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69)

【提要】 

 論述汗下後陰陽兩虛煩躁的證治。

【釋義】

 本太陽病,發汗不解,而又攻下,發汗傷陽,誤下傷陰,最易使陰陽兩虛。本條述證較簡,以方測證,當爲陰陽兩虛,並以陽虛爲主。陰虛神無所依,陽虛神氣失養,故見煩躁不寧。此處“病仍不解”,顯然已非太陽表證之不解,而因誤治使疾病發生質的變化。本證除煩躁外,當有四肢厥逆、惡寒、脈微細等症狀。

 本方證與乾薑附子湯證、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證均有煩躁。本方證爲陰陽兩虛,故見晝夜皆煩;乾薑附子湯證爲陽虛陰盛,故見晝煩夜靜;桂甘龍牡湯證爲心陽虛而心神不斂,故煩躁兼見心悸不安。前兩者均有少陰腎陽不足,後者卻爲心陽虛損,不可不辨。

【病機】

少陰陽虛,陰液不足。

【治法】

 回陽益陰。

【方藥】

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四兩 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方義】

 茯苓四逆湯由四逆湯加人蔘、茯苓而成。方中以乾薑、附子回陽以救逆;人蔘益氣養陰,安神定志;姜附與人蔘相伍,回陽中有養陰之效,益陰中具助陽之功;茯苓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炙甘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共成回陽益陰之功。

【病案】

    殷某某,素體衰弱,消瘦,患病年餘,久治不愈。證見兩目欲脫,煩躁欲死,以頭衝牆,高聲呼煩。家屬訴:初起微煩頭疼,屢用寒涼清熱之劑無效,病反增劇。面色青黑,精神疲憊,氣喘不足以息,急汗如油而涼,四肢厥逆,脈沉細欲絕。處方:茯苓30克、高麗蔘30克、炮附子30克、甘草30克。急煎之。服後,煩躁自止,後減其量。繼服10餘劑而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