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不開學,嘟嘟經常被送到姑姑家,有一次嘟嘟不喫飯,鬧着要喫雪糕,我只好蹲下來哄“現在是喫飯時間,我們要先喫飯,雪糕到天熱的時候再喫”。

姑姑可能看不下去了,在旁邊說“你倆(指我和老公)得讓他有個怕的人,不能老哄”。

“讓他(她)有個怕的人”,“孩子嘛,就得有個怕的人”。

這樣的話我聽過很多遍,想必做父母的有不少人也聽過這句話,長輩傳授育兒經驗,朋友支招對付淘氣孩子,經常會說到這句話。

01 怕有用嗎?孩子非得有一個怕的人嗎?

樊登讀書會的創造人樊登,在節目裏曾提到一個親戚家的孩子。

這個孩子非常怕媽媽,在媽媽不在家的時候,孩子非常蠻橫,有時候甚至打姥姥,但是當一聽到媽媽進門的聲音,孩子馬上變得非常乖巧,和媽媽不在家時完全不是一個樣子。

姥姥拿他沒辦法,當孩子不聽話時,只能拿“你媽媽回來收拾你”,來嚇唬孩子。

這個孩子因爲怕媽媽,在媽媽在與不在的時候,判若兩人,媽媽在就乖巧懂事,媽媽不在就飛揚跋扈,成爲一個小小兩面派,而媽媽不可能總是在身邊,帶他的姥姥就只能在孩子媽媽在家的時候才能喘口氣了。

孩子怕的那個人,不可能老跟着孩子。

02 怕一個人並沒有用,而且,還會有副作用。

一是讓孩子覺得武力和強權才能解決問題。

孩子怕一個人,通常是因爲這個人“厲害”,對自己態度嚴厲,或者會打自己,習慣了“怕”的孩子,也會“讓別人怕我”,爲此可能會不惜動用強權和武力,而不是思考問題怎麼解決。

二是造成孩子表裏不一,成爲兩面派。

上面我們提到的例子,孩子在媽媽面前一個人,在別人面前一個人。也就是,在自己怕的人面前是一個樣,在不怕的人面前,可能就會“放飛自我”。

“怕一個人”還會出現一種現象,就是如果孩子喜歡打遊戲,在怕的人面前,可能他不會打,但是他會把打遊戲這件事做得更加隱蔽,而不是真的就不打了。

這樣的孩子可能會讓父母覺得,我的孩子很乖,從來不做我允許的事,事實上孩子會偷偷做,不讓父母發現。

從這一點上說,打孩子也是沒用的,打孩子可能會讓孩子當時屈服,但父母不在身邊時,孩子還會故態復萌。

兩面派的孩子,行爲可能會出乎父母的意料,而父母還會覺得,“不可能啊,我孩子不會這樣的”。

事實上孩子真的會,而且這種現象是父母造成的。

三是孩子會缺乏自律和規則意識。

孩子因爲怕一個人而不做一些事,是出於恐懼和擔憂,而不是出於自律和對規則的認同。讓孩子怕,並不是孩子自發的認同和遵守規則,反而規則意識會很模糊。

03 孩子沒有怕的人,還能管住嗎?

有些父母會有疑問,孩子如果沒有怕的人,不是無法無天了嗎?會不會學壞?父母該如何教育孩子?

現代教育的主流觀點是提倡科學養育,重視親子關係的建立,一些成熟的教育方法和育兒技巧也爲我們提供了參考。

1、 溝通和合作,孩子才能聽得進去。

《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裏,提出了五個贏得孩子合作的技巧。

一是描述你所看見的,或者描述問題。

比如,小男孩約翰打開水龍頭沒有關,水嘩嘩的流着,眼看就溢出來了,可是他在旁邊玩得忘乎所以,這時候媽媽進來。

正確的做法,是描述所看到的,如“約翰,浴缸裏的水快溢出來了”,這是看到的。而不是訓斥約翰“你真不負責任,總是打開水龍頭忘了關,你想發大水啊?”

比如,妻子的寵物小狗在撓門,這時丈夫進來了,說“小狗在撓門”,而不是“你整天不去遛狗,你就不應該養寵物。

二是揭示。

比如,牛奶沒喝完放在桌上,沒有放進冰箱,這時候,應該說“孩子,牛奶不放進冰箱會變酸變壞的”。而不是“誰喝的牛奶,不放回冰箱”。

三是用簡單的詞語表達。

越簡單越好,簡單的詞語更能突出重點,讓聽的人一下子領略到核心。

比如,晚上睡前讓孩子穿睡衣,可是孩子們沒有睡意,在旁邊玩,這時候應該說“孩子們,睡衣”,而不是“我一再說你們要穿上睡衣,你們就知道在這兒玩……”

四是說出感受。

說出感受是直接表達當時的感受,並不加上評判和要求,比如說,爸爸正在收銀臺付線,兒子一路跑過來,拉扯爸爸的衣袖,可能是想讓爸爸去給買玩具,這時爸爸想阻止孩子,可以說“我不喜歡別人揪我袖子”,而不是“住手,這真是個討厭的傢伙”。

五是寫便條。

寫便條避免了正面衝突,也爲情緒的緩衝提供了時間,使便條內容更容易接受。

2、 父母以身作則。

中國有句話“言傳身教 ”,父母想讓孩子怎麼做,自己怎麼做就是了,而不是要求孩子,自己做不到,自己能做到,孩子耳聞目睹,自然也會模仿父母的行爲,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則。

3、 立規矩,明確行爲規範(孩子怎麼做)。

給孩子立規矩,孩子按規矩做事,而不是父母的意志,孩子知道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並遵守規矩,就不需要怕父母一個人。

立規矩,重要的是明確各類行爲的規範,比如在上課的時候要安靜,在圖書館不能大聲喧譁,在餐館不要亂跑等。

4、 協商解決方案。

在明確行爲規範的基礎上,如果孩子不遵守規範,有逾矩的行爲,比如那個親戚家的孩子打姥姥了,該怎麼辦?家庭成爲可以商量出幾種解決方案,比如建立行爲規範表格,孩子違反了要有扣分,孩子做得好就加分,每週根據得分情況給予孩子獎勵或“懲罰”(懲罰方式可以和孩子商量),但一旦定了就要堅決執行。。

04 重要的是有效管教。

一是是否和善與堅定並行(尊重和鼓勵孩子)?

二是是否有助於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建立心靈紐帶)?

三是是否長期有效(懲罰短期有效,但長期看效果是負面的)?

四是是否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

父母可以對照這四條標準,檢查自己的行爲,孩子學會了遵守規範,嚴以律己,而不是“怕”父母,孩子纔是真正的成長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