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避开镇江北固山,江北敌人最近地点在哪里渡江威胁南京?》

字数比较多,一万字。闲来再看。图特别多,建议用台式电脑或者笔记本看。必须看图。

——————————————正文——————————————————————

安史之乱,江淮都统李峘自镇江逃亡宣城路线探析

目录

1卫星导航的两条从镇江到宣城的路线选项

2镇江——句容道为什么不能走?

3从丹徒镇——丹阳的徒阳运河

4为什么从丹阳绕道金坛?

5从胥河运河到溧宜河——被我们遗忘了的长江古河道

6范成大与《高淳道中》

前往我们讲到李唐宗室、江淮都统、越国公李峘镇江放弃防守之后,他直接就往宣城跑。

可是,他可能走哪条条线路呢?我们知道,逃命,线路是很重要的,否则跑到敌人的营地去自己送上门,可不是闹着玩的。

1卫星导航的两条从镇江到宣城的路线选项

下面是我们的今天的卫星导航的地图路线:

卫星导航的镇江到宣城地图路线

(历史地图直接从镇江到宣城的路线)

强调下,这两幅地图是我依照今天的卫星地图给搜索建立的。

如果依据古代当时的条件,从今天镇江南逃,有两条大致的线路:

宋淳熙十二年(1185)始,丹徒设驿站大道,有镇句道(镇江城一高资一句容)、镇丹道(镇江城丹徒一新丰一丹阳),为官府车马通行及传递文书,亦有民间运输。这已经是宋代的情况了。我们大致可以假设唐代也是如此。特别是基本的道路应该没有太大变化。

其实,如果以溧水为通道而到达今天的宣城,那么再溧水以东,那么溧水就是关键点。也就是无论从镇江怎么走,都得走到溧水这里来。这样,看现代卫星地图其实把握的还是大体准确,因为两个节点把握住了,一个是经句容,一个是绕道金坛,而后再转到溧水来。

2镇江——句容道为什么不能走?

先看句容道是否是可选项。

如果走句容线,也就是镇句道(镇江城一高资一句容),那么就得走高资镇了。

高资镇,位于江苏镇江市 丹徒区,建制于宋代,是江南名镇,商贾之地,久负盛名。镇域面积103.2平方公里。高资东临 镇江5公里,西距南京50公里, 沪宁铁路、312国道、224省道“川”形而过,拥有深水良港——高资港,与紧邻的沪宁高速、镇江长江“十字” 黄金水道以及毗邻而建的润扬大桥共同构成了高资“水、陆、空”独特的立体交通。

高资,镇江,丹阳相对位置卫星图

高资,下蜀,句容位置地形图

关键是下蜀镇和高资镇几乎就是挨着的。然而此时,李峘是要逃命,所以断不会在跑到江边的高资,只能是往南跑。那么这就必然到了丹徒,或者再往南点的丹阳。走前面提到的镇丹道。但是这就等于否定了直接从镇江走句容这条线的思路了。

在《旧唐书》他的本传中恰好记录了他从润州撤退后,到了丹阳,最后又贬为袁州司马。这个小细节也完全符合我们现在的判断,就是不走高资方向,而走丹阳方向。

而走丹徒区的方向,就完全避开了此时刘展已经到了下蜀的追兵了。我想此时他是绝不敢往西走的。这就等于否定了直接从镇江逃往句容的路线:今天的润州区,而后经过厚固,再道句容的路线。另外,也就否定了他会经过南京,当时称为升州。所以,从南京可以走的路线全都否定了。

而走丹徒,就意味着他的下一站只能是丹阳。

3从丹徒镇——丹阳的徒阳运河

为什么呢?

