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遭遇過小人在背後捅刀?

你是否覺得自己越優秀,背後打擊的人越多?

這種現象是偶然,還是必然?

原因何在?

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戴爾·卡耐基:沒有人會去踢一條死狗!

一個人,不鳴則已,若一鳴驚人,則必然會遭遇“十面埋伏”和來自各個維度的打擊。很有意思的是,人們尤其是喜歡以各種形式打擊老闆賞識的人。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奇怪,自己明明做得很好,怎麼老受打擊呢?

我們來分析一下“打擊者”的心理:

對優秀的人進行打擊,大抵是源於內心的“嫉妒”。

打擊者必定是好打聽閒話的。他們之所以特別關心別人,並非發自真心,而是爲了蒐集優秀者的“小問題”,然後將其異化、放大、延展……進而醜化、矮化對方。

因爲人的心靈如若不能從自身的優點中取得養料,就會將別人的缺點來作爲養料。而打擊者往往是自身資質平庸,同時又自動屏蔽或痛恨對方的優點。

因此,他們只能通過“找茬”、“造謠”、“誹謗”、“污衊”、“向老闆打小報告”等方式來安慰那顆脆弱、狹隘又自卑的心,以求得到暫時的、虛幻的平衡。

而一個致力於不斷提升自己且充分自我接納的人,是不屑於去嫉妒他人的。嫉妒是一種四處遊蕩的情慾,能享有他的只能是閒人、平庸之人。所以西方有句古話說道:“多管別人閒事必定沒安好心。”

一個後起之秀是招人嫉妒的,尤其容易受到領導和資歷更老的人的嫉妒,因爲他們之間的距離發生了質的改變。

由於資歷更老者往往由於各種主客觀因素而喪失了快速學習並更新迭代的動力和能力,導致他們的內心產生了深深地不安全感,如臨深淵。於是,他們化恐懼、嫉妒爲報復的力量,“奮起反擊”!

這些人,儘管是中堅力量,但公司的利益相較於自身的感受而言,已然退居第二位。哪怕是讓公司的利益受損,他們也要盡全力搞垮後起之秀,甚至將其排擠出局!

20世紀最偉大的心靈導師和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談到:

“你要是被人家踢了,或者是被人家惡意批評的話,請記住,他們之所以做這種事情,是因爲這麼做能使那些人有一種自以爲重要的感覺;這通常也意味着你已經有所成就,而且值得別人注意。不公正的批評是一種僞裝過的恭維。請記住,從來沒有人會踢一條死狗!”

可見,“一個優秀之人被他人陷害”乃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也無是無非!這是一個人日益強大的過程中必然會遭遇的情形,其偶然性中有一定的必然性。

如何跳出並超越“被人陷害的困境”呢?

既然這種遭遇是必然的。那麼,欲跳出困境,其核心便在於是否“正心正舉”。

何謂正心正舉呢?

正心(知):充分認知生命和客觀事物的本質、規律。

正舉(行):行中庸之道,保持平衡。

“正心”和“正舉”是一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陰陽,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我們只有知行合一,纔可能化困境爲修行的助緣,跳出小我,成就無我,開啓自在之門!

接下來,基於生命和客觀事物的本質、規律,給大家幾點具體的建議:

從敵人身上學習

美國著名詩人惠特曼這樣說:“難道你只能從那些對你好、羨慕你、常站在你身邊的人身上學習嗎?從那些指責你、反對你的人那裏,學來的豈不更多嗎?”

“被嫉妒者”和“嫉妒者”的角色是一成不變的嗎?非也,我們常常會一人分飾兩角。比如,在公司裏,你可能是被嫉妒的角色,但在感情生活中,你可能扮演的是嫉妒者的角色,並有意無意的傷害了他人。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所以,當我們作爲被害者時,則要清醒地做到以人爲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思、自我批評

凡人畏果,菩薩畏因。被人陷害,其實也不光是打擊者的原因。

任何事物、現象乃因緣和合而成,孤掌難鳴。被人陷害亦是如此,小人的嫉妒心理固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但“引起他人的嫉妒”、“威脅到他人的生存和發展”、“讓他人的存在感和尊嚴受挫”……纔是讓你身處險境的根本原因。

因此,在敵人對你“下手”之前,要對自己做出的成績保持清醒的覺知,並做自己最嚴格的批評者,找出自身的弱點並加以改正,防患於未然。

舉個例子:當達爾文完成不朽鉅著《進化論》的手稿時,他深知,這是一本具有革命性的書,會動搖整個知識界和宗教界。所以,在外界對他進行無情的打擊之前,他已然對自己“下手”。達爾文花了15年的時間來檢查資料,研究理論,反思結論……

這樣做之後,外界的攻擊仍不可避免,因爲人心叵測且不可控。但達爾文做到了不愧於心,如此,方能更加坦然地面對外界的“腥風血雨”。

保持警惕、謙卑

當你表現後,必然會遭到四面八方的打擊。此時,你在明處,敵人在暗處。所以,要時刻保持謙虛、警惕,行中庸之道,謹言慎行。否則,你所有的缺點都會慢慢暴露出來,成爲他人的把柄。

我們在上文中談到,一個人之所以會遭到打擊,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威脅到了他人的生存和發展、使他人的存在感和自尊心受挫。

所以,《易經》建議我們要表現出“大人”的風範。何謂大人風範呢?即讓人感覺到你這個人胸懷寬廣,事事站在全局和他人的角度去考慮,而非出於一己私利。因爲,沒有人會去打擊一個給自己帶來利益的人。

“崇高必致墮落,積聚必有消散。緣會終須別離,有命鹹歸於死。”這是佛學洞穿事物發展規律的名言。老子也說:“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曾仕強教授對此的解讀是:如果仔細觀察天道,日月經天,晝出夜沉,夜出晝沒,寒來暑往,秋去冬來,都是很自然的“功遂、身退”的正常現象。

植物世界如草木花果,都是默默無言完成了它的生命任務,靜悄悄地消逝,了無痕跡。動物世界生生不息,一代交替一代,誰又能不自然地退出生命的行列呢!

如果說有,只有人類的心不肯死,不肯甘休,永遠想在不可把捉中冀求把捉,在不可能永久佔有中妄圖佔有。妄想違反自然,何其可悲!

可見,事業到了一定程度後,只有做到了功遂身退,纔有可能“無咎”,沒有兇禍。

心不隨境轉

若要想超越被他人陷害的困境,最核心且最難的一點便是——做到“洞燭機先,而心中不存絲毫物累。心如明鏡,照見萬象。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