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關於滷水的實操,英雄哥來做一個總結的系列,將常見的問題歸納起來,並給出自己的經驗建議和解決方案,根據粉絲的問題排序,有兩個滷水實操問題排在榜首:一個就是成品不入味;另一個就是麻辣鴨脖類產品骨頭處沒味道,沒有潤的感覺;

先來說成品不入味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我還說過蠻多的,籠絡地總結起來,有醃製的問題;鹽分吸收的問題;配方問題;用料比例問題;香料出味的問題;火候問題;時間問題;後期處理問題;前期預處理問題;氽水的問題;滷水濃度的問題;滷油的問題;等等,想要我一下子就把所有問題全部細細地給你解釋清楚,實在是精力有限,滷水操作當碰到問題時,就算是諮詢師父也應該有技巧,其實第一步應該是自查,對照英雄哥之前分享的經驗,逐個分析,而不是簡單地說做不好了,然後等着別人來幫你檢查問題:

接下來我會提取滷貨成品不入味中的幾個重點,從不同的角度再來做一下回顧:

第一個重點:鹽分吸收問題:

成品不入味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味道偏淡,味道淡了就是鹽味不足,而如果你的鹽的量加得還行,就涉及到鹽分的吸收,而鹽分的吸收具體分爲兩點,一個是底味,一個是滷水鹹度的吸收

說到底味,就不得不提醃製,滷水操作,原料必須醃製,原因不解釋了,喋喋不休地說開了幾年店了,從來不醃製直接滷製的人請繞道,這篇文章也不用看了,我只能說每個人對產品的要求不一樣,每家店面對的顧客對產品的口味要求也不一樣,爭議這個沒有意義,英雄哥只說一點,醃製之後成品入味程度絕非直接滷製的產品可比

食材醃製當然要加鹽,鹽的用量最少也不能低於每斤肉5克的用量,也不是直接倒在食材身上拌一拌就有用了,而是要一邊塗抹,一邊用力搓揉,直到揉到食材表皮發熱的程度,才能幫助吸收。肉厚的食材想要更加入味,還可以加小蘇打拌勻醃製,目的是讓小蘇打作爲蓬鬆劑來使用,切斷肉製品肌肉組織中的纖維組織,這樣就可以很好的入味了。當然入味的前提是不能有腥味,這就需要在加鹽的同時還要加胡椒、花椒、白酒之類的去腥調料一起醃製。調料放對了,時間不足也沒用,醃製時間,冬天最少不得低於8小時,夏天不能低於6小時

再說滷水鹹度的吸收,底味夠了,成品的味道還是淡了,這就證明滷水本身的鹹度不足,或滷製時間和火候的問題導致吸收不足(這個單獨再講),怎麼樣保證滷水本身的鹹度值,給你一個參考值,在食材底味足的情況下,滷水鹹度比例是鹽分總量佔滷水+原料總重量的1.8~3%之間,低於1.8%滷水鹽分過淡,高於3%滷水鹽分過鹹。

第二個重點:滷料配方問題:

滷料配方當然是配方不好,成品味道就一定差,不過也不是說配方好,成品味道就一定入味十足,以下幾個問題不注意,配方再高級味道也不咋地,反之,就算配方很簡單,入味做好了,也不會難喫到哪裏去

先要注意香料的質量,這個我給過你們香料鑑別手冊,注意不要買到假貨香料和陳貨香料,否則對配方的效果呈現影響極大,也會間接影響到成品入味。接着就是滷料的總用量一定要合適,今天你滷水總量變化了,你的滷料用量要跟着變化,如果你的滷水日常養護規律做得極好,總量永遠保持不變,那麼滷貨總量發生變化了,滷料用量也要變,好的配方加上合適分量的滷料才能強強聯合。還有透骨香的運用,適當加一點丁香和山楂,能幫助食材成熟和增加食慾,丁香就是起透骨香的作用。

第三個重點:時間與火候

關於火候,千萬不要人云亦云,茫目地用小火,會發現成品倒是熟透入味了,但是卻糊爛沒有形,全程大火也不對,雖然可以造型完整,但你會發現產品出成率低了,而且中心部位不入味,原因是大火滷製會使滷水蒸發過快,導致食材脫水過快也就不容易入味了,正確的做法是要大小火搭配使用,大火燒開稍滷一會兒,目的是上色定型,然後轉小火進行滷製,目的是使肉質熟爛,並使鹽味和滷料的香味滲透到食材內部,達到內外鹹淡均勻的效果

