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盲盒”火了 是提升購物體驗還是營銷手段?

原標題:裝在盲盒裏的人

盲盒,一種花了錢卻不知道自己買了啥的商品,正在成爲新的財富密碼。“交友盲盒”,只要1元,就能抽走或留下聯繫方式,“紅娘”空手套白狼。

沒人買的針頭線腦,只要塞進花花綠綠的不透明盒子裏,就能販賣一種“驚喜感”。機票尾單怎麼辦,搞盲盒!酒店空置多浪費,搞盲盒!圖書滯銷真愁人,搞盲盒!盲盒已成爲清庫存利器。某公司在清明假期的機票盲盒活動,吸引了2000萬人參加,人們花費不到百元,看看運氣能帶你飛向哪個偏僻城市,不滿意包退。

日本有類似的盲盒,叫福袋,百貨公司年末將不太暢銷的產品塞進紅色袋子裏,以較低的價格出售。作爲一種促銷手段這無可厚非。只是如今商家的想象力實在豐富,萬物皆可盲盒。

玩具盲盒、文具盲盒只是基本款;考古盲盒,澆點水才能“挖”出裏面的擺件;奶茶盲盒,杯底下塞個小玩意兒;快遞盲盒,號稱是無人認領的快遞,但據說拆開多是不值錢的零碎;還有備受爭議的寵物盲盒……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雞人盲盒”,只需0.1元,隨機收到考研名師的“雞人”禮包,有視頻音頻壁紙讓學子如雷貫耳,砥礪前行。

有人說盲盒證明了1938年心理學家斯金納的實驗:把小鼠放在盒子裏,它按下按鈕就有食物,於是小鼠學會了不停按鈕——像人們瘋狂復購盲盒的樣子。還有人說盲盒的流行說明這一屆年輕人“好賭”,十分享受“拆盒”時不確定性變成確定性那一刻的快感,實際上就是抽卡的耍猴遊戲。

早在2007年,新加坡一家飲品公司推出過兩款盲盒飲料,一個叫whatever,一個叫anything。前者是檸檬茶、茉莉蜜茶、白葡萄茶等6種非碳酸飲料的盲選;後者是可樂、無酒精啤酒等6種碳酸飲料。

上線第一個月,whatever系列就月銷350萬瓶,完成了公司的全年銷售目標。因爲它解決了一個世紀性難題:中午喫啥。

盲盒專治選擇困難症。南京玄武區的一家菜市場裏,90後攤主推出蔬菜盲盒,“我做這個菜場盲盒,就是想要解決大家每天不知道喫什麼的問題!”

爲了解決這個難題,有人寫過書,翻到哪頁就喫哪頁;有人寫過程序,隨機抽三次,三次都不滿意,會跳出一句“這麼作,要不別喫了吧”;最新的解決方式是完全交給商家,替左右爲難搖擺不定的用戶作選擇。

在某旅遊平臺上,今年“盲盒”的搜索量暴增40倍,CEO說,爲解決用戶黃金週出行的“選擇困難症”,公司推出旅行盲盒,爲用戶出遊提供靈感。說白了,盲盒解決了去哪裏玩的頭疼問題。

交友盲盒也是同理,像脫口秀演員說的,找不到對象不是因爲異性少,而是不知道選誰。玩一玩交友盲盒,跟包辦婚姻似的,揭蓋頭開獎,又刺激又省去選擇的麻煩。

都說這是信息過載的時代,選擇如萬花筒,需要有人幫你篩選信息,替你作出選擇。於是算法推薦的信息和短視頻越來越吸引人,帶貨主播幫你在衆多品類中挑出關鍵信息輸入你的大腦,購物節也想“抄別人作業”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啥。

選擇多如牛毛,壓力重於泰山。迷茫是年輕人永恆的話題,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溫溫吞吞、猶猶豫豫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要麼都很喜歡;要麼總想挑到最合適的那個,糾結來糾結去,不如兩眼一抹黑,隨機分配一個結果。盲盒拆開什麼就是什麼,減少決策的時間,而且全憑運氣,不用爲結果負責。等着別人作決定,總好過自己決定再後悔。

況且我們從小就習慣了被動接受。從興趣愛好到大學專業,家長一路指點江山,生怕孩子走一釐米彎路。沒有獨立決策的訓練,選擇困難症幾乎成爲時代通病。

我們真的想要別人硬塞給你的結果,而讓渡自己選擇的自由嗎?無論是算法推薦還是主播帶貨,你看到的只是別人選擇展示給你的。無論哪一種盲盒,裏面放什麼商家說了算。聽從別人一路指引看上去舒服,實際卻像箱子裏不停按鈕的小白鼠。

阿根廷作家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曾寫過一篇短篇小說《巴比倫彩票》,巴比倫人有參與抽籤的自由,彩票公司有設計規則的權利。當人們被輕易操控時,還以爲只是運氣不好。

楊傑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1年10月20日 07 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