因为丹阳有条大运河。

是我们熟知的大运河长江以南段落的最北端,靠着长江边上的这段。也叫江南运河,也叫苏南运河,还有古称叫徒阳运河,或者是丹徒运河。即从长江边上运河入江口(靠近今天丹徒村附近的入江口,而不是谏壁镇的)到丹阳市区。

这京杭大运河丹阳段,最初始于秦。秦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至云阳,即今天丹阳市中心区云阳区,见此地有天子之气,遂发赭徒三千,从丹徒口(今老丹徒镇东),凿云阳北冈山,截直道使之曲,入曲阿(今丹阳),破“王气”,并将“云阳”改名“曲阿”。凿冈引江水穿过丹阳,世称“徒阳运河”。也就是穿红色囚服的囚犯——“丹徒”挖的运河。“徒阳运河”是江南运河的雏形之一,镇江成为从京口(现镇江市京口区)到杭州的江南运河的端点。

顾祖禹介绍这个泄掉王气的地方在今天的镇江京岘山:

镇江府城城东五里。一名丹徒岘,相传即秦时所凿以泄王气处,京口、京镇皆因以名。《梁典》:武帝望京岘,盘纡似龙,因掘二湖于山下,曰龙目湖,今湮。唐建中末,镇海节度韩滉以汴、洛多故,修坞壁,起建业,抵京岘,楼堞相属,是也。或谓之荆岘,又云此为京山。今府西南五里为岘山云。

泄去王气的京岘村地形图

泄去王气的京岘村卫星图。气字下面压着的是古运河道。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镇江虽然靠近长江,可是地处丘陵地带,其中苏南运河丹徒辛丰泰山湾段地面标高33.6m(吴淞标高),素有“江南运河屋脊”之称。丹阳以北多为丘陵岗地,丹阳以南则是广褒的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早在秦代,丹徒水道采用了曲折开挖的方式,利用丘陵地势形成多处湾道,逐步消除潮水落差的影响,确保船舶安全航行。

丹徒辛丰泰山湾,我不敢十分确定。大体在附近。

此段运河的北端,丹徒,别名谷阳、宜城,隶属江苏省镇江市,东、北分别与扬中、扬州、仪征隔江相望,东南邻丹阳,南连金坛,西接句容;为连接苏南、苏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地处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扼水陆交通之要冲。西周时称“宜”,春秋时属吴,名朱方,战国时更名为谷阳,到秦朝时定名为丹徒,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复名丹徒至今。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敕穿江南运河后,丹徒逐渐成为南北货运中转的商埠。唐宋期间,大批漕米、土产和手工业品,经此中转北运。

辛丰镇位于镇江市丹徒区东南部,东经119°17’,北纬31°51′,东临镇江新区丁岗镇,南与丹阳市经济开发区接壤,西与谷阳镇相邻,北与京口区谏壁镇相连。原名新丰,秦时已设集市,属丹徒县。东晋大兴四年(321年)建成新丰塘(湖)。隋代,大运河南北贯通,这里成为农副产品集散地。唐时,新丰称市。1949年4月23日,丹徒县人民政府设于辛丰,辛丰区人民政府(驻谏壁镇)和县辖辛丰人民政府同时成立,新丰从此改称辛丰。

该河道直下穿过丹阳市区继续南下,与奔牛运河(在今江苏武进境内。)相接,沟通了南北水运交通,从而奠定了丹阳两千多年水运长盛不衰的基础。

武进奔牛运河段,蓝色的长条即是京杭大运河

简单说丹徒镇大体是徒阳运河的北头,丹阳是大体中间,南头接着奔牛运河了。

丹阳建置始于战国时期,初为 云阳邑。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一统天下,实行郡县制,改云阳邑置 云阳县。不久又更名为 曲阿县。

新莽始建国元年改曲阿县为凤美县。

东汉初复名曲阿县。 吴嘉禾三年(234)改曲阿县为云阳县。

晋太康二年(281)复名曲阿县。

唐天宝元年(742)改润州为 丹阳郡,曲阿县为丹阳县,丹阳县属丹阳郡。乾元元年(758)改丹阳郡为润州,丹阳县属润州。在地理上,今天的丹阳属太湖流域片区。东距上海200公里,西距省城南京68公里;东与常州市武进区、新北区相邻,西与镇江市丹徒区、句容市相连,南与常州金坛区接壤,北接镇江新区,并与扬中市隔江相望。现为镇江市行政代管。

