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害怕別人超過自己嗎?

 

每當別人成績或者工作比自己好的時候,你首先感受到的,不是事不關己,接着繼續去做自己的事情,而是濃濃的妒忌撲面而來,心裏唯一的感受,只有緊張和不滿。

 

更爲要命的是,每次你努力想要變得更好的時候,都要藏着掖着,生怕別人知道此時此刻的你,正在茁壯成長。

 

你不想讓別人知道你關注了很多學習類的公衆號,你不想讓別人知道你買了很多關於自我提升的書籍,你不想讓別人知道,你正在減肥,正打算練出自己的馬甲線。

 

別人超過自己,你感到特別不開心,有時候甚至會很陰暗的想,還努力什麼啊,趕緊放棄啊。

 

但輪到你的時候,你卻又特別希望自己能夠一路高歌,接着遠遠把別人給甩在後面,即使開着遠光燈,也看不到你的背影。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說過,我們人類最大的煩惱,皆來自於人際關係。

 

而人際關係之所以令人感到痛苦,都是因爲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內在價值,在和別人對比的時候,產生濃濃的挫敗感。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價值,但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卻從來沒有涉及如何去審視自己,而是通過將目光往外轉移的方法來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

相信很多人有聽過這樣的一則故事,原產於大洋洲某個小島上的黑珍珠,剛上市的時候,並沒有受到追捧,每個人都覺得這種黑珍珠沒有什麼特殊之處。

但商人通過將黑珍珠放到紐約第五大道的高級櫥窗裏,並拿其和各種名貴的鑽石、寶石和黃金進行對標的方式,來給人制造出這樣的一種幻覺:這種黑珍珠也是非常名貴稀有,可以說是物超所值。

 

我們害怕別人超過自己,一個很大的原因就在於,我們並不知道自己目前的位置在哪裏,也並不知道此時此刻,自己擁有多少的價值。

 

這種對於自己能力和價值的茫然無措,讓人非常的難受,爲了緩解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我們往往會把目光投射到外界,通過對比的方式,以便更加清晰的認識自己。

 

1954年,社會心理學費斯汀格提出了「社會比較」理論,該理論認爲人類體內存在一種評價自己觀點和能力的驅力,當缺乏用來評價的客觀源的時候,個體就通過與其他人的比較來評價自己,這個過程就是社會比較。

 

社會比較有三個不同的方向,第一個是向上比較,也就是和比自己更加優秀的人進行對比,這種對比的目的,是爲了「自我改善」,在對比的過程中,找出別人的優點,或者是把別人當作是榜樣,希望向其靠攏。

 

第二個是平行對比,也就是和處於平行位置的人進行對比,從而獲得「自我評價」的功能,通過對比,知道目前的能力和水平,大概到了什麼程度。

 

第三個是向下對比,也就是和比自己差一級的人進行對比,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對比方式,是因爲個體想要「自我增強」,尤其是自己遭遇挫折,或者事業學業受挫的時候,往往會採取向下對比。

 

很多90後在成長的過程中,接受到的對比方式,大部分都是「向上對比」,我們的父母,對我們說多最多的話語,大概是以下的這句: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他多棒,而你呢,簡直了!

 

每次考試遭遇挫折,你的父母不會教育你如何去認識你自己,更不會藉此機會,好好和你聊聊人真正的價值在哪裏,而是通過“考的好,就可以獲得獎勵,考的不好,就只要臉色給你看”的方式,刺激你不斷採取向上比較,從而可以獲得他們的獎勵。

 

學校是一個天花板極其低的地方,每個人與其說是在爲了成績努力,不如說是爲了獲得父母的獎勵和關心而努力。

每當你看到別人正在努力,你的潛意識裏,都會感到格外擔心,因爲一旦別人超過了你,往往就意味着別人的排名會排在你前面,而一旦排名比你靠前,你被父母塑造起來的自尊心評價標準就會受到威脅,你會感受到自己低人一等,你會覺得自己會遭受鄙視。

 

當所有的努力,都是爲了贏過別人,從而才能夠保證自己的自尊心,才能知道自己的價值所在,那朋友同學對你的超越,將是不可接受的。

你目光所到的地方,不會考慮如何去向別人學習,而是默默地在心裏面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排序,這個比你強,你就要把他給拉下來。

我們之所以會害怕別人超過自己,一個原因是我們把自尊心等價於成績和業績,希望藉此來獲得父母的獎勵和支持。

 

另外一個原因是緣於擔心自己被羣體落下,從而被人給拋棄。

 

幾年之前,有一部電影非常的火爆,它就是對印度教育制度進行無情揭露的《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電影中有一個細節非常有意思。

 

當男主角的兩個朋友知道他考了全校第一名的時候,首先感到的不是開心,而是相當的沮喪。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我們古人常常會念叨起的一句話,爲什麼「平均」來一個個體來說那麼重要?原因就在於,「平均」是證明大家都同屬於一個羣體的顯性指標。

小到三五成羣的好友,大到一個社會階層,能夠維持彼此互相交往下去的,一定是大家平均來說,都差不多。

你害怕別人超過自己,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源於你害怕被羣體拋棄的恐懼。

 

