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世界科學

每一個嘗試過戒菸的菸民都能聲情並茂地告訴你,改掉舊習慣同時養成新習慣絕沒有字面上看來那般容易,相聲表演藝術家馬三立先生的《十點鐘開始》就以極爲逗趣戲謔的口吻展示過立下改變的flag與真正實現正能量傳遞之間隔了一萬張老千層餅。而心理學家則語重心長地告誡我們,千萬別不自量力地說“今晚開始我要改變什麼”,甚至所謂“21天養成一個好習慣”的說法也相當值得商榷,一個人若想真正地革舊從新,很可能需要數十天的改變期,甚至是幾百日的持久拉鋸。

21天論來自整形大夫的軼事證據

習慣是在定期重複之下變得可以無意識發動的行爲,行爲人下意識地執行那些不需要過腦子的操作,這爲他節省下許多寶貴腦力用於完成其他需要燃燒大量腦細胞的有意識的任務。毫無疑問,執行習慣性的操作相比於執行非習慣性,行爲人的主觀參與感是極低的。

習慣無處不在,缺少習慣的生活難以想象。從起牀到睡覺,我們會無意識地開展數十種甚至數百種習慣操作,且每日重複之。隨着時間的流逝,這些不斷被強化的動作會讓我們感覺它們似乎具有某種強制性和成癮性,拒絕執行它們會讓自己不舒服。

心理學家的學術列表上自然少不了習慣研究。不過有意思的是,最先從心理學角度探討習慣問題的是一位整形醫生。

20世紀50年代,一位名叫麥克斯韋·馬爾茨(Maxwell Maltz)的整形外科醫生注意到,他的許多患者需要花費大約21天的時間才能令自己看習慣術後新的面部特徵,例如植入了軟骨的鼻子或大幅展開的眼角。

觀察到這種有趣現象後,馬爾茨開始了對自己生活習慣的總結,並且驚奇地發現,截肢人羣同樣需要21天左右的時間來適應新生活。

這些觀察所得最終幫助馬爾茨於1960年代出版了他那本廣受讚譽的《心理控制術》(Psycho-Cybernetics)。馬爾茨在書中指出:“精神世界的某些破舊立新至少需要21天的時間。”這本書迄今已累計售出超3000萬冊,且依然暢銷。

自那以後,“21天”開始被高頻復讀。研討會、互助會、電視節目、成功學演說裏都充斥着21天的奧妙。

不過有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21天改變習慣”並非統計學事實。

馬爾茨從未使用科學方法開展過嚴謹的研究,其所謂的調研數據充其量算軼事證據。

爲此,有學者進行了科學調查。

2009年的心理學研究:18~254天養成新習慣

2009年,倫敦大學學院的菲利帕·拉利(Phillippa Lally)等人在《歐洲社會心理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發表文章,指出新習慣養成絕非21天之功,其真實的時間成本因人而異,且差異極大。

拉利等人招募了96名志願者,並要求每個人都嘗試養成一項自己有意願踐行的新習慣。一些參與者選擇的習慣非常簡單,例如“在午餐時喝一瓶水”;另一些人的嘗試則更具挑戰性,例如“晚飯前跑步15分鐘”。之後,志願者們需要在12周時間內每天報告自己的進展。

12周後,觀察結束,研究團隊使用統計方法分析了收集到的數據,並得出結論:養成新習慣所需的時間從18天到254天不等。

“人們達到無意識邊界所需的時間存在相當大的差異,養成新習慣可能需要很長時間。”

這種差異自有其道理,畢竟每個人發起改變的動機和意願強烈程度都各不相同。

有些人可能因爲某段觸及內心的情感經歷(例如離婚未婚生子)而使得精神世界翻天覆地,那麼他的自我改變也可能有着一夜暴富/白頭式的張力;有的人則能平穩過渡,基於生活經驗有條不紊地解決阻礙改變的路障,養成新習慣。

此外,拉利和同事還發現,改變過程中開幾天小差並不會顯著影響習慣養成。換句話說,你不必每日強制自己順從於新習慣,不必因爲適當“違規”地放鬆而有負罪感,你可以告訴自己,“雖然我現在偶爾抽菸喝酒燙頭,但我知道自己正在變成一個不抽菸不喝酒不燙頭的好女孩”。沒錯,把握住大方向就夠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