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之前的文章給我們很多啓發,但是我們做家長的也很擔心,任由孩子這麼哭嚎,真的沒問題嗎?

 ——某家長  

 

許多3-6歲孩子的家長一定都體驗過這種擔心,不知道孩子還能不能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了。畢竟,孩子動不動就哭鬧尖叫,給家長帶來很多麻煩和煩惱。

 

家長要學會適時對孩子說“不”,孩子不能跑到馬路中間,不能將食物撒到其他人身上,或者不能在他們的小弟弟身上撒尿。

 

但給孩子的行爲設置界限,不代表要全面控制他們的情緒

 

事實上,當我們把注意力都集中到是否應該允許孩子感到“難過”的話,我們會更難讓孩子學會管理他們的情緒。這是因爲不管你是否允許,你也不可能讓孩子“不難過”。

 

當孩子難過生氣的時候,如果家長一味壓制,孩子就會認爲自己的負面情緒是可怕的、羞恥的,所以他們最好把情緒都藏起來。

 

不幸的是,當人們壓抑情緒時,那些情緒就不再在意識掌控的範圍之內。事實上,孩子不會因我們認可他們的情緒而失控,反而是因爲他們需要表達情緒,卻被父母否認、禁止的時候更容易失控

 

所以,當父母一味否認和壓抑孩子情緒,不僅不能讓孩子學會管理情緒,反而會更容易導致孩子情緒上的崩潰和行爲上的失控。

 

 

如何幫孩子學會管理和控制他們的情緒呢?這裏有一些給父母的建議:

 

 

1. 父母是孩子學習自我控制最好的榜樣

 

這意味着我們要控制我們自己的脾氣,例如大吼大叫。憤怒的時候,我們需要找個地方先讓自己冷靜下來,這樣我們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時候能更加冷靜和平和。

 

然後,我們慢下來,爲自己的情緒負責,先自己學會控制和表達情緒。畢竟,父母都是孩子的榜樣。當我們暴躁,大吼大叫,他們也會吼叫、哭鬧;當我們用尊重的語氣和他們說話,他們也會學着用尊重他人的口吻說話。每一次父母在孩子面前示範憤怒時如何平靜和表達自己,孩子就會跟着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

 

(你的確經常在孩子面前情緒失控?別擔心,絕大部分家長也還在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呢。事實上,控制情緒簡直可以說是一輩子的課題啊,所以安心,往正確的方向一步步走就對了。)

 

 

2. 我們允許並鼓勵孩子談論和表達情緒

 

研究表明,和孩子討論我們自己和孩子的情緒,承認它們,並對他人的情緒保持好奇和探討,將非常有助於孩子情商的發展。(“你看那邊的小男孩在哭耶,我在想發生什麼事了……你認爲他爲什麼哭呢?”)

 

教孩子用語言表達情緒,重要嗎?是的!因爲這幫助他們“證實”了自己的體驗,以及幫助理解他人。但當孩子脾氣上來的時候給他們情緒“貼標籤”,有時候會讓他們感覺自己被分析,會讓他們更難度過這些情緒。其實,在孩子情緒最激動的時候,只需簡單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接納他們的情緒,及時共情就足夠了。

 

當每個人都冷靜下來之後,和孩子探討一下剛剛發生過的事情會很有用處——不是批評,而是試着道歉(如果家長情緒也失控了的話)和保持聯結。

 

“我們剛剛都很難過,然後我們都吼對方了是不是。不過和我們愛的人吵架,可不是好方法,你同意嗎?我很抱歉剛剛發脾氣了,我知道你剛剛也一定很難過,纔會說那些話,做哪些事。我準備好聽聽你剛纔在難過什麼了,你可以告訴我嗎?”