顾祖禹介绍此地大体战争有:

后汉兴平元年,刘繇为扬州刺史,治曲阿,为孙策所败,走丹徒。今县治西南有故城址曰刘繇城,相传繇所筑也。

晋咸和三年,郗鉴筑曲阿垒于城西,以拒苏峻之兵。

齐建武中,会稽太守王敬则举兵犯建康,前锋奄至曲阿,诏左兴盛等拒之,筑垒于曲阿长冈,敬则急攻,不能拔,众溃。

隋开皇九年伐陈,贺若弼拔京口,长驱趣建康,分兵断曲阿之冲而入,盖其地在武进、丹徒、句容三县间,分兵断之,则三吴之兵,不能入救,建康且犄其后也。

大业九年,群盗刘元进等攻丹徒,吐万绪击破之,进屯曲阿。

唐天宝以后,始谓之丹阳。

丹阳

丹阳

丹阳

刘繇城遗址位于今城区西环路附近,始建于东汉末年,是御史刘繇据曲阿为扬州刺史府署时所筑,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现西环路附近还有东国(郭)下、南国(郭)下、西国(郭)下的地名,而这一带正处于史书记载的刘繇城城郭范围内,传为刘繇城遗址而得名。刘繇据曲阿前,扬州府城均位于长江以北,曲阿刘繇城是江南第一个扬州府城,也是现江苏境内第一个“扬州城”。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占领刘繇城,数万将士云集曲阿,刘繇城成为孕育东吴王朝称霸江东的“大本营”。

刘繇城 遗址

从镇江丹徒村附近长江和运河交汇处到辛风镇路线

从镇江丹徒村附近长江和运河交汇处到辛风镇路线

这是从镇江丹徒村附近长江和运河交汇处到辛风镇路线,该线路而后到丹阳路线。

4为什么从丹阳绕道金坛?

但是李峘是从镇江北固山方向撤退的,如果走老丹徒镇,即丹徒口方向南下辛丰镇,而后南下丹阳就更为近便。一方面到这里暂作歇脚,其次则是再谋打算。正如前面位置所介绍,到了这里,他就要决定是继续南下到杭州,还是顺着金坛再去什么地方了。

丹阳的两个战略选择

从我们图中看出,到了丹阳后,排除去句容方向,他其实只有两个大的战略方向可走,一个是往苏杭方向,一个是经过金坛,而后到宣城了。没有其他路可以走了。

而苏杭的方向和宣城的方向,无疑,宣城比杭州的方向更有保障,因为万一不行,从宣城还有地方可以跑,而杭州则只能往海里跑了。此外,顾祖禹介绍镇江的地理功能:

唐之中叶,以镇海为重镇,浙西安危,系于润州。宋南渡以后,常驻重军于此,以控江口。乐史(宋人,撰《坐知天下记》及《太平寰宇记》)曰:京口西距汉沔,东连海峤,为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刘宁止曰:京口控扼大江,是为浙西门户。

这其实等于说此时既然刘展的军队已经攻破了下蜀镇江也不战而溃,那么接下来顺势南下苏杭是必然的。既然是必然的,自己的队伍又打不过,何苦再折腾一次?同时,如果他顺着京杭运河往杭州跑,那么刘展的军队也可以顺着追下来,路况那么好,说不准,这些卢龙军的骑兵就可以追上这个娇贵的王孙。这点,在保障上,金坛就好多了。

