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完電影《後來的我們》,轉頭看去,滿是哭紅的眼眶和隱忍不住的眼淚。就像電影中林見清和方小曉最終走散,林見清說:“我最大的遺憾,是你的遺憾,與我有關。”大概每一個人的眼淚,都給了內心的那份遺憾,那個想說“對不起”的人。

 

這是一個相愛的人最終走散的故事,故事並不複雜。

 

林見清和方小曉相識在2007返鄉過年的火車上,那個時候,小曉在北京已經待了四年,生活如四年前一樣,毫無起色,只夢想着“住大房子,嫁北京人”,卻屢屢在愛情中受挫。

 

林見清愛遊戲,一邊在中關村賣碟,一邊設計屬於自己的遊戲,後來爲了生活,又去做了客服。

 

小曉和見清,兩個北漂的年輕人,都無依無靠,都懷揣夢想,慢慢走在了一起,一起住地下室,一起喫泡麪,一起在出租車上喊出自己的夢想。

 

在一起的日子,曾經是美好的,小曉說:“兩個人的北漂生活,比一個人好過得多。”

 

可是,生活終究是現實的,那看不到光的生活會磨平了激情,耗盡了信心。

 

最終,小曉選擇了離開,離開的那天,見清依舊在頹廢的打遊戲,小曉依舊喫着一碗泡麪,卻還沒忘了給見清留一半。

 

見清反應過來,瘋狂的追出去,在地鐵站,他追上了小曉,小曉在車廂裏,他在車廂外,車門還沒有關。

 

兩人四目相對,小曉眼中滿是渴盼,但見清猶豫了,終究沒有跳上那輛車。

 

十年以後,兩人再見面,小曉說:“如果當年你跳上車,我會跟你一輩子。”

 

可是,終究沒有如果,錯過了便是一輩子。

 

十年以後,見清事業有成,結婚生子,而小曉依舊孑然一身。

 

這是一個關於“錯過”的故事。

 

但關於錯過的理由,每一個人都不一樣,見清以爲,小曉離開他,是因爲他買不起大房子,所以,後來遊戲上線掙得第一筆錢,他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房子。

 

他固執的以爲,只要自己有房子了,就可以把小曉接回來,也可以把爸爸接到北京,過幸福的日子。

 

但是,見清不懂的是,也許小曉曾經是物質的,但是,和他在一起後,早已放下了一切。

 

每一個“錯過”的故事,與現實有關,更與誤解有關,兩個朝夕相處的人,似乎聽懂了對方說的每句話,卻誤解了對方的心。

 

見清便是例子。

 

他以爲自己成功了,就會贏回小曉,就可以把爸爸從老家接到北京住,一家人就幸福了。

 

可是,爸爸說:“我不去北京,那是你以爲的幸福生活,我的幸福生活就在這裏。”

 

而小曉也因爲他的不理解而轉身離去。

 

得到了房子,得到了自以爲可以給親人幸福的資本,但那一刻的見清,卻異常孤獨,因爲發現自己拼盡全力規劃的幸福模樣,原來,不過是自己的一廂情願。

02

很多時候,我們以爲給了愛人、給了家人最多的人,可以,如果所有的給予和付出並不是家人所期待的,那份愛真的不是愛,甚至有某種強迫的味道。

 

看完電影,忍不住遺憾,也忍不住在想,爲什麼見清那麼努力、那麼拼命,卻始終沒有騰出空來,好好陪父親說說話,問問他:“想要什麼,喜歡什麼樣的生活?”

 

爲什麼他和小曉相處多年,並肩奮鬥在北京,卻始終不懂:“選擇他的那一刻,小曉愛的不是車子,不是房子,只是他。”

 

這樣的錯過,這樣的不理解,不止出現在電影裏。

 

想到幾年前,相處多年的男性朋友打電話給我,那一天,女朋友跟他分手,他喝了很多酒。

 

她對他說:“你不懂我,你不知道我想要什麼?”

 

他委屈,說:“沒有按照你想要的方式愛你,不代表我沒有愛過你。”

 

那一刻,我沒有忍心說出口的是,如果不懂,如果不能按照她想要的方式愛她,那麼,你所有的愛,於她,都是某種負擔,只會把愛壓垮。

 

就像她想要的只是一個蘋果,你卻給了她一筐梨。

 

你說:“你看,我多愛你!”

 

她說:“我想要的是蘋果。”

 

你卻執着的告訴她:“梨多好啊,多汁還下火,幹嘛喫蘋果。”

 

她只能無言以對。

 

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例子,卻是很多人愛的模樣。自以爲是的給予,一廂情願的付出,卻很少用心去體會、去問一句:“你想要的是什麼?”

 

很多人,其實根本,不會愛。

03

這種“蹩腳的愛”不但存在於戀愛中,也存在於家庭中。

 

前段時間,《媽媽是超人》節目中,黃聖依與兒子安迪的互動,讓電視機前的我們,也看着滿是尷尬。

 

黃聖依自以爲懂安迪,給安迪買了各種各樣的零食,跟兒子說:“媽媽,給你買了你最喜歡的東西。”

 

安迪盯着桌子看了半天,問她:“哪有?”

 

她帶兒子逛商場,帶兒子去拍大頭照,安迪百般不願意,她費力的跟兒子解釋,拍大頭貼有多好玩,多有意思,可以添加多少可愛的小符號和表情,甚至不惜一把把兒子拉過來,跟自己拍合影。

照片裏的黃聖依,笑容燦爛,而一旁的安迪,卻盡是無奈。

 

我太懂黃聖依作爲媽媽,想跟兒子親近的心,她的本意是好的,想讓兒子開心,所以,想把自己以爲好的東西,也介紹給兒子,邀請兒子一起來感受。

 

卻始終沒有問過兒子:“你自己想玩什麼,想喫什麼嗎?”

 

直到心理醫生說道:“我想你和兒子的相處方式是命令式的。”黃聖依在意識到自己好像做錯了什麼。

 

有時候,我們真的不是不愛,相反,我們愛的很用力,只是愛得不得法,不知道究竟該如何去愛。

04

其實,真正的愛,都至少有“體察情緒”、“用心傾聽”和“滿足需求”三步。

 

我把它稱爲愛的三部曲。

 

少了其中任何一步,愛都會走偏了方向或者變了味道,甚至相比於付出愛,滿足對方的需求,體察情緒和用心傾聽這兩步都顯得更爲重要。

 

當她受委屈、無助的時候,給她一個擁抱,讓她知道“你在“、”你懂“,比生日的時候,你送她的那一個包來得更重要。

 

當他對生活失去了信心,不知道未來該走向何處的時候,你停下手中的工作,備一壺好茶,好好跟他說說話,比一段完美的晚餐,比收拾的一塵不染的家更重要。

 

在愛的路上,很多時候,做得太多,感受太少,傾聽太少,從而讓相愛的兩個人越走越遠,是最遺憾的事情。

 

不是不愛。

 

只是我太習慣用我以爲愛的方式,去努力愛你,卻無暇問你,“你想要什麼,你想要我如何愛你?”

 

可是,所有的愛都一定雙方的體察、感受與付出,你一廂情願、自我爲是的愛,真的不是愛。

 

愛是一種能力,是每個人都應該去用心習得的能力。

 

家人如是,愛人、朋友亦如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