不同的滷貨其滷製時間是不一樣的,同一滷貨在不同的滷水味型中滷製時間也是不一樣的,同一味型的同一滷貨不同的師傅在操作時因爲操作流程設定不一,滷製時間也是不一樣的,所以還是那句話,要靈活運用,不可生搬硬套,更不要墨守成規,這樣說好像跟沒說一樣,但事實的確如此,下面舉個例子說明,以五香滷水爲例,如果是滷牛肉最低不能低於2小時,豬心豬舌類最低不能低於1.5小時,豬蹄至少不能少於1小時,半成品豬頭最少也不能少於40分鐘

滷好的成品要想更入味,必須要浸泡,說到浸泡也是很難統一的,更沒有哪種說法是放之天下皆準的,只能是某個師傅的做法更適合你,比如有人做牛肉浸泡3小時就夠了,你就不行,因爲你倆的貨源不一樣,配方不一樣,有人的小貨浸泡30分鐘是OK的,你泡那麼久肉就撈不起來了,可能你是凍貨,他是鮮貨。

再比如說,英雄哥在滷豬蹄時比較夯,如果是新鮮的豬蹄,先過油定型之後再滷製,前晚8:00時滷40分鐘,然後關火浸泡到第二天早上8點,不便賣相非常好看,外皮看起來還相當完整,顏色也溫潤,出鍋時還掛上了滷水的油,更發亮,味道也很足。但你在模仿時,方方面面的東西還是要考慮到位,是否貨源一樣,操作流程是否一樣,配方是否相同等等。

第四個重點,滷油和後期技巧:

滷油絕對影響到成品成熟度和入味與否,這是很多人所忽視的,特別是新起滷水,當滷油厚度不足時,這種情況尤爲明顯,而這個時候通常需要你額外添加滷油以保證香味和鹽味的攝入,但是不同的滷水味型對滷油厚度的要求又是不一樣的,如果滷油厚度不合適,就會出現滷水很香,成品不香或入味不足的情況,英雄哥以五香滷水爲例,最低也要保證滷油厚度在1.5釐米左右,添加了滷油的滷水,滷製過程中不能蓋蓋,否則會燜壞滷水,有滷油的保溫,食材會更加容易成熟,也能防止滷料味道的過多流失

最後教你一個技巧幫助成品更入味,把滷出鍋的產品用保鮮膜封着,放入熟食櫃或冰箱中進行速冷處理,用熱脹冷縮的原理幫助成品吸味入味,快速入味。

下面來說滷水實操的第二個問題:如何做出骨髓浸油灌汁的產品?

做骨髓冒油含汁水的產品,主要指麻辣鴨產品系列,想要做到這樣的效果,和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第一、滷水的濃度:

通過剛纔入味問題的解決,你應該明白成品的入味過程其實是包含,滷水、滷油不斷向原料中滲透的過程的,要想做出灌汁、灌油的成品,滷水就必須有一定濃度,濃度達不到就滷水很難滲透入原料的內部,如果是新起滷水,就必須要求滷水基礎湯也就是高湯必須要有濃度,第一鍋滷水加的高湯要有牛奶的濃度,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標準。

第二、食材的含水程度:

食材內部含水或者是注水的食材這個想要完全控幹難度比較大,但正因如此,買到不好的食材,成品效果不會好的原因,但就算食材本身質量好,在氽水之後的控水同樣不可忽視,控水徹底可以幫助更好入味和灌汁,剛剛講了,產品的入味過程就是一個滷水不斷向食材滲透的過程,控過水的食材更幹,有利於滷水不斷向食材內部滲透。

以我們自己的產品麻辣兔頭爲例,想要使腦殼裏灌汁灌油,汆過水之後,是必須要放在通風的地方自然風乾的,這樣滷出來的成品才能既入味,有嚼勁,還灌汁冒油。

第三、滷油的量

想要灌汁冒油,沒有油怎麼冒,剛剛說過滷油對成品的入味程度影響很大,麻辣滷水更是如此,滷油的量要佔滷水總重的20%左右,直觀的看差不多要有三橫指左右的量,麻辣滷水的滷油少了會使做出的產品乾澀、香味也不足,更是很難達到骨髓灌油的效果,所以量一定要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