在進化心理學家的眼裏,我們人類現在大部分行爲舉止,都能夠在進化的過程中找到理由支撐。

 

比如說喜歡喫甜食,原因是遠古時代食物匱乏,好甜食可以讓獲得更多的能量,這樣的人更有可能成爲我們的祖先;比如說喜歡到草原上去旅行,原因是草原帶來的巨大空曠感,可以讓危害人類生存的物種暴露無遺……

 

而你之所以害怕被羣體拋棄,原因就在於遠古時代的人類,都過着部落式的生活,每個人都需要和別人發生聯繫,產生協作,這樣自己的基因纔有可能遺傳下去,而一旦被羣體給拋棄,等待他的,往往只有恐懼和死亡。

 

所以,當你意識到你所在的羣體,其他人正在努力學習,努力變得更好的時候,你潛意識中「被羣體拋棄」的恐懼就會被觸發,這種觸發是你意識不到的,你只會感到非常的難受,坐立難安。

 

前些時間有篇文章在朋友圈頗受關注,題目爲“摩拜創始人套現15個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如果你看完我的分析,大概就知道了其爲什麼流行的原因了。

害怕別人超過自己,慢慢的會形成一個規則:只有超過別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勝利。

 

爲什麼會形成這樣的一個規則?因爲你每次都能從這個規則中收穫大量的好處,你遭受挫折的時候,和別人進行對比,可以重拾信心;超過別人了,會獲得父母的獎勵和關懷;超過別人了,纔不會擔心被羣體給拋棄,自己才能掌握主動權。

 

你口口聲聲說不會別人進行對比,但身處於這個規則之中,你壓根就不知道規則的存在。

 

規則成了主體,你反而成了客體,並受制於它。

 

你可能已經想不起,自己曾經也有過舒適的努力,你有時候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首先考慮的,不是要和別人進行對比,你的目的,也不一定要做得比別人優秀,你可能只是喜歡做它的那種感覺而已。

 

而正是因爲你沒有投入足夠的注意力在這上面,導致這件事情在你的大腦無法留下深深的痕跡,你的大腦中到處充斥着,只是「要比別人優秀,強過別人」這一規則而已。

分析了害怕別人超過自己的原因,那我們在和自己相處的時候,應該如何正確的處理這種規則,以避免自己給自己拴上的枷鎖?

 

首先,你得花時間去識別自己之所以努力的原因。

 

這個方法,是爲了讓你去意識到規則的存在,規則是潛意識,是隱性的認知,只有每次當自己意識到,並把它給記錄下來的時候,它纔有可能成爲顯性的認知。

 

從而浮出表面,讓你看見。

 

你可以每次在「害怕別人超過自己」這種情緒出現的時候,深呼吸,並主動的後退一步,從而給自己預留足夠的時間去觀察它,並把這種情緒給記錄下來。

 

你可以記下自己爲什麼會有這種情緒的產生,是因爲自己妒忌嗎?還是想要獲得別人的獎勵和關懷,再或者是害怕被羣體給拋棄?

 

把背後的原因給揪出來,然後再進行下一步。

 

其次,想想有沒有其他規則的存在。

 

當害怕別人超過自己成爲你努力的原因,也就是形成規則的時候,你往往是不會意識到其他規則的存在的。這時候,你需要好好想想,自己有沒有以下的幾種情況存在:

 

我之所以認真讀文學書,是因爲我很享受故事情節伴隨着文字,跳動進大腦的感覺;

 

我之所以認真進行創作,是因爲我很喜歡個個方塊字,在我的筆下有了有血有肉的意義;

 

我之所以認真練習健身,是因爲我很喜歡汗水從額頭滴落,將一天的疲勞隨便帶走的愉悅。

 

只有自己回想起,並把注意力投射到其他的規則之上,你纔有可能發現,自己之所以去做某件事情,很有可能不是想要去超過別人,而僅僅是自己喜歡而已。

 

這種發自內心的真切喜歡,你不去關注和留意,它就會慢慢溜走。

最後,和過去的自己比。

 

如果只拿自己和別人進行對比,那我們的注意力有可能都投注到別人的身上,我們有可能一整夜都在思考這樣的問題:

 

爲什麼別人學習成績那麼好?

爲什麼別人的家庭那麼幸福?

爲什麼別人賺到的錢那麼多?

 

當你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到別人的位置時,你又開始更換新的目標,於是你又開始新一輪的轉轉反側,難以入眠的人生大思考。

 

這種對比產生的慾望,即使你變得再優秀,你也同樣會成爲它的奴隸,被它用皮鞭抽打着。

 

而只有你在一定的時期內,拿自己和自己進行對比,只要自己將來比現在優秀,那就完全足夠。

 

在這個時間段裏,別人愛咋的咋的,愛幹嘛就去幹嘛,無謂的焦慮感,就不會在你的心中蔓延。

 

《王牌特工》有一句臺詞寫得非常好:

 

真正的高貴,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至於箇中的原因,留給大家去思考!

原作者名: 曾少賢

轉載來源: 曾少賢(tobefun2017)

轉載原標題: 總是害怕別人超過自己,怎麼辦?

授權說明: 口頭授權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