一方面如果从金坛走,则会入今天之长荡湖了,走胥河运河,东边连接太湖,一路流经宜兴、溧阳、高淳,穿过固城湖,西边直到芜湖接长江。这是一条比较成熟的路线,方便跑,其次是,这里北侧有宁镇山脉作为侧翼掩护。万一不济,钻山也可以保命,总比都是大平原,大运河,大驿道让人追着玩命保险得多。

金坛市地处江苏省南部,位于北纬31°33′42″~31°53′22″,东径119°17′45″~119°44′59″,为宁(南京)、沪(上海)、杭(杭州)三角地带之中枢。常州至溧水公路东西横贯,镇江至广德公路南北穿越。境内水陆交通便捷,东与常州市武进区相连;西界茅山,与句容市接壤;南濒洮湖,与溧阳、宜兴市依水相望;北与丹阳市、镇江丹徒区毗邻。春秋时期,金坛属吴地,战国时期为越、楚所割,秦汉归曲阿县,晋系延陵县金山乡。隋末农民起义中乡人自立金山县。唐武后垂拱四年(688年)改为金坛县。县名一直未变,但境域和隶属关系多有变动。今天的金坛区地势自西向东倾斜,俗称“二山二水六分田”。西部为丘陵山区,属宁镇山脉东缘的茅山山脉的一部分,面积约223平方公里,最高山峰茅山大茅峰海拨372.5米。东部为地势低平的平原,是太湖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752平方公里。

金坛

金坛卫星图

金坛

金坛

金坛到宣城

宁镇山脉是江苏省主要山脉。南京、镇江间低山丘陵的总称,略呈东西向向北突出的弧形山脉,耸峙于长江南岸。西起南京市江宁区淳化镇青龙山,经句容县、丹徒县、镇江市、丹阳县境,东止武进县孟河镇黄山,绵延100公里。

宁镇山脉大致走势。

宁镇山脉大致走势。

宁镇山脉大致走势。

因此,如果走金坛,李峘就是完全在宁镇山脉的外侧跑了。

5从胥河运河到溧宜河

本图来自网络。谢谢作者

古代长江到了安徽芜湖,一分为二,一条叫北江,即如今的长江,还有一条叫南江(即濑江),从芜湖到溧阳入太湖。南江蜿蜒南下,流经溧阳、宜兴时,河道或深或浅,河面或宽或窄,情况十分复杂。

,基本上以南江为基础,春秋吴国的伍子胥设计了开挖胥河的实施方案。但在溧阳境内(即今河口朱家桥到高淳东坝,共计四十多公里)要靠人工开凿一条河道出来,连贯上游皖南和下游宜兴的一些自然水道,形成一条运兵运粮的骨干河道。动用数万人工,整整6年时间完工,才早就这条我国最早、也是全世界最早的运河——胥河。

在说这胥河的起点南京市高淳的固城镇位于固城湖的东北角,其南面向东就是胥河,也即古代中江(或曰溧水、濑水)的上游。

高淳和固城镇

高淳和固城镇

胥河口

它向东经东坝、下坝、定埠,后向东北沿高淳、溧阳两区、市界至朱家桥附近入溧阳市境内,再折向东、东北、北,直至社渚镇的河口集镇北桠溪河的河口,全长40多公里,溧阳市境内长2.2公里,即今社渚镇乘马圩村朱家桥到高淳东坝;下接溧宜河(南河)河段(溧宜河,上游古称溧水、濑江、中江。)唐代景福二年(公元893年)杨行密漕运所经河道。1928年,改称南河,自朱家轿桠溪河口至太湖段。1994年3月,江苏省地名委员会、省水利厅联合行文,以其流经溧阳、宜兴两市,正式命名为溧宜河。上承胥河,自高淳区定埠镇域入境,沿途接纳梅渚河、桠溪河、周城河、上沛河、溧戴河等大、小支流,流经升平荡、三塔荡和南渡荡,并与中河、丹金溧漕河相通。流经河口、堑口、南渡、蒋店和溧阳市区后,在溧城镇渡济桥入宜兴市境,经西氿、东氿,最后注入太湖。1965年起,多次拓浚,境内干流总长45公里,河宽35~57米。 (芮金川《记住乡愁 世界上最早的运河——胥河(下)》)

