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在家長眼中,孩子的問題總是無窮無盡的?

孩子不愛說話,家長便希望他外向;孩子外向了,家長又覺得他太調皮了;孩子很乖,但是不愛學習;愛學習,可是沒朋友;朋友多,卻不懂得篩選……

總之,家長的擔心和焦慮無窮無盡,誰也不用羨慕誰。

樊登在新書《陪孩子終身成長》中,寫給所有爲孩子操心的父母:

你的焦慮和擔心並不會讓孩子突然變得更好,因爲焦慮和擔心只是本能,能夠幫助孩子活下去,但難以讓他適應現代社會。

在適應現代社會的過程中,家長需要給孩子的是知識、耐心和愛。

簡單體系的知識還不夠,不能把孩子當作一輛汽車去組裝。家長要具備複雜體系的知識,知道孩子更像是一片森林,而不是一輛汽車。

在新書中,樊登提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三根支柱,分別是無條件的愛、價值感和終身成長的心態。

當家長逐漸起這三根支柱,就能讓孩子長成有生命力的森林。

讓我們一起走進《陪孩子終身成長》,讓孩子的每一個問題,都成爲彼此成長的機會。

01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責任人

養育孩子是一件應該充滿好奇心的事情,大人要用對待生命體的態度來陪伴孩子成長,而不是用對待機械體的方法來解決單個問題。

這樣,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長。

有人曾經問過我:“既然教育孩子是複雜系統,那我就對孩子放養,不管他,讓他隨機生長可不可以?”

當然不可以。

放養絕對不是簡單的承擔父母責任的方法,那樣父母就無法幫孩子建立起復雜體系所需要具備的精神內核了。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責任人。

在動物世界裏,老馬養小馬,要教會小馬走路、喫草、跑步。老鷹養小鷹就更復雜了,要教會它飛翔,即使那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人是非常依賴母體的動物。人和其他動物比起來,最大的差別就是:人剛出生時沒有生存能力。

有的動物生下來就會走,就能自己去找喫的,人不可以,人要成長到兩三歲,纔有可能說清楚話,會表達、會求助。

父母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責任所在。那麼,父母要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呢?

簡單體系是靠不斷地增加規則,不斷地研究一個模塊和一個模塊之間的關係來解決這一問題的。

複雜體系則是給生命注入最重要的原始動力。

02

人生最重要的三根支柱

所有的複雜體系,都要儘量去找最早的那三行代碼,找到最原始、最重要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成長爲一個人,所需要具備的那幾個規則到底是什麼?

我參考了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和很多兒童教育心理學方面的書,總結出我個人認爲的最重要的三根支柱:

無條件的愛、價值感和終身成長的心態。

03

什麼樣的愛才是無條件的愛?

只要提到無條件的愛,很多父母會覺得,他們給孩子的,當然是無條件的愛。

可是,我們真的愛孩子沒有條件嗎?

比如:

孩子的成績差,你還愛他嗎?

孩子闖了禍,把別的孩子打流血了,你還愛他嗎?

孩子如果誤入歧途,你還給他機會嗎?

很多家長一定會說:“是,我還愛他。”

父母的內心覺得自己愛孩子,無條件地愛他,就算孩子犯了再大的錯,家都是孩子最後的港灣。

但我們反思一下,我們平常跟孩子表達出來的,是無條件的愛嗎?

很多父母對孩子有無條件的愛,卻沒有通過正確的方式來表達。

父母說的往往都是威脅性的話,比如:

“你要再這樣,我就不愛你了”

“你要再這樣,我就不管你了”

有一天,我聽見一個朋友的孩子,才四五歲,跟他爸爸吵架:“從現在開始,你不是我爸爸了。”大家一聽這話,都覺得小孩子好可笑,大人都在笑。

孩子能說出這樣的話,一定是身邊有人對他說過類似的話,比如“從現在開始,你不是我兒子了”。 所以,孩子才把這句話當作一個懲罰的方法,拿來對付自己的爸爸。

孩子很認真,是真的在生氣,但父母沒有覺知,只覺得好笑、好玩,覺得孩子還會學自己說話。

這種話所表達出來的愛就是有條件的,比如“如果你不聽話,我可以拋棄你”。

04

什麼樣纔是價值感?

有時候,我們看到孩子和媽媽起衝突,有的媽媽會作勢把孩子拋棄在大街上,甚至有的媽媽還會自己藏起來,讓孩子找不到她。

這是非常殘忍的。孩子在大街上茫然無措,長達幾分鐘的時間看不到媽媽,很有可能會給他造成一種心理學上的傷害,叫作“資格感缺失”。就是感覺自己沒有幸福的資格,甚至沒有活下去的資格。

資格感缺失嚴重的人甚至會自殺。

我們每個人一定要清清楚楚地確信自己是被愛着的,自己是具備愛的能量的。

05

陪孩子終身成長

資格感缺失的一種表現,就是一個人沒有了學習的能力,沒有了改變的能力,陪孩子終身成長更無從談起。

習慣對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當一個人面臨兩條路要選擇的時候,很少會去理性地選擇,大部分時間都是跟着感覺走。

那麼,跟着感覺走,就一定會按照熟悉的路線走。

當一個孩子從小到大沒有深刻地體驗過幸福、輕鬆,沒有感受過被寵愛時,他就容易走上那條艱難的路,因爲這條路纔是他熟悉的,他習慣了受傷害。

令我們無比心痛的是,太多孩子習慣了被邊緣化,習慣了成爲不受歡迎的人。因爲他們從小到大都被父母指責、不公平地對待、埋怨,比如說:

“你將來長大了,看你怎麼辦,沒有人能幫到你,你肯定沒出息。”

當父母說“你肯定怎樣”的時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詛咒。

這種詛咒完全表達不了愛,父母所表達出來的就是“我對你感到很失望,你不會給我帶來任何好的感覺”。

孩子得不到愛的能量和祝福,到最後,他只會選擇過痛苦或者平庸的生 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