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好的时候,也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无知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日子,也是怀疑的日子......

—— 狄更斯,《双城记》

1

我们所处的时代:资本过剩的时代

今年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十周年,这10年来,为刺激停滞不前的经济增长,世界各国联手实施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向世界经济体释放出了无与伦比的资本规模.....

但这些被大量“创造”出来的货币资本,并没有刺激有效需求,只推动了更大规模虚妄而低效的生产活动,让全球陷入产能过剩,对全球自然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和掠夺。

因此,在大规模经济刺激下,全球经济进入资本过剩的时代。

讲到这里也许您已经意识到,全球资本过剩现象与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大搞“量化宽松”有直接关系,但在我们今天要向大家推荐的《颠覆世界的城市化》(简称《颠覆》,中信出版社,2016年3月第1版)这本书中,作者陈功从一个颇为陌生的角度解读了城市化是造成资本过剩的根源;也阐述了事情的机理和原因,让我们了解世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与城市化的关系。同时这本小书还创设了一个“危机三角”的理论模型,可以方便地解释城市化所导致的种种非理性现象。

向左滑动查看具体内容

上图为《颠覆世界的城市化》封面与目录

2

陈功论:城市化与危机三角

在书中,陈功指出,全球资本走向严重过剩的关键在于城市化

从欧洲到美国,再到中国,世界在一轮城市化的疯狂进程中产生了惊人的价格以及资源需求,以此拉动、凝结、消化了大量的全球资本,同时刺激了资本的狂热扩张,使大家看到一片梦幻般的繁荣景象。而当资本像潮水一样褪去的时候,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开始显现。

这就是陈功创设的“危机三角”理论模型的主要内容,城市化推动资本过剩,资本过剩推动经济危机,挣脱经济危机之后,再度投身城市化,我们的世界无奈地走进了这样一个真正的死循环中。

上图为“危机三角”理论模型

首先,消费主义竞相攀比的城市化带来了席卷世界的“造城运动”。在鼓励竞争的自由市场的催生之下,以挖掘和制造各种财富为契机和理由,从需求角度不可遏制地创造出惊人规模的资本,远远超过“适度”与“恰当”的范围。

其次,资本过剩。这个因城市化导致的因素,将会产生令人震惊的动能,制造出大量的泡沫,如大潮般推动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产生。

最后,人类的欲望以及对所谓“文明”和“进步”的渴求,总会在危机修复之后,再度将城市化浪潮作为追求的目标,并不断地重复这一循环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循环过程,使历史上和现在的世界城市化浪潮,此起彼伏,不断制造金融动荡,创造出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

3

陷入”危机三角“的中国经济

近几十年来,中国参与了全球化,开启了城市化,使得人口红利和城市化进程双双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政府一直强调用城市化推动经济增长,这在理论上并没有错,在实践中也确实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但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过于追求速度,忽视深度的做法,为今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埋下隐患。

早在2013年,作为中国经济稳健派的代表人物,陈功先生在文章中就指出,中国发展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速度问题(详见《“激进派VS稳健派”》)。他分析称中国是一个速度社会,对GDP增速的长期追求锻造出中国顽强的“GDP主义”,对城镇化速度的追求刺激了房地产业的疯狂发展,对高铁速度的追求诱发了中国高铁跳跃式的发展,对基建速度的追求拉动了全世界的大宗商品价格。

然而,在这些高速度的背后,中国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增长、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能源消耗、区域差异与城乡差异,同样也在以高速增长。最终结果就是,中国不得不以一种近似“总清算”的方式来完成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

如今,我们回头看这些分析,是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好的、前瞻性的注解。

4

如何从危机中挣脱出来?