胥河在中河河口衔接处,大体

胥河和中河口衔接处,大体位置。

胥河卫星图

从固城镇到宜兴的整条胥河运河(广义的,包括溧宜河)

从固城镇开始的胥河接着溧宜河到太湖,就是当年伍子胥运兵的的河道。因为是高淳、溧阳间引水灌溉和通航河道,故又称淳溧运河。淳溧运河的开通,不仅便利航运,也大大减轻了溧阳水患问题,对溧阳的经济、文化、灌溉等起到巨大的作用。明初 建石闸启闭,胥河流通固城湖和石臼湖,连通秦淮河沟通太湖、南京之间的水道运输。永乐初年 废掉运道,再筑东坝。 嘉靖三十五年 筑下坝,从此高淳境内诸湖水不复东行。 1958年拆除东坝引水东下,疏浚胥河,建封口坝和茅东闸,古老的运河重新恢复生机。

这里特别提到了丹金溧漕河,如果我们细看地图,正是从金坛方向,贴着茅山的外侧呈东北-西南走向而来与溧宜河连接。

丹金溧漕河

丹金溧漕河

丹金溧漕河,古称珥渎河,历来是太湖西部地区主要水运干线,从北起自与京杭大运河相交的镇江市下辖县级丹阳市七里桥,南衔芜申运河,是连接苏南地区丹阳、金坛、溧阳三区市的水运大动脉,全长65.59公里。s镇江段则止于丹阳市和常州市金坛区交界处的老丹金闸,其中溧阳段航道整治里程为15.232Km,途经别桥镇和溧城镇。这段河道古代在珥陵、横塘两处有坝,蓄水灌溉高田,宋淳化三年(992年)疏浚过。自南宋端平年间(1235年前后)开坝置闸,之后经多次拓浚而通顺。所以,如此方便的河道,也是李峘逃跑的好交通条件,反正路上走也行,是河道里走也行的。而且到了溧城镇还可以再做次选择,或者是西去宣城,或者是东下太湖而后去苏杭。可以说是非常的方便,灵活度也高。

溧城镇位于江苏省常州市下属的溧阳市。溧阳市,隶属于江苏省常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部的苏、浙、皖三省交界处。位于北纬31°09'-31°41',东经119°08'-119°36',东邻宜兴,西与高淳、溧水毗邻,南与安徽省的广德、郎溪接壤,北接句容、金坛。

6范成大与《高淳道中》

他在到达溧城镇后,顺着溧宜河西去固城镇所在的高淳湖地区,从高淳湖这里坐船,可是顺风顺水,速度就很快到达宣城。水是向下流的。路况比绕到郎溪东北的茅山余脉要好太多了。

另外,我还有个古代名人走这里的例子。那就是范成大。他有首诗写高淳:

《高淳道中》

路入高淳麦更深,草泥沾润马骎骎。

雨归陇首云凝黛,日漏山腰石渗金。

老柳不春花自蔓,古祠无壁树空阴。

一箪定属前村店,衮衮炊烟起竹林。

李代骝 胡小平南京日报2015年的文章《南宋四大家之一范成大 曾在高淳当寓公安逸生活》介绍:

据于北山在《范成大年谱》记载,范14岁丧母、18岁丧父。而在20岁之后的“十年中,曾有杭州、建康、溧水、高淳、宣城诸地之行”。古时候,高淳境内胥溪运河的存在,使得太湖流域通向内地有了一条捷径,因此这里来往行人不断,尤其南宋时期,政权南迁,这里更为繁荣。范成大是吴县人,他的不少至友、亲戚则分别生活在金陵、杭州、宣城等地,跟他们相见必须经胥溪运河绕道高淳。所以,范成大的诗中就多次提到经过胥河边的邓步(即今高淳定埠)、银林、东坝等处的情况。

