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上期《以扬州为核心的城市群构成的军事防御系统简析》或者《扬州的军事战略功能和与周边城市形成的城市群防御体系概论》

邓景山和邢施恩让刘展卢龙叛军将战火烧到了淮西,再说我们这位唐宗室李峘,镇守镇江的江淮都统,他是怎么应对的呢?

李峘辟北固为兵场,插木以塞江口。(通鉴221)

李峘将北固山作为他的军队防御的地方,也就是把军队布置在了北固山,同时,以木棍插满了长江口,这当然就意味着对方的船是过不来了。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既然提防的船过不来,那么,他这一边的船也过不去。这几乎是一个消极的防御策略。因为对敌方没有威胁,只是阻挡而已。我想他是吸取了当年王睿“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帆出石头”的经验了。孙皓大铁链子都没有挡住王睿的搂船,只好将木棍子插满长江。我想不通的是他何以做到的呢?隋唐以前,镇江江面宽40多里,到唐代时还有20多里宽。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风白浪起,愁煞渡头人”的诗句。每每风起浪涌,船工和渡客的呼救之声格外惊心动魄。唐天宝十年(722),一次就有数十艘渡船沉没;南宋绍兴六年(1136)一艘渡船离岸不久即遇上风涛,连艄公在内的46名渡客无一生还。明万历十年(1582)的一阵狂风竟摧毁了千余艘漕船和民船。想来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因为长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降水少,是河流枯水期,所以水位最低。在这个情况下才有可能将木桩子砸入江里。

这个笨办法多少人想到些鸵鸟。

此时的刘展的军队,则采取了声东击西的计策。刘展将军队拉到了白沙,今天的仪征市城区的位置,而设疑兵于瓜洲,多设置灯火,和锣鼓一类,仿佛这里布有重兵,要准备从这里攻打北固山一般,而且是连着好些几天。这当然是为了麻痹对方。

在双方正式开战前,我们先来看看彼此的布兵的地点。

刘展疑兵瓜洲,李峘军北固山 卫星图

普通地图,双方布兵位置

镇江和扬州相对的长江图

(我手头没有更清楚的历史地图,所以这个现代图只能做参考了)

先看江北的瓜洲,胡三省注:瓜洲,今扬州江都县南三十里,有瓜洲镇,正对京口北固山。今天的瓜洲是江苏省扬州市的一个历史文化名镇,与对岸镇江的西津渡同为古代航运交通要点。“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说的就是这里。位于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瓜洲,是京杭大运河入长江的重要通道之一,为“南北扼要之地”,“瞰京口、接建康、际沧海、襟大江,每岁漕船数百万,浮江而至,百州贸易迁涉之人,往还络绎,必停泊于是,其为南北之利”。宋朝王安石著名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说的就是这里。陆游《书愤》中也提到“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说得也是这里。

瓜洲最初为长江中流沙冲积而成的水下暗沙,随江潮涨落时隐时现,出现在汉朝以后,因形状如瓜而得名,又称瓜步或瓜埠。晋朝露出水面,成为长江中四面环水的沙洲,岛上逐渐形成渔村、集镇。隋唐时期长江湖口至芜湖河段出现了一些江心洲,安庆以下拦江矶在唐五代时,江面窄狭。大通至芜湖河段的沙洲,在宋代文献中多有提及,大都应在唐时就已存在。南京至镇江河段,由于长江河口不断向东延伸,江中出现了不少沙洲,并逐渐并岸使江面变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可知南京城西的白鹭洲那时还处在江中。镇江至扬州江段,隋唐时江流形势较前代变化颇大。秦汉之际,江在现在的扬州城郊,汉武帝置江都县,县临大江,江岸由当时的江都折向东北,过广陵城东。三国时,长江主泓道北徙,江岸大坍,江都县城没入江中。两晋南北朝时江岸较为稳定。入唐后,长江主混道南徙,北岸淤积加快,滨江洲渚增多,江面日狭。比如镇扬间的瓜洲,开元以后淤积加快,并逐渐与北岸相靠。大历后瓜洲与北岸相并,从此潮汛不通。(注,这段关于长江水文的资料取自【上海人民出版社 陈勇《唐代长江下游经济发展研究》】)

