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有沒有這種體驗:


忙碌的一整天結束後,當你拖着疲憊的的身體躺在牀上,回想一整天的工作時,發現自己腦子裏很混亂,感覺自己做了很多,又好像什麼都沒有做。


這個時候你可能會問自己:

時間都去哪了?

如果把人生的鏡頭拉出個遠景,這個情況會在你每天的結束、每月的總結、和每年的回顧裏頻繁出現,但都沒有引起你足夠的恐慌。


終於你會在臨近30、40歲的時候,回顧自己的職業履歷, 突然震驚的發現——10年、20年打拼的生涯,每天都在忙忙碌碌,除了賺錢,好像什麼都沒有積累下來” ——

 時間到底都去哪了?

 

你看,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困境——


我們的生活先是被分割成了很多細小的碎片,然後被一擁而入的無數瑣碎的信息所佔滿。我們的職場充斥着大量的瑣事,無數需要即時反應的問題。


在今天,我們若想長期的專注做一件事情,變得越來越奢侈。同時也變得越來越值錢。

 

最可怕的不是不工作,而是去長期做一些“浮淺”的工作。——這是《深度工作》這本書裏的一個洞見。他指出了在這個信息時代,腦力活動者的驚人真相:


大部分人的大部分工作時間,都在處理一些特別浮淺表面的事情上(即浮淺工作)。


這些事情不僅產出有限,而且沒有什麼價值,不會對你的職業生涯的競爭力有什麼提高,更重要的是它還會永久損害你深度工作的能力。

 

而無論是組織裏的更高職位,還是越來越喫香的領域,或者是面對AI的衝擊,深度工作的能力恰恰是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簡單來說,你60%的時間都被浪費了。


聚沙成塔?其實聚沙很大概率是沙漠。



1深度工作 VS 浮淺工作

那什麼是浮淺工作,什麼又是深度工作呢?


浮淺工作,就是那些不太需要投入很多思考的事務性工作,而深度工作即是在無干擾的情況下,專注地做讓腦力發揮到極致,實現個人成長的工作。

 

你看這裏面有三個關鍵詞,第一個叫做無干擾,第二個叫做專注,就是聚焦於一個事情,第三個纔是需要高腦力活動參與的工作,這些工作才能夠創造價值,提升技能,而且主要是很難以被複制。


反過來說,什麼叫浮淺工作?那就是不需要投入很多思考,經常被幹擾,常常被打斷,工作目標很散亂,沒什麼價值,可替代性非常強的工作。

 

我做了一張表格區分,你可以看看:


你可以用這個方式去核對一下自己的工作——


我自己看完以後嚇一跳,我發現每天“深潛”之前,我一天裏大概60-70%的時間都在浮淺工作。細算的話,八小時工作時間裏,真真正正深度工作的時間可能就是一兩個小時。


我身邊有很多優秀、傑出的人,他們的深度狀態,並不見得比我好很多。14天深潛活動裏, 有一個做運營的同學畫了一下他的工作分類:



你可以看到,大部分做運營的人的痛,都在做着很低價值的“運行”的工作,但是很少有時間做真正有價值的“思考、策劃、改進、反饋”等工作。這樣做下去,十年的所謂經驗,是不是兩個月甚至兩週就能被受過良好培訓的新人所替代呢?

 

和羅振宇在“得到”合作專欄《超級個體》的這兩年, 我發現他也是個聰明的深度工作者。


在得到,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開各種策劃會,見各路大神,然後和他們聊每個領域最新的事情,最前沿的研究——有什麼是外行不知道的?有哪些好的表達方式?