所以李峘应该是从溧水过来后就走胥河运河而后再转到宣城这条路上来。

宣城,简称宣,古称宛陵、宣州,安徽省地级市,地处安徽省东南部,介于北纬29°57′~31°19′、东经117°58′~119°40′之间。东临浙江省长兴县、安吉县、临安市,南倚黄山市,西和西北与池州市、芜湖市毗邻,北和东北与马鞍山市及江苏省高淳县、溧阳市、宜兴市接壤。最东端在广德县新杭镇桃园村与长兴县交界处,最西端在泾县桃花潭镇菥荻村与青阳县、黄山区交界处,最南端在绩溪县临溪镇莲金山与歙县交界处,最北端在宣州区水阳镇李村与当涂、高淳交界处。处在沪宁杭大三角的西部腰线上,是当今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

宣城卫星城区图

宣城卫星图

卫星地形图

宣城在军事地理上的作用,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之南直-宁国府部分介绍:

陪辅金陵,襟带杭、歙,阻山控江,形势便利,据险而守,择利而动,纵横南北,亦创起之绪也。杨行密用宣州,遂并淮南;明太祖下宁国,克奠南服,非已然之验哉?

宣城位置地形图

从作用看,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宣城都是在南京的圈子里的。这里说他辅陪金陵,就是说他是起到辅助金陵南京的作用,是南京的一个伙伴、一个助手。同时还联系着杭州和通往南方黄山的歙县地区。特别是地形上,顾祖禹是给了很高的评价的“形势便利”。为什么呢?他提出了“阻山控江”是这里的地形特点,也是可以利用的优势。如果我们看看今天关于宣城地区的公开的地形方面的介绍就知道了:

宣城市地处东南丘陵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高度南部中山区一般为800~1800 米,低山区500~800米,中部丘陵区一般为50~500米, 北部平原区一般在50米以下。境内有黄山、天目山、九华山三大山脉。天目山自西南向东北延伸,从绩溪县东部延伸经宁国市南部进入广德、郎溪两县。黄山山脉自南向北由绩溪、旌德边界经宁国市西部、泾县东部进入宣州区和郎溪县南部。九华山山脉在境内只分布在泾县西部和宣州区西南部的部分低山地带。

地貌复杂多样,大致分为山地、丘陵、盆(谷)地、岗地、平原五大类型。南部山地、丘陵和盆谷交错;中部丘陵、岗冲起伏;北部除一部分丘陵外,绝大部分为广袤的平原和星罗棋布的河湖港汉。

宣城地形图

我们从靠近南京 马鞍山说起,马鞍山,接着是顺时针的茅山,而后是天目山,接着西南是黄山,西部是九华山。过了长江,他正对方的是北郏山,与其呼应的则是安庆背后的大别山山脉。坐南朝北,背山面水,山还水抱,藏风聚气,实在是好地方。可以说是越看越好。山和水都是大的,水是长江,山是九华、黄山、天目山等南方算得上的大山了。里面的盆地的地方并不大,可是不显得小气。安史之乱,北方如韩愈等家族搬迁到此避难并繁衍生息,不是没有道理的。李白一生多次来此,也足见此处之迷人!绝非紧紧是景色而已。从风水看是绝佳的好地方。这么好的地形条件,加上此地又是联系长江南北的位置,如果有利则动,当然会取得不错的战绩。所以他举了杨行密、朱元璋的例子。

