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人喜歡上了一位年輕英俊的小夥子。她發現他的一舉一動都充滿智慧、果斷和魅力,認爲他是一個品行端正、心地善良、值得依靠的好青年,因此苦苦追求。最後兩個人終於在一起了,走近了她才發現這個人與她想象的一點也不一樣,此人的品行極爲惡劣,是個只懂得坑蒙拐騙、喫喝嫖賭的惡棍。女人後悔了。當初她把他的一切都看得太完美了,只看到了外表,就一葉障目,認爲他是個好人,結果卻害了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處於戀愛當中的情人很難察覺對方身上的缺點,而一廂情願地認爲他(她)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對的,縱然別人替你指出那些缺點,自己也會覺得無所謂,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成見效應”、“光環效應”,指的是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人與人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種誇大了的社會現象,也指人們在看待問題的時候,沒有完全瞭解,而是以偏概全、以點帶面的社會心理效應。在這種心理作用的影響下,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人們常常會從對方所具有的某個特性面泛化到其他有關的一系列特性上,以爲他的其他方面都像自己看到的那一面一樣。


“暈輪效應”會擴大一個人的缺點或者優點,因此,當你對某個人有好感後,就很難感覺到他缺點的存在;當你不喜歡某人時,就很難看到他的優點,從而覺得他一無是處。這就給我們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它總是使我們一葉障目,無法真正地認清事物的好壞真假,容易被人所利用。所以,我們在社交過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要時刻警惕,不能被表面的現象所矇蔽。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說:“一醜遮百俊”“一俊遮百醜”,這也就是“暈輪效應”的體現。

 

俄國著名的文學家普希金也曾經因爲一葉障目的“暈輪效應”而使自己陷入痛苦之中。年輕的普希金深深地愛上了娜坦麗,她被稱爲“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坦麗長得十分漂亮,這不禁讓普希金覺得這個女人也是善解人意的、浪漫的、優雅的,非常想跟她生活在一起。

在普希金的熱烈追求下,娜坦麗嫁給了他。而結婚以後,普希金卻發現娜坦麗與自己完全是志不同道不合的。每當普希金將他的作品念給她聽的時候,她總是捂着耳朵說:“不要聽!不要聽!”相反,她拉着普希金與她一起出去玩,出席一些豪華的晚會、舞會,普希金爲此丟下了自己的創作,還欠了一屁股的債,最後還爲了娜坦麗而與別人決鬥,最終死於非命。

在普希金看來,女人長得漂亮,肯定也會有高尚的品位和非凡的智慧,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暈輪效應”欺騙了他。

 

從心理學角度看,“暈輪效應”會受到以前生活經驗和情緒的影響,產生一種心理定式,歪曲人們的認知,使人們看不到客觀而真實的世界。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因爲“女人當家,牆倒屋塌”“頭髮長,見識短”這些俗語,歧視女性;還有“無商不奸”的說法,降低商人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要克服這種心理效應的消極影響,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一味地贊同別人的觀點,要理智地經常進行自我反思,杜絕一葉障目,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


“暈輪效應”這一心理現象非常常見,人們因此會產生一種心理的“偏袒”,導致對人或事物的偏見。因此,我們在瞭解他人時不要以偏概全,而要注重瞭解對方心理,行爲等深層結構,做出客觀的判斷。

 

“暈輪效應”這一心理現象非常常見,要克服它的消極影響、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客觀看待周圍的人和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