在整個知識產品打磨的過程中,這個部分需要最多的腦力,最深度的探討以及最不重複性的工作,他牢牢的讓自己每天專注在這個領域,其他事情高價請專業人士做,更加值得。

 

假如有一個人每天深度工作3-4小時,基本他的成長速度會是你的一倍。5年等於你10年,這種事應該在身邊不少見吧。



2沒有深度工作,就沒有競爭力


深度工作還有個好處,就是讓你在AI時代的未來更有競爭力。


我們都知道,AI時代是一個腦力工作者越來越廉價的時代,尤其是平庸的腦力活動者。


中國的腦力工作者競爭有多激烈?僅僅看看大學生的數目就能知道——每年中國大學生畢業生就有700萬到800萬人,再加上前一兩年考研沒有找到工作的學生,每年都有一兩千萬閒散的腦力工作者。這些人都能做基礎的腦力工作。


所以對於任何一個腦力工作者來說,你的競爭對手,第一是機器,第二是剛出校園的“鮮肉”,這兩者都有一個共同點——特別擅長於做那些簡單、重複的浮淺工作。

 

被AI取代——打字員、會計、銀行職員、接線員、前臺……這些工作首當其衝,而那些需要創造力、思考能力和審美能力的工作,比如藝術家、音樂家、律師、法官、牙醫、理療師、建築師、心理醫生、教師、酒店管理者被AI取代的可能性小。


所有“重複、簡單、無需創意的腦力工作都將會被取代”。這種取代不一定是整個職業消失,而有可能是一個職業的這部分職能會被取代掉——只會幹這部分職能的人會被幹掉。


比如說教師,教師一定會存在,但是教師的定位會改變——純知識點的講授更多會在網絡上由 AI 教師通過自適應的方式完成;課堂上的真人教師把所有的時間放在如何引導、激勵,促進學生想象力,關注他們的每個人的優勢、天賦和狀態,這些教師很難被取代。


如果你覺得AI還太遠不着調,其實最有可能取代你工作的,是“小鮮肉”員工——


你不妨算一算,一個剛畢業的普通院校的大學生,大概多久能接你正在做的工作。如果是六個月以內的話,那麼你這部分的工作,就是註定被慢慢取代的。


所以,現在就挑出來你的工作裏哪部分是深度工作,哪部分是浮淺工作,並且儘可能拓展深度工作的邊界,非常重要。


你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來分辨一下,領導給你派的活,分別是什麼類型的工作。

 

比如現在領導派給你幾個活兒——


第一個:爲他整理下這個季度的數據,做個PPT來做彙報;


第二個:寫一個新的產品策劃方案;


第三個:去做一個資料的整理工作。

 

那麼怎麼判斷這三個活兒哪個是深度,哪個是浮淺的呢?


很明顯,整理數據PPT彙報這個事情,我覺得正常大學生兩週就能幹了;


寫策劃這個事兒,大學生畢業半年一年也不一定能幹;


而收集資料這個事情呢,可能需要看你收集的是什麼資料,如果是一些深度的資料,那可能的確需要常年專業訓練,是深度工作,如果是一般的谷歌引擎可以找到的資料,那麼就是一個淺層次工作。


3如何進入深度工作?

那如何讓自己進入半小時以上的深度工作?這裏我講三個對我來說比較有用的小竅門。


第一,讓深度成爲一種習慣。


你可能需要把深度工作從一個概念變成一個習慣,就像我們在 #深潛行動# 裏面做的事情。


我認識很多作者,尤其是那種微信公衆號的作者,他們都是每天站在電腦前,逼迫自己開始寫作的。


這個方式有用嗎?真的是有用的,很多人都是逼自己12點之前必須得發一篇,必須日更哦,那麼他在11點鐘之前就靈感爆發,不到12點就寫完一篇文章。


第二,排除干擾,主動失聯。


首先,你需要跟同事、朋友、家人溝通一段時間(最開始可以嘗試半小時)不要來打擾你,接下來,你要屏蔽所有的電子產品,最後找一個安靜的環境,專注地做一件事情。


第三,儘量不做浮淺工作。


當然你可能不一定有能力自主安排自己的工作,但至少你可以集中某個時間統一處理浮淺工作。


最後,分享一句很喜歡的話:


讓你的頭腦成爲透鏡,聚焦專注之光,讓所有的心神都聚焦到你的目標和利益之上。


相信聚焦所有的精力,你將如有神助。


原作者名: 古典

轉載來源: 古典古少俠(ID:gudian515)

轉載原標題: 古典:別說什麼“聚沙成塔”,您那搞不好堆的是沙漠

授權說明: 口頭授權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