就宣城本身来说,在唐代,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五代时广陵人徐铉《魏王宣州大都督制》也曾说:宣城重镇,陪京之南。制天险之津梁,据三楚之襟带。境环千里,邑聚万民。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对宣城与唐诗做了统计:唐代共有102位诗人写到宣城,与宣城有关的作品共计446篇。李白76首、吕从庆41首、杜牧36首、许浑33首、许棠19首,赵嘏13首、张乔13首、白居易10首、罗隐9首、李成用9首、徐铉7首、史凤7首、刘禹锡6首、刘长卿6首、皎然6首、鲍溶6首、钱起5首、韩翃5首、韦应物5首、李频5首。要知道全唐诗不到5万首,诗人总计才2万多人,秀丽山川与厚重人文相辉映的宣城,相关诗篇就占了400多首。说起来简直不敢让人相信。

当然首先是非常富有——除了前面所说的军事地理方面的可攻可守的优势之外。

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云:“鱼盐满估客,布帛如云烟”。元稹曾谈及宣州说:“宣城重地,较缗之数,岁不下百余万。管干剧职,灵盐近戎,分务简僚,不轻易宜称。”薛邕任刺史时,“劝农殖谷,百谷年丰,通商鬻货,万货云丛,阐道城市,敦儒泮宫”。

宣城的富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富有,是以当地的发达的历史悠久的冶金产业为重要支撑的。

宣城,地处长江中下游铁铜硫金成矿带,八百里皖江历史上长期隶属宣城辖区(即治所在宣城的地方一级或二级行政区政府)。铜、铁是制作军用器械的重要原料。地质调查资料表明,今宣城市管辖区的宣州区、泾县均有铜铁等金属矿分布,多为鸡窝富矿体型,矿体发育较好,含铜品位较高,埋藏浅,表面生长着一种特有的铜锈草,既便于寻找,又无须深采即能获得富集的铜矿石。在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只能进行小规模开采的情况下,便于“即山取铜”(即在山上获取铜矿石和炼铜燃料(木炭),就地生产精铜,不须远距离运输原材料)。

这么重要的地方朝廷早就深为关注了。岂能放过?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宣州南陵县“武德四年隶池州,州废来属。后析置义安县,又废义安为铜官冶。” 这条资料显示了宣州“铜官冶”的建置历史,标志国家在宣州建置的冶金业机构。宣州“铜官冶”,主要任务是开采铜矿,冶铸铜材料,加工铸造铜器,供“兵农之器,以给军旅、屯田、居人焉”。另外建置宣州铅坑、银坑。

可见,宣城本身是唐王朝的重要的军工生产基地。宣州军械作坊是国家军用武器制基地,“军兴,是资戎器”,专门为国家制造军用器械,朝廷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其管理权直接掌握在朝廷,皇帝直接关注。代宗时期,宣州遭受旱灾。大历七年(772) ,代宗下诏暂停宣州军械作坊,减省‘征夫、役工”,节约开支。诏云“扬、洪、宣等三州作坊,往以军兴,是资戎器”。既属时岁大歉,虑乎人不宁居,征夫役工,损费尤甚。务从省约,以息疲人,亦宜并停”(《全唐文》卷四七,唐代宗《停扬洪宣三州作坊诏》)。

除了打造武器,另外就是筑钱。这是货币的源头。据郑兴华《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241期《宣城历史上的铸钱业》介绍:

