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老公的支持,我不可能有今天的健康成果。”这是我管理的一位有21年糖尿病史的董大姐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其实也难怪董大姐如此骄傲,虽然她有21年的糖龄,但是经过长达一年的综合管理,她体重减轻了近20公斤,已经停用了所有口服药和胰岛素、降压药,糖化血红蛋白稳定在5.6%~6.1%,最近一次胰岛功能检查胰岛素分泌能力提高,功能向好发展。其他病友每次听到她的分享,都发出一阵啧啧的羡慕嫉妒没有恨的称赞声。


像董大姐这样,糖尿病十几二十年,病情越来越重的人很多,甚至可以说是绝大多数糖友都被这样“套路”了。现实是,我国糖尿病综合控制达标率只有5.6%,也就是说血糖、血压、血脂都达标的人只有1/20,94.4%的人这3个指标没有都达标,更何况,这只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10高”中的“3高”。


董大姐能有如此漂亮的成绩,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董大姐的依从性极好,可以说她是我见过的依从性最好的一位糖尿病患者。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家人对她的支持与鼓励,在我对她进行管理的一年时间里,她无数次提到老公和孩子在精神上给予的支持,犹如定心丸。董大姐的反馈给了我蛮多的思考,通常我们在协助患者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时,会更强调患者独立的自我管理能力,会建议患者结交一些病友朋友,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等,但是往往会忽视家庭支持系统在疾病康复中的重大作用,董大姐的案例让我们更加重视这部分。

怎样发挥家庭因素在糖尿病防治中的积极作用呢?

一、评估现状

后来的工作中,我们了解到亲密关系缺位正是有些人患糖尿病的导火索。因此,在设计患者的干预方案之前,我们会给当事人做一个家庭关怀指数量表,评估家庭功能在控制病情过程中处在什么位置。

二、要有“清晰的”健康目标

我接触的绝大多数病友尤其是中老年人几乎没有治疗目标,或者目标不清晰,可行性不高,所以在制定干预方案时,我们会和患者共识一个可衡量的短中期目标并确定,同时非常鼓励患者把这个目标在家庭成员面前宣告,邀请家庭成员监督,并要求在过程中得到鼓励,而作为任何一位家庭成员都不要小看一句简单话语的力量:

“你真棒!”

“相信你能做好!”

“你没问题的,去做吧。”

这些话可能让听者如沐春风。

三、鼓励患者表达情绪

情绪对于病情的影响越来越凸显,而坏情绪这个鬼东西又极其擅长捉迷藏,它藏在哪里,哪里就容易出问题,它藏得有多深问题就会有多严重。因为坏情绪加重病情甚至抑郁的病友大有人在,因此鼓励患者正确地表达情绪也是家庭的重要功能之一。如何让患者既能把坏情绪表达出来,又避免把家庭成员当垃圾而破坏的家庭气氛呢?这里有不少非暴力沟通的技巧,以后我会慢慢分享。

四、把每周的某一天确定为家庭关爱日

大多数人都活在自己的习惯模式里,因此要建立一个新的习惯秩序,大家一起努力会比个体容易得多了。确定家庭关爱日就是为了提高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关注的程度,而高频次的刻意关注会让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这一点在不太擅长表达情感的中国家庭尤其适用。我在北京接触的一些病友家庭这方面做得很棒的,老人和孩子就住在一起,或者每到周末孩子们都会回来团聚,这样的家庭只需在具体行为上做一点刻意的调整,比如在关爱日当天一起来一个轻食健康餐,或者一起玩一个家庭游戏,或者来一个吐槽大会,然后大家再来一个正向鼓励等等。为什么一直强调刻意练习呢,因为这是建立新的习惯模式最高效的方法,否则就......你懂的。


实际上患病会引发人更多的思考,你会考虑压力或者熬夜换来生病是否值得,是否要用变得更胖的代价来换取高能量食品带来的快乐;糖尿病也促使你更多地学习,哪些食品更有利于健康,规律长期运动更能让你获益等等。这些都使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理念和行动迅速超越了家人,从这个意义上讲,糖友更能帮到家人。


人其实就是环境的产物,而环境的优化和谐又与内心的正念休戚相关,糖友本身也有义务经常启动家庭的功能,无论在治疗还是在预防上都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建议糖友们来一个全家总动员,营造一个高能级的康复环境,在糖尿病康复之路上创造更多可能性,我愿意和你一起用正念接纳糖尿病,拥抱高品质健康未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