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已經成了一種消費習慣,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網上“買買買”。可能大家都忘了,當初選擇網購的初衷不過是爲了省錢。現在呢,已一發不可收拾,高興時、煩惱時、無聊時,隨時隨地輕鬆一點,就往自己的購物車裏添幾樣東西。

原本兜裏、卡里沒錢了,是能阻擋“買買買”的理由。現在,這個藉口也沒有了,支付寶爲了“關照”那些月光族,很應景地推出了花唄提額。現金不夠,花唄來湊。

據統計,中國近1.7億90後中,有超過4500萬開通了花唄,平均每4個90後就有1個人在用花唄進行信用消費;近40%的90後把花唄設爲支付寶首選的支付方式,比1985年前出生的人高出12個百分點,有人就此形容:“月入5000元的年輕人,似乎比那些月入2萬的更敢花。”

商家“操控”的套路很隱蔽

信用消費,正在年輕人中蔓延。小錢是從農村走出來的,父母都是很普通的農民,他們一輩子信奉的觀念就是勤勞致富,節儉發家。去年母親節,小錢給母親買了一塊200元的手錶,母親說他亂花錢,淨買些“沒用的”東西。

但現在年輕人身上,已經很難看到上一輩的這種節儉了。他們正在拋棄傳統的“儲蓄消費”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信用消費”。

花唄、白條、信用卡成了年輕人的標配,每個月工資還沒焐熱,就都用來還欠款了,接着又開始新一輪的循環。

而生活中,各種毒雞湯更是隨處可見:“你捨不得買那些昂貴、漂亮、有質感的東西,是因爲潛意識認爲自己配不上它們。”“要有愛好、要有自由、要去旅遊看世界,活成你想要的樣子。”在花唄、白條和千萬商家的加持下,“買買買”似乎成了一條人生捷徑,讓你用最快的速度,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過上不將就的人生。殊不知,這一切都只是商家設下的陷阱,目的只是讓你不停地“買買買”。

2014年,BBC(英國廣播公司)推出了一部紀錄片,揭露了“消費文化”背後的祕密。在大多數人的眼中,我們做出一項消費決定,是因爲我們想要這樣做,要麼是爲了需求,要麼是爲了發泄某種情緒,但歸根結底,是一種主動行爲。然而,事情遠沒有這樣簡單,所有這些無節制的消費背後,都是一場有計劃、有預謀的商業操控。商家操控的套路很隱蔽,但是基本上離不開三個元素。

元素一:淘汰。我們買新東西,一般是因爲舊東西壞了,或者是新東西更好。東西壞了,自然就得買新的。這個很簡單的道理,卻被很多商家拿來利用,爲此還專門提出了一個理念———計劃報廢。

打個比方,小錢買了一個手機,正常情況下用4年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商家使用差一點的材料,讓充電孔用兩年就壞掉,這個時候,小錢自然會認爲手機壞掉了,需要換新的。另外一種情況是,手機並沒有壞,但是商家推出了一款性能更強大,而且外觀更酷炫的,讓你覺得老款簡直土掉渣了,買新款是對的。舉個實例,2017年蘋果公司就已經承認,每次新品推出後,就會故意讓老手機變卡變慢。

元素二:恐懼。恐懼是一種殺傷力非常強大的情緒,我們都害怕生病,害怕變老,害怕意外死亡,等等。害怕生病,就有了各種保健品;害怕變老,就有了各種化妝品;害怕意外死亡,就有了主打安全的汽車……

有多少恐懼,就會有多少相應的產品。這些產品都聲稱能夠解決你的恐懼,大部分人本着“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原則,就買了。

元素三:衝動。都知道衝動是魔鬼,但是能夠抑制住衝動的人少之又少。這正是商家最喜歡的,有衝動,就有消費,儘管很多東西你買了之後就束之高閣,錢卻是花出去了。

TFBOY火了,馬上就有他們穿戴過的各種同款的衣服、鞋子、手錶;《小豬佩奇》火了,馬上會有各種抱枕、貼紙、玩具出來。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買不到的。

商家時刻都在給你傳遞一個信息,要什麼就應該馬上買,“買買買”不是罪。你信了,就上當了。

沒存款的年輕人,是怎麼想的?

