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7歲的孩子進入高二階段,回家不和家長交流,家長問什麼問題都是愛理不理的態度,這種情況應該就是孩子進入“叛逆期”的綜合徵。家長面對叛逆期的孩子,該如何交流。

“高二的孩子回家從不和家長交流,家長該怎麼辦?家長面對叛逆期的孩子,該如何交流?”有人問。

17歲的孩子進入高二階段,回家不和家長交流,家長問什麼問題都是愛理不理的態度,這種情況應該就是孩子進入“叛逆期”的綜合徵。童年時期的孩子可以很聽話,那麼青春期(或者叫叛逆期)的孩子有了自己的獨立想法,家長想要繼續讓孩子充當“提線木偶”估計是不太現實的。

與叛逆期的孩子交流,我覺得家長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作爲一線教師我有以下一些話要說:

孩子不是家長的附庸,但是總有一些家長把孩子當作一種“附屬品”。孩子進入青春期,逐漸擁有了獨立的人格,家長對待叛逆期的孩子就不應該用對待孩子上一二年級時候的那種方式。在想法上,家長要儘量尊重孩子的想法,與孩子溝通的時候不要動不動就用“祈使句”,也不要一直嘮嘮叨叨讓孩子心生反感。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不要太過強勢,而要把孩子當作一種應該平等對待的個體。

與“叛逆期”的孩子相處,家長要儘量學會換位思考,多一些將心比心,少一些自以爲是的“我以爲”——“我以爲孩子在學習上需要我來提醒,我以爲孩子上了高中還是和他小時候一樣,我以爲我生氣了孩子就會很害怕就會收斂,我以爲我批評他都是爲了他好……”家長的這種“我以爲”就是以家長自己爲中心,沒有考慮家中叛逆期的“小大人”的心理感受,所以孩子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叛逆的行爲。

作爲家長,想要讓孩子把心裏話告訴你,你就應該多一些將心比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如果我是孩子,我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如果家長經常進行這樣的換位思考,家長有什麼事情和孩子商量,讓孩子在家中有一種存在感和獲得感,那麼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代溝就會少很多。

家長在孩子一回家的時候都是交流學習方面的內容,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未免也太單調了吧?家長想要讓自己成爲孩子心靈的依託,讓孩子有什麼話都願與自己說,最好讓孩子自己主動和自己說學習上的事情,平時和孩子聊天的時候少聊學習上的問題,這樣就與孩子有一定的共同語言。有些家長往往在問了孩子學習成績之後立馬翻臉,家長的這種反應是很多孩子都不願意看到的,叛逆期的孩子因此變成“悶葫蘆”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處於叛逆期的家長朋友們,你們是怎樣與孩子交流的呢?歡迎留言探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