我们此时的战事是在上元元年末,即公元760年,唐肃宗马上就要死了,时代会很快就进入唐代宗的大历时期。也就是说此时的瓜洲还没有完全和北方的陆地挨上可是也很快了。开元年间,齐浣开伊娄河二十五里,连接原有运河,从扬子津南至瓜洲通长江。从此瓜洲作为南北向运河与东西向长江十字形黄金水道的交汇点,漕运(南方的粮食北运京城)与盐运(沿海两淮盐场的海盐西运内陆)要冲,帆樯如织,无数客旅经此南来北往,迅速发展为江边巨镇。自唐末,瓜洲渐有城垒。此后,长江主航道逐渐南移,瓜洲与京口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宋金对峙时期,瓜洲成了战争前线,在瓜洲建都巡检营廨,宋军曾在此击败南侵的金主完颜亮。南宋乾道四年,瓜洲开始筑城。

再说北固山的情况。

北固山位于江苏镇江,由于北临长江,形势险固,故名北固,高55.2 米,长约200米。山壁陡峭,形势险固,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来赞其形胜。北固山与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势,三山鼎立,在控楚负吴方面北固山更显出雄壮险要。明代郡守为了抗倭守城,将前峰与中峰凿断。北固山由前峰 、中峰和后峰三部分组成,主峰即后峰,是风景最佳处。前峰原为东吴古宫殿遗址,现已辟为镇江烈士陵园;中峰上原有气象楼,现改为国画馆;后峰为北固山主峰,北临扬子江(长江),三面悬崖,地势险峻,山上到处都是树木,名胜古迹多在其上。素以“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后峰是北固山的主峰,背临长江,枕于水上,峭壁如削,是风景最佳的地方。

从瓜洲道北固山的路线乃是从瓜洲到北固山附近的镇江西津渡。

古时候,这里东面有象山为屏障,挡住汹涌的海潮,北面与古邗沟相对应,临江断矶绝壁,是岸线稳定的天然港湾。六朝时期,这里的渡江航线就已固定。规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时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从这里登岸的。东晋隆安五年 (401) ,农民起义军领袖孙恩率领“战士十万,楼船千艘”,由海入江,直抵镇江,控制西津渡口,切断南北联系,以围攻晋都建业(今南京),后被刘裕率领的北府兵打败。公元 684 年,唐高宗李治驾崩以后,皇后武则天临朝称帝,徐敬业、骆宾王等在扬州发动武装暴动,兵败后,徐敬业、骆宾王等渡江“奔润州,潜蒜山下”。宋代,这里是抗金前线,韩世忠曾驻兵蒜山抗御金兵南侵。千百年来,发生在这里的重要战事有数百次之多。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离。三国时期,这里曾驻有孙权的东吴水师,唐代以后这里更是专门派有兵丁守卫巡逻。

关于蒜山,目前网上有两种解释:1是已经被被江水淹没了,2是即是现在镇江之云台山。蒜山,又曰算山。在今江苏镇江市西九里。《元和志》 卷25润州丹徒县: 蒜山 “山多泽蒜,因以为名”。《舆地纪胜》 卷7镇江府: 蒜山,“或以为周瑜与诸葛亮议拒曹操,以其多算,故号算山”。《资治通鉴》: 东晋隆安五年 (401),孙恩浮海奄至丹徒,“恩帅众鼓噪,登蒜山,居民皆荷担而立,(刘)裕帅所领奔击,大破之”。《至顺镇江志》 卷7: “蒜山,今西津渡口水中孤峰是也。” 宋、元时已沦入江中。这是第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云台山实即古蒜山,又名算山。山巅原有云台院,故又名云台山。云台山位于镇江市区西北,北临三山风景名胜区,东接“古城风貌区”,西距金山寺一公里。云台山北侧是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东侧是伯先路历史文化街区。元代山上建银山寺,因与金山对峙又名银山。自三国至民国,云台山为军事要地。这里发生的重要战役和战争有近百次之多。山北麓的西津渡是隋唐以来,长江下游大江南北的交通枢纽,素有“吴楚要津”“七省粮道”“漕运咽喉”之称。十九世纪后期,东北麓为英租界,建有英、美领事馆。东麓向南沿线山径辟为马路,清代和民国年间,建有公所、商会、银行、医院、旅馆、茶楼及教堂等。这里是镇江近代工商业的开启地之一,是中国近代邮电业旳发源地之一。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张祜在金陵渡小山楼投宿,登楼远眺长江,将自己的旅思融入夜色,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题金陵渡》。金陵渡就是现在的西津渡。《题金陵渡》可能是张祜旅途中的匆匆一笔。但是西津渡却记住了张祜,现在的西津渡有着张祜的雕像、《题金陵渡》,并且复建了一座小山楼。西津渡待渡亭的对面有一座人物雕像,面目清癯,右臂微抬,好像在眺望着长江,他就是张祜。遗憾的是,从“他”现在所处的位置,大约是看不到长江了。因为江滩泥沙堆积,江岸北移,这里距离江水已经有几百米的距离,中间还隔着重重房屋。如果在小山楼上,却是可以看见长江的。无论如何他的诗却正好印证了人家对面大搞灯火布置疑兵可能产生的效果。遥远而看不太清,但是又能看见,如果灯火多,自然声势也就大了。这说明白天凭借肉眼看还是有难度所以大搞锣鼓,让声音来忽悠我们这位笨王爷了。但是人家没有走他的预定防线。避实击虚了。