有調查顯示,我國35歲以下的年輕人,考慮過養老問題、在爲養老儲蓄的,僅佔44%。也就是說,超過一半的年輕人沒有做任何準備。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似乎是不少年輕人的生活寫照。

小錢的一個朋友小茜,畢業五六年了,現在在上海一家房地產公司做設計,一個月工資加上獎金什麼的2萬出頭。

對一般人來說,這個工資很不錯了,但是她卻從來存不下錢,總是覺得錢不夠用。怎麼花出去的呢?除了房租水電、喫飯、交通等基本生活開銷,以及和同事朋友每月聚幾次,其餘就是購物消費了,衣服呀,化妝品呀,都不便宜。就這樣,工資常常撐不到月底就沒了。以前,錢沒了也就不能花了,但是現在,借錢實在是太方便了,動動手指就能借到錢,好像全世界都想要借錢給你,順便再分個期,壓力瞬間就緩解了。用小茜的話說:“現在買東西,我都不是看手裏有多少錢,而是看能夠借到多少錢。用不是自己的錢來買東西,那感覺太爽了。”

真的不是自己的錢嗎?小茜說,借錢消費會上癮,月入2萬,花起錢來,卻感覺自己像個千萬富翁。以前用現金,手裏有多少錢清清楚楚,錢包癟了就會想,快沒錢了,得省着點花。現在基本上都是在線支付,不數現金沒感覺,不聲不響就花出去了,比如下載一首歌2元,一個美顏濾鏡5元,一個月優酷會員15元,這些都是小錢,積累起來也不少。像衣服、鞋子、手機這些比較貴重的東西,雖然價格比較高,但是驗證一下指紋、輸入一下密碼也就可以了,一點痛感都沒有,好像花的不是自己的錢。

花了多少錢,手裏還剩多少錢,心裏越來越沒數,索性就不管了。越是這樣“滿足”自己的願望,越是沒錢;越是沒錢,就越需要辛苦工作來賺錢。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收入趕不上消費,收入匹配不上消費慾望,結果只會是不斷擴大的負債和走不完的還貸路。

改變消費習慣,存錢從現在開始!

《奇葩大會》第二季中,請來2011屆快樂女聲全國總冠軍段林希,分享她一夜成名後的經歷。段林希回憶說,奪得總冠軍後,她也曾經風光無限,被唱片公司包裝,很多商演可以接,單場收入一度高達六位數。

一時間,她覺得賺錢太容易,慢慢迷失了自我。在那段日子裏,她每天沒有節制地消費,根本沒有想過記錄一下自己的收入和支出。然而好景不長,2013年她的工作量開始減少,收入也跟着減少,然而開支卻一點也沒少,看到銀行卡里沒錢了,她纔開始焦慮起來。直至後來,她沒了工作,無力承擔起母親的醫療費用,不得不靠做微商、開出租車來維持生計。

對於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段林希總結道:有條件的話,年輕人一定要多存點錢。

中國臺灣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曾經說過,你賺的一塊錢不是你的一塊錢,你存的一塊錢纔是你的一塊錢。決定你生活質量高低,不只是收入,還有積蓄。沒有積蓄,抗風險能力就差,生活中一點點的變故,都可能讓你手足無措。

換個角度看待消費,你會發現:你花的每一筆錢,不是錢,而是你選擇生活的機會。經濟學有一個概念叫做“機會成本”,就是你做一個選擇所放棄的利益。比如你要買一個5000元的包,那麼你的機會成本可能是一個用來提升自己的理財課程,一次泰國旅遊的機會,或者你父母辛苦一個月的積蓄。在這種概念下,消費行爲不僅是付出金錢,而是“機會的損耗”。

年輕人,請不要再用“得到什麼”來衡量消費,而是用“損失什麼”來衡量。你花得越多,擁有的選擇就越少。所以,趁着年輕,控制消費,合理消費,儘量多存點錢。因爲錢並不只是一串數字,還代表着你選擇生活的權利。改變你的消費習慣,戒掉負債,給生活留出更多的選擇機會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