貫錢最後只能買到一斤酒。其中隱逸的意思也就是說"華亭物價廉平"言不符實。

現今的一些作假中,時常用到 "化學配方"。其實,這個在宋朝也已經出現了。賣油這個行業,他們就很擅長這種本事,爲了降低成本,他們會往油裏面摻進"類合成物",魚膏就是其中的一種,這個東西在流質的情況下,外表與油無異,因爲成本低,所以時常會被用到。

除了"化學配方"還有以用一些完全不相關的東西來"狸貓換太子"。菊花的功效是清熱降火,但有許多不良商販用外型相似的蒿草代替菊花。書中是這麼記載的:"今市人所買菊苗,其味苦烈,酒是野菊,其實篙艾之類,強名爲菊類"。當然,這類"調包計"不限於菊花,食材都能造假。不管是當時的"高檔貨"河豚,還是一般的百姓人家喫的蛤蜊,都可以用另外一種東西來仿冒,讓人防不勝防。

除了那些奸商,就連當時的文化人,也參與了賣假貨的環節。

宋朝的讀書人,每年有去文廟祭孔的習俗。祭孔涉及到"三牲"。但祭祀結束後,那些祭品的處理就成爲了問題,一般水果糕點,可以一起分掉。但是肉類的就有些麻煩了。特別是在夏天,天氣炎熱,肉放一個上午就容易壞了。

爲了避免"浪費",他們就把那些豬肉在賣還給肉販子,然後肉販子用血水泡洗一番,將異味蓋住。經過這二次加工後,又可以一文不少地賣給不懂行的消費者。雖然說肉販子的做法很不"仁義",但那些"懂道理"的讀書人,卻也參與其中,實在是道德敗壞,白讀了聖賢書。

這類造假就像是一個產業鏈,當時這種造假販假的行爲居然已經達到了社會化程度,所謂"每將殺一家,必先注水沃灌,使若充肥,因可剩獲利,今之屠兒用此法者,比戶皆然。"也就是說當時的養豬人家往豬肉裏面加水已經是司空見慣,不加水的那是鳳毛麟角,可見所謂"人心不古""社會變壞"這些說法簡直是無稽之談,我們的老祖宗們可不是我們想象中所謂的溫柔良善,他們也一樣會坑蒙拐騙甚至比你想的更加狡詐。

還有一種類似於"發國難財"的行爲。南宋末期戰亂頻發,屍橫遍野,其中有些地區的農民就開始用腐屍餵豬和養魚。腐屍喂出的家畜雖然很肥,但是毒性極大。農民把這些豬和魚賣掉,自己只喫正常餵養的。

宋朝時期的造假販假,一開始沒有專門的律法應對,所以難以控制。以至於這個風氣瀰漫到了中藥行業,就算是最便宜的藥材都不能倖免。

某地的太守在縣誌中記錄:"買革澄茄一兩於市,此乃至賤之藥,所直能幾,六鋪供應,各當一錢六分,內李百五所供,不特陳腐細碎,而草梗復居其三之一",而且這樣的情況還不是個例。

那時候還有人直接冒充御醫,這就有點像上個世紀就是年代時"冒充老軍醫"的現象了, "毫州醫者孫士明輒用黃紙大書'救賜神針先生'等十二字,及於紙尾年月間摹作寶樣朱篆青龍二字,以逛惑市人"

雖然說在宋代但在宋朝,民間確實存在有傳承的良醫,但是這等用龍紋冒充"御醫"的性質就完全不同了。據說這案子最後傳到了皇帝那裏,最後孫士明以僭越罪論處。畢竟以龍爲形象的東西都是皇家專用,這郎中也敢隨便冒充,可以說是造假不要命了。

出了這些"基礎生活"造假以外,還有一些專門的古董、契約造假。這類一般都是"團伙性作案",比如對一些名家書畫的臨摹盜竊,將真本從收藏者那裏借留數日,然後找"專業人員"臨摹,最後以模本易之。當然,這個行爲已經是屬於造假+偷盜了,而且因爲是團伙性作案,就連專業人士都難以分辨。

遇上這類情況,百姓叫苦不迭,而且在很多時候就連官府的生意,也有人敢騙。比如當時朝廷買貢香,就遭遇了一個叫傅永亮的假供貨商,受騙後,再去追查時發現,竟然名字都是假的。

在詐騙之中還有一種"另類"的騙子。他們利用契約的漏洞喫了上家又喫下家,這類人被稱爲"訟棍"。

當時因爲法制的不健全,出現了很多僞造契約。有專門"做舊"方式的:"煙塵薰染,紙色如舊,字跡如新",還有從文字中找出模棱兩可的內容,混淆黑白的。如今我們知道這些都可以作爲"無效合同",但是在當時,卻苦了很多百姓。

還有一種惡霸經常拖延訴訟時間,反正一般人勢單力薄,而且訴訟要交的銀子太多,拖垮對方的戰術是屢見不鮮。可以說當時的普通人遇上惡霸真是太難伸張正義了。當時還有很多訟棍,和貪官污吏勾結,欺壓良善百姓,正所謂"逼上梁山"所以宋代農民起義不斷也有這類因素在其中。

在宋太宗時期,出了一個超級騙子李飛雄。這個李飛雄其實也有些來頭,他是秦州節度判官李若愚的兒子。因爲有他父親這個頭銜,所以對秦州官場的事情瞭解得一清二楚,於是靠着這些"本事"搞出了一樁大案。

首先他去秦州假冒宋太宗的欽差,畢竟他對官場裏的事情十分了解,一些高官的名號都能叫得出來。於是他一路從小村開始忽悠,好喫好喝地來到了清水縣,因爲清水縣是個大縣城,李飛雄認爲有油水可以撈。

這時候清水縣屬於與羌族人對戰的重鎮,也就是軍事基地,畢竟在戰亂容易渾水摸魚。李飛雄到了清水縣,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下令直接把這裏的守將全都綁了,理由是這是皇帝宋太宗趙光義的命令。

當時所有人看到李飛雄的氣勢,感覺不像假的,所有一切證明身份的東西,又好像沒有問題,這該怎麼辦呢?

還好這時候裏面有人叫劉文裕武館急中生智,說了一句話:"我亦嘗事晉邸,使者忍不營救之乎?"他表示咱倆都是晉王府的人,能不能網開一面。這個李飛雄還是有點慌,居然說了句"汝能與我同富貴否?"這時候所有人才感覺到不對,把李飛雄給綁了,算是識破了這個驚天大騙子。

當然這些騙子囂張一時,一旦"伏法"下場也頗爲悽慘。但爲了牟取暴利,騙子仍層出不窮,上到封疆大吏,朝廷的欽差特使,下到什麼名醫御醫都敢假冒,可以說是隻有你們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出,可以說古人的膽識和執行力都遠超我們的想像,這些也都是"利益"在作祟。

所以說,今天很多騙子的招數其實和古代極其相似,甚至"換湯不換藥",但在法制健全的今天,至少我們百姓可以規避掉不少的風險,這纔是我們最幸運的地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