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氣性壞疽是由梭狀芽胞桿菌侵入傷口引起的一種嚴重的特異性感染,多發生在下肢和臀部肌肉豐富部位,常因高能量、高速度暴力致皮膚、肌肉軟組織嚴重的開放性毀損傷及骨折引起,主要臨牀表現爲患部腫脹,產氣,肌肉皮膚由紅腫到發紫發黑以至壞死,蔓延快,腐肉惡臭,極易引起嚴重毒血癥,是創傷後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只有在發生大片肌肉缺血缺氧壞死,提供足夠無氧條件時,才能生長繁殖,產生毒素,引起氣性壞疽。

氣性壞疽是由梭狀芽胞桿菌侵入傷口引起的一種嚴重的特異性感染,多發生在下肢和臀部肌肉豐富部位,常因高能量、高速度暴力致皮膚、肌肉軟組織嚴重的開放性毀損傷及骨折引起,主要臨牀表現爲患部腫脹,產氣,肌肉皮膚由紅腫到發紫發黑以至壞死,蔓延快,腐肉惡臭,極易引起嚴重毒血癥,是創傷後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發生氣性壞疽主要有三個因素:①有梭狀芽胞桿菌污染傷口 即產氣莢膜梭狀芽胞桿菌、生孢子梭狀芽胞桿菌及溶組織梭狀芽胞桿菌,其中以產氣莢膜梭狀芽胞桿菌較爲常見,通常數種細菌混合感染更爲常見。②組織失活 傷口內有失活的或有血液循環障礙的組織,尤其是肌肉組織。③局部環境 適合厭氧桿菌生長的缺氧環境。

梭狀芽孢桿菌爲革蘭染色陽性厭氧莢膜桿菌,能產生芽孢,絕大部分生活在土壤中。該菌是腸道正常菌羣,即使進入感染組織中,甚至進人血液也不一定致病。只有在發生大片肌肉缺血缺氧壞死,提供足夠無氧條件時,才能生長繁殖,產生毒素,引起氣性壞疽。一般將其分成3組,第一組能產生毒素和蛋白溶解酶,可引起氣性壞疽的典型症狀,包括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敗血梭狀芽孢桿菌和諾維梭狀芽孢桿菌;第二組細菌不產生外毒素,但能溶解組織蛋白質,引起感染擴散,包括溶組織梭狀芽飽桿菌、雙酶梭狀芽孢桿菌、產芽孢梭狀芽孢桿菌等;第三組細菌不產生毒素,寄存於創面,如第三梭狀芽孢桿菌、污泥梭狀芽孢桿菌等。

氣性壞疽的病原菌主要在傷口內生長繁殖,很少侵入血液循環引起敗血症。產氣夾膜桿菌產生α毒素、膠原酶、透明質酸酶、溶纖維酶和脫氧核糖核酸酶等,紅細胞破壞引起溶血、血紅蛋白尿、尿少、腎組織壞死、水腫、液化,肌肉大片壞死,使病變迅速擴散、惡化。糖類分解產生大量氣體,使組織膨脹;蛋白質的分解,產生硫化氫,使傷口發生惡臭。由於局部缺血,血漿滲出,及各種毒素的作用,傷口內的組織和肌肉,進一步壞死和腐化,更利於細菌的繁殖,使病變更爲惡化。大量的組織壞死和外毒素的吸收,可引起嚴重的毒血癥。某些毒素可直接侵犯心、肝和腎,造成局竈性壞死,引起這些器官的功能減退。

氣性壞疽一旦確診,應不失時機地儘早進行手術。即使有休克,也應在搶救休克的同時進行手術。加強全身支持療法、高壓氧治療、紫外線照射傷口等綜合治療。對氣性壞疽患者必須就地隔離治療。

1.手術

(1)術前準備抗休克、輸血、輸液以糾正脫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紊亂。

(2)手術方法一是再次清創,二是對全身毒血癥狀嚴重、肢體壞死已無法保留者,施行截肢。再清創時,充分暴露傷口,作廣泛多處的縱深切口,徹底切除壞死組織,直到能見出血的健康組織爲止。如感染僅限於某一筋膜腔,可把受累肌肉全部切除,術後敞開傷口。整個肢體均壞死者,如不截肢將加重全身毒血癥,有生命危險者,應果斷截肢。在正常部位用快速高位截斷術,如截肢部位必須通過受累組織時,應把殘端皮膚縱行切開,並將殘餘的受累肌肉從起點全部切除,截肢後不縫合傷口。手術時禁用止血帶。手術中,用3%過氧化氫或1:4000高錳酸鉀液反覆沖洗傷口,並持續滴注;繼續輸液,視情況給予輸血。

(3)術後護理 全身支持治療,適當輸血、輸液,保持每天尿量在1500毫升以上,有助於毒素的排泄。給予易消化的高營養飲食。每天由靜脈給與青黴素等有效抗生素。傷口敞開,每半小時用3%過氧化氫液沖洗傷口1次或用1∶4000高錳酸鉀液持續滴入傷口,直至傷口感染完全被控制。

2.紫外線強紅斑量照射

紫外線照射傷口,對本症有較好的療效。照射範圍包括傷口及其周圍5-10釐米的健康皮膚,用量爲強紅斑量,局部炎症控制後減量,直至可作二期縫合或植皮時爲止。

3.高壓氧

高壓氧治療並不能代替手術。用高壓氧治療氣性壞疽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用2~3個絕對大氣壓,每次2~4小時,第一天3次,第二、三天各2次,通常3~4天即可控制病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