对于这个问题,陈功的回答颇有哲学意味。

我们的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明显的死循环,并且在现实中还没有看到“危机三角”模式改变的可能,除非各国政府做出划时代的、革命性的转型,联起手来,才有可能创造一种新的世界经济运行模式。

所以,这需要看世人的自省和良知,是追求甜蜜的死亡,还是痛苦的增长

作为一名智库学者,陈功先生在找到厘清当今世界各种危机的逻辑之后,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公共政策的分析和战略预测上。

正是基于此,我们并没有像其它专家学者那样对城市化大加鞭挞,而是在认识到问题后,去找寻缓解危机的政策选择。下面我们就为大家列举三例:

警惕中国有了“城市的胜利”,

却失去了“人的城市”

在陈功看来,“危机三角”的本质是一个发展哲学的问题。过去,一些中国城市缺乏可持续的长远战略规划,迷失在城市发展哲学的泥塘当中,这是最令人感叹的事情。

而当前,中国出现越来越多如同北京、上海的超级城市,还有更多的超级城市在规划中。这种现象更是加重了陈功的担忧。他指出,我们的很多城市规划者擅长把几个小城市做加法,简单地合并成一个大城市,人口、GDP都出现了暴涨,以为这就是建设大城市,其实是大错特错的。

城市化的本质是人,是人的城市化或者人的现代化,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人们的幸福感(包括社会保障、住房、就医、就学等一系列待遇)。我们要警惕中国有了“城市的胜利”,却失去了“人的城市”。千城一面,人口拥挤,部分城市超出环境承载力的过度城市化,都是要避免的。

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过于追求速度,而不是深度。发达国家经历了六、七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用不到三十年就经过了,速度之快令人惊讶。但实际城市中该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深度上有欠缺。相对来说,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家会看到这些国家都是对经济深度有追求的。表面上经济增长的速度慢一点,但经济增长有深度,社会比较均衡,问题就相对少一点(详见《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新政府关注的重点》,战略观察, 2012年8月28日,总第313期)。

新丝绸之路的共同市场建设

有效缓解危机的另一个关键在于空间。作为信息分析方面的专家,陈功习惯于系统思维,如果现在的经济系统有问题了,能在这个系统内解决更好,解决不了,自然就要考虑在一个扩大了的系统里面找答案。

这种时候最需要一个新空间,一片新世界。这个新空间就是拓展以陆权为基础的“新丝绸之路共同市场”,为今后的改革腾出时间和空间(详见《从全球文明的高度看“新丝绸之路”》,战略观察,2013年5月14日,总第346期)!

安邦智库研究新丝绸之路,一直是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的,而不是纯经济,也不是纯政治。有了“丝绸之路”这个地理空间,就有了经济空间和市场空间,也就是的所谓的“国家利益”切切实实地落了地。近年来空间经济学在西方变得热起来,不是没有原因的。对于当前处在经济发展十字路口的中国来说,把共同市场空间的拓展上升到战略和政策层面,这对谋划国家利益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当前,中美贸易冲突、反全球化浪潮的涌现,核心问题也在于世界各国开始意识到空间对世界市场的支配性影响力。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买方市场

陈功在《颠覆世界的城市化》一书中,曾经精辟地写道,现在这个世界的买卖双方地位早已反转,原来买家是“爷”,卖家反而是“孙子”;只要有人愿意买,还要借钱给你来买。这样的情景对于长期经历短缺经济的中国民众,可能相当难以理解,但这就是当今世界的事实。

陈功指出,现在的全球性资本过剩,在制造业国家已经清楚地表现为产能过剩,世界已经进入典型的“买方市场” 。

买方市场的最大特点是买方话语权,买方说了算,买方可以制订规则。在买方市场的世界里,拥有庞大的市场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筹码。

在全球生产过剩的时代,中国如果继续以“世界工厂”作为唯一角色,仍然沿用低价竞争参与全球化,未来面临的局势必将是与全球第三世界国家进行竞争,合作伙伴越来越少,支持者寡,竞争者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安邦智库的建议是,“中国市场”的概念是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和途径。(详见

《中国大市场》,战略观察,2017年3月28日,总第539期 )对于作用世界第二大市场的中国来说,可观的国内市场空间完全可转化为有影响力的买方世界力量。

......

我们相信,当您耐心把陈功先生的这本《颠覆世界的城市化》读完后,无论是对世界经济形势还是安邦智库在很多领域的政策主张,一定会有更加系统化的认知!

5

关于本书的社会评价

媒体评价图

书友评价图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