宣州铜矿为国家铸钱基地,始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此前,据《唐六典》卷二二《少府军器监》载:“凡天下出铜铁州府,听人私采,官收其税。若白镴,则官为市之。”即官府只对私采铜矿征收实物税,对税后铜并不要求必须卖给官府,而是允许自由买卖。每年开采的铜大部分掌握在私人手中,由此导致唐前期铸钱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私铸猖獗,恶钱泛滥。《新唐书•食货志》载,“武后时,盗铸蜂起,江淮游民依大山陂湖为铸,吏莫能捕”,“天下盗铸益起,广陵、丹杨、宣城尤甚。”为解决货币流通中虚钱产生大钱、恶钱的问题,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宣州建置钱监,职能是管理铸造钱币,为国家铸造钱币,归属唐王朝的“少府监”管辖。《新唐书•百官志》载,少府总管“五署”“三监”八个部门,宣州钱监归属“三监”中“铸钱监”管辖。《新唐书•食货志》载,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宣、润(今江苏镇江)等州初置钱监,两京(指:长安、洛阳)用钱稍善。”说明宣州钱币质量优良,投放两京,改善了长安、洛阳两钱币的流通状况。天宝年间(742—756),全国有铸钱炉“九十九”座,宣州有十座。“每炉岁铸钱三千三百缗(缗,一千钱,即一贯钱),役丁匠三十,费铜二万一千二百斤、镴三千七百斤、锡五百斤”。当时,“天下岁铸三十二万七千缗”(即32.7万贯),宣州钱监每年铸钱3.3万缗(即3.3万贯),相当全国每年铸钱总数的十分之一多。宣州钱监因为具有勘察、开采、冶铸、制造、运输各个环节的优越条件,形成了良好的的钱币制造基地,备受朝廷重视,因此不断发展,相继建置了“梅根监”和“宛陵监”。诗人孟浩然(680—740)曾描写过梅根监铸钱的熊熊炉火、火光冲光的景像。“山泊敬亭幽。火炽梅根冶”(孟浩然《夜泊宣城界》)。《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江南道四•宣州》载,元和年间(806—821),“(宣州)梅根监并宛陵监,每岁共铸钱五万贯”。宣州钱监元和年间铸钱量比天宝年间涨幅达到51%,充分说明了宣州钱监在唐王朝金融铸造方面的地位。

此外,郑兴华文章还介绍了宣州不仅铸造用于流通的铜币,而且还铸造用于进奉、上贡及赋税等方面的银饼条和银钱。我们就不在此多做摘录了。总之宣城这个地方不仅地理位置有利于防守,当然还利于近攻,还有大量的钱财和武器,这里该是非常有安全感的地方啊。

暂时他是找到了安乐窝至于之后的事情,他可就是不管不顾了。

他跑得快,敌人追的也快!脚前脚后。

峘之去润州也,副使李藏用谓峘曰:"处人尊位,食人重禄,临难而逃之,非忠也;以数十州之兵食,三江、五湖之险固,不发一矢而弃之,非勇也。失忠与勇,何以事尹!藏用请收馀兵,竭力以拒之。"峘乃悉以后事授藏用。藏用收散卒,得七百人,东至苏州募壮士,得二千人,立栅以拒刘展。

展遣其将傅子昂、宗犀攻宣州,宣歙节度使郑炅之弃城走,李峘奔洪州。

洪州,江西南昌也。

关陇贵族从草原六镇起兵以来的血性到了李世民的儿子们哪里早就耗费光了,更何况几代之后?能逃命,这已经不错了。

《旧唐书》本传说:

峘走渡江,保丹阳,坐贬袁州司马。宝应二年,病卒于贬所,追赠扬州大都督,官给递乘,护柩还京。

袁州,宜春也。

为什么贬为袁州司马?当然是就近处理了啊。别回长安了,皇帝丢不起这人。

从宣城到宜春

李峘是吴王恪的后人。吴王恪的母亲是李元吉的妃子杨氏乃是隋炀帝之女。在李元吉玄武门兵变被杀,成了李世民的侧妃。其实这是标准的草原的收继婚,没有什么不道德的。连唐玄宗娶杨贵妃也有收继婚的影子。换言之,虽然李唐代了杨隋,可是和杨家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当然是关陇贵族们斩不断理还乱的联系,砸了骨头连着筋。而当这些后人们被历史的大潮吞没之后,关陇贵族的势力也就逐渐被打扫干净了。李杨集团基本也就到此结束。从肃宗开始就是李家和郭子仪家的联盟了。

所以,这位大唐王公在江南大地上疯狂逃命,也是在葬送逃命历史的影响的命运。

这就是这位李唐宗室的命运的意义。我想这样一个草包的如此命运,绝不是历史的悲剧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