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名爲《在校遭欺凌直至工作延續10年,她不再沉默將帶頭者送入牢獄》的新聞中,王女士備受欺凌將近10年,最終忍無可忍將一位帶頭誹謗者送進監獄,爲自己平反。近年以來,愈來愈多的校園霸凌事件讓我們發現校園霸凌已是常態,每一個被霸凌者的身後都有一個心酸的故事,很多人感慨爲什麼年紀輕輕的孩子會如此殘暴不堪地對他人做出這樣的事?今天,學堂君就想跟大家來探究下隱藏在霸凌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什麼是霸凌?

霸凌是指人與人之間權力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包括肢體或言語的攻擊、人際互動中的抗拒及排擠。挪威學者丹·奧維斯(Dan Olweus) 將校園霸凌定義爲:一名學生長時間且重複地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爲之下。霸凌並非偶發事件,而是長期性且多發性的事件。[1]


校園霸凌的方式主要有:肢體性霸凌(肉體上的欺凌行爲),言語霸凌(讓被霸凌者感到不舒服的語言如辱罵、嘲弄、恐嚇等),性霸凌(讓被霸凌者在性別認同或性上感受到的生理、心理上的不舒服或痛楚),關係霸凌(在同一團體中,聯合其他成員孤立、無視、離間或排擠被霸凌者),網絡霸凌(利用手機或網絡等手段方式污衊、毀謗被霸凌者)。[2]



霸凌從何而來?


原生家庭

專制型及放任型的家庭教養方式,都容易引發學生的不良行爲。在專制型教養方式下,父母採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要麼模仿父母的攻擊行爲,習得暴力和攻擊行爲,要麼習得消極忍受的應對方式;而在放任型教養方式,父母對孩子無限寵溺,沒有底線和原則,孩子會變得目無法紀、冷漠殘酷,甚至以欺負弱小者爲樂。[3]


例如在安徽懷遠火星小學副班長逼同學喝尿事件中,受害的孩子承認自己也曾遭受過副班長的逼迫喝尿,該副班長的母親則認爲孩子是被冤枉的,她認爲其他孩子嫉妒副班長學習好。從案例中可以推測出該母親有可能就是一位放任型的父母,導致了孩子無法無天的行爲。



挫折-攻擊理論

米勒、伯克威茨等心理學家認爲,霸凌這種惡意攻擊行爲絕不是隨便發生的,它的出現有一定規律。當人們遭受了挫折卻無法向其根源發泄時,可能會轉移目標向他人攻擊。但遭受挫折並不一定代表會攻擊他人,還需要攻擊線索作爲媒介。


在伯克威茨的實驗中,要求參加實驗的人對激怒自己的實驗者實施電擊,結果顯示當被激怒的人們看到手槍時, 比看到羽毛球拍時實施了更多的電擊,手槍可以被當成攻擊線索,使人們增加了電擊的次數。由此可見,我們可以推測有些霸凌者可能是因爲挫折加上攻擊線索才產生霸凌行爲的。[4]



誤會與偏見

誤會和敵意常是由於偏見和刻板印象造成的。刻板印象是我們對他人存在一些膚淺而呆板的認識,偏見則是帶有貶義的刻板印象,比如種族偏見和歧視。霸凌者通常存在顯著的偏見如瞧不起他人,歧視他人外表等等,從心理特質的角度來看,他們也極有可能有高自尊(死要面子)、高自戀水平(我最獨一無二)和極強的自我中心傾向(我即正義)。在許多青少年犯罪的調查中,容易與他人發生衝突的少年大都具有極強的自我中心傾向,他們甚至覺得“其他人被打是活該”。[5]


歸因理論與認知矛盾理論

人們偏向於爲自己的行爲找到最簡單和直觀的解釋。霸凌者通常會把錯誤歸到環境因素和受害者身上,從而減輕自己的責任,就是所謂的歸因理論。在霸凌中,多數的霸凌者容易失去自我認知,在後期的反思中仍會認爲自己並不過分,而是傾向於把責任推到受霸凌者身上,以儘量避免受到外界道德的譴責。


當行爲與內心出現不一致時,人們總是會通過補充、調整或無視,來減輕認知矛盾,從而保持價值體系的連貫性。霸凌者在面對“認知矛盾”時,也就是糾結於霸凌行爲的道德性時,更偏向於想辦法消除內心矛盾。像是接納他人給出的霸凌的藉口,譬如“此人做過壞事”,或者相信自己在做正義的事情。[6] 像是在《重慶女生太邋遢被5同學圍毆打成十級傷殘》事件中,毆打同學的原因竟是因爲受害者不注重個人衛生而引起同寢室其他女同學“公憤”,該例子裏的霸凌者正是通過將原因推脫到他人身上以減輕罪惡感。



從衆心理-接納與服從

在羣體規範的強大壓力下,個體會屈從於同羣體的一致性,達到彼此行爲規範高度吻合。


校園時期,在形成自我認知的過程中,想要得到集體的認可和喜愛,因此更容易跟隨集體行爲。根據調查,“跟隨同學一起欺負”是霸凌的第三大原因。爲了得到羣體認同,即使意識到行爲的不對依舊會選擇加入,這就是服從。接納指的是霸凌者接受了霸凌的藉口,從而實施霸凌。很多時候學生並不知道受害者做過什麼壞事。但由於這種信息的模糊性和難求證性,還有“確認偏差” 的影響,學生聽到的次數越多、信息的來源越有威信,就越確信這些信息的真實性。[6]


 在文章開篇的案例中,王女士深陷校園霸凌,因她自稱一個被打碎的杯子要300萬的小事件,被傳播開來,從班上到全校性的攻擊目標,即使一再解釋並沒有說過類似的話語依舊沒有用,就因此度過如同夢魘一樣的飽受霸凌的生活。正是當中的從衆心理與確認偏差影響,導致了又一起霸凌事件的發生。

最後,學堂君想說很多時候霸凌者並沒有意識到其行爲已經對他人造成深刻的傷害,或者已經將其攻擊行爲,視爲習以爲常的一種同伴互動方式。特別是在其深層認知裏,認爲攻擊行爲是一種“正常的互動和交往方式”,是一種希望被接納、融入羣體,獲得某種認可的方式。其次,霸凌者缺乏正確的認知加工方式,即正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式。年齡越小的孩子,因爲認知的侷限,其往往缺少足夠的相關知識,認知成熟度較低,存在着大量錯誤的認知圖式,對霸凌行爲的形成有不正確的歸因因此,從現在開始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讓自己成爲霸凌者,也儘自己的力量去幫助那些受到霸凌的人脫離苦海,但願每次回憶,對生活都不感到負疚,與大家共勉之。


學堂君

每一次看似隨意的霸凌背後,都站着一個靜靜作亂的緣由。某些霸凌者可能知道自己不對,但卻控制不住TA記己啊!作爲老師家長,可以根據霸凌行爲背後的原因來更好地幫助霸凌者改變錯誤的行爲;而作爲普通學生,我們可以以此反省自己是否也產生過類似的錯誤認知和邪惡念頭。

插播一則小調查:最近睡得好嗎?幫忙做個問卷可好~~?

https://www.wjx.cn/jq/22795042.aspx  點擊鏈接參與【壹心理·睡眠質量問卷調查】,謝謝!

原作者名: 小不點

轉載來源: 京師心理大學堂(ID:bnupsychology)

轉載原標題: 我只是開了個玩笑,怎麼就毀了他的一生了?|校園霸凌

授權說明: 口頭授權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