刘展将军队偷偷地埋伏在了白沙,今天的仪征市主城区位置。而后派军队偷袭下蜀。李峘的军队听到这个消息——还没有看到人——就作鸟兽散了,自己就四散奔逃了。根本不是打仗的材料。而李峘自己也一路狂奔,跑到宣城去避难了。

仪征,即白沙=,今天主城区

瓜洲、仪征、镇江三者相对位置图

下蜀,胡三省注:升州东北九十里至句容县,有下蜀戍,在句容县北,近江津。《新唐书地理志》载介绍升州江宁郡时提到此处有“有下蜀、淮山二戍。”也就是这两个地方本身就是有防御性的驻军的。换言之,这里就是江对岸可能过来的重要的当时渡口,载军事上已经为当时唐王朝所重视了。反过来说,李峘没有重视这里——并不是说这里没有兵,而是兵少,不是防御重点——凸显了他的战略短视。不过也难说,已经吓破了胆,其实防守与否,真是意义不大了。句容,隋平陈,属扬州。大业初,属江都郡。唐武德四年,于县置茅州。七年,州废,县属蒋州,寻又属润州。至德二载,属江宁郡。乾元初,属升州,寻还属润州。下蜀北临长江,镇西北部的黄泥岗,史志称为戍山,因“蜀”与“戍”同音,又名蜀岗,是古时江防要地。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武帝刘裕及宋文帝刘义隆在位时(420—479年),为保卫京都建康,由将领沈庆之领兵驻守戍山。《明弘治句容县志》载:“戍山,在县北六十里仁信乡,周廻一十一里,高一十五丈,北临大江,相传南宋沈庆之戍兵于此,故名。” 在蜀岗北河口镇,唐时设盐港,专司盐务,俗称官港。后因长江水患,河口镇地势较低,房屋被洪水冲垮,街道及码头均没入水中。宋朝前,此地是长江,后逐渐淤积成平地。

下蜀镇

下蜀镇

下蜀镇

仪征和下蜀的位置

历史地图

双方全面布兵图

逃跑图

结果是人家根本没有理他这茬。直接从白沙镇,今仪征城区,到下蜀镇。等于将这位江淮都统给抛弃了,绕开了。他的移兵之计根本没有用。这下我们这位大人跑的也够快,一下扎到了宣城。

多好的防守阵地,如果丧失斗志,那就跟没有是一样的。各种的天险,在李唐的败家子面前都是浮云啊!

可以说,这都不算是作战。根本就是没有打起来!一个干追,一个干跑!这就是安史之乱后的江南大唐的形象!

需要补充的是1937年底日军进攻南京,其中上海派遣军之第13师团的路线和战略意图就是与刘展的思路是高度一致的。日寇以第13师团主力由镇江渡江后经仪征、六合向西进攻占领滁县,遮断津浦铁路,配合进攻南京。该师团于12月8日派出由26旅团长沼田德重率步兵3个大队、炮兵1个大队,由江阴渡过长江,占领了靖江。主力则从江阴、常州、奔牛,魏村、孟城、埤城,于11日到达镇江。15日渡江之后即沿仪征、六合、大英集、水口镇攻击前进,12月20日占领了滁县。【出自1990年《日军侵华战争》作者,王辅】

仪征这里不仅可以南下南京,而且北方可以支援淮西。当时刘展早就派军队去淮西跑马圈地了。所以,刘展的思路和日寇第13师团侵华路线几乎是一致的!

至于为什么跑到宣城,那就下次再讲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