 

 

3. 將培養深度情感聯結擺在首要位置

 

小嬰兒通過父母的安撫學會平復難過和不安的情緒。但即使大一點的孩子也需要時刻感覺到與父母的聯結,否則他們沒辦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當我們意識到孩子的情緒和行爲開始失控時,我們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自我冷靜之後)試着重啓聯結。當孩子感覺我們是站在他們那邊的,他們會願意和希望配合我們——所以溫暖、充滿愛意的聯結能夠消除孩子很多的“壞行爲”。

 

 

4. 接受孩子的情緒,即使有時這些情緒會給我們帶來不便

 

“噢,小寶貝,我知道你一定很失望……我很抱歉事情沒能按你希望的方式進行。”

當共情成爲我們對孩子日常的反應,孩子會知道盡管情緒不總是讓人感覺舒服的,但負面情緒並不危險,也不可怕。他們就會在情緒起來的時候,接受和開始處理它,而不是一味壓抑和隱藏。

 

孩子知道,有人理解自己,所以她不必大吼大叫才能被注意到。而家長的支持能讓孩子相信自己能夠與負面情緒共處,而明天依舊是陽光燦爛的一天時,孩子的心理彈性就會得到發展。

 

 

5. 我們引導孩子的行爲,但控制自己去懲罰他們的衝動

 

打小屁股、關小黑屋、上教育課、批評取笑都不會讓孩子學到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事實上,這些只會讓孩子接收到一個信號——那些讓他們做出“壞行爲”的情緒是很壞的。

 

孩子就會嘗試去壓抑那些情緒,結果會導致情緒以更激烈的方式反彈。這也是爲何懲罰有時候會帶來更多失控行爲的原因——那些沒有被承認的負面情緒因期待被看到、被療愈而不斷地湧出來,讓孩子驚恐不已,最終導致失控。所以,與其懲罰,不如充滿愛意、溫和尊重去幫助孩子如何處理和應對情緒會更好。

 

 

6. 限制孩子行爲是必須的,但同時我們也要給孩子提供安全穩定的環境,讓他們能夠體驗自己的情緒

 

當然,我們的孩子還不能夠完全對自己生活負責,即使他們認爲自己已經是“小大人”了。當他生氣的時候,會做出一些行爲和說出一些自己話,讓自己過後會很後悔。這其實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們自己不也經常這樣嗎?)

 

你那憤怒的孩子不是壞人,只是一個受傷又年幼的孩子。當孩子沒有控制情緒的時候,往往是因爲他們在那一刻沒辦法做到。這可不是跟孩子說“不要這麼沒禮貌!”的時候。

 

如果你能保持同理心,你的孩子會感覺足夠安全,他會試着去感受和表達自己的悲傷和恐懼,這些難過的情緒導致了他的憤怒和失控的行爲。如果你能提供給孩子安全的環境,讓他真實地感受自己的悲傷和恐懼,他們就慢慢平靜下來了——然後憤怒和失控的行爲就會逐漸消失

 

 

7. 我們自己首先要像個大人

 

當我們自己都沒法控制情緒、設立恰當的界限、擁有積極溫和的語調,孩子是感覺不安全的。

 

他們擔心我們沒法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所以他們開始努力要自己做主。這也是爲什麼有些孩子會如此霸道和強硬的原因。這給孩子發展帶來更糟糕的結果是,他們不再向我們表達他們的悲傷和恐懼,因爲他們不相信我們能接得住他們的脆弱。他們只能樹立起一道道圍牆,這樣就能保護自己。這意味着他們沒法放鬆,無法處理讓自己恐懼的事情,如化解同伴之間的衝突、冒險嘗試新的事物。(而這些正是學齡前兒童應該學習和掌握的課題之一)

 

解決方法就是父母通過營造一個冷靜、溫暖、有愛的氛圍,同時給他們設立界限,做他們情緒控制的榜樣,以幫助孩子增加安全感,提高他們的情商。

 

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會知道如何“控制”他們的情緒,因爲他們擁有一個健康、安全的家庭氛圍,而不是被禁止表達、被懲罰、被嘲笑。他們會學會:

 

  • 情緒不是壞東西,他們只是讓我們更加豐滿的一樣東西。當你允許自己去感受情緒,它們自然而然會開始散去。

  • 我們對自己的感受可能沒有太多選擇,但我們對自己的行爲永遠都有選擇權。

 

 

怎麼樣?不知道你看完會不會感慨說,做父母要注意好多啊!

是的呢!但如果你真的一步步走過來了,你會很開心地發現你的寶貝在管理情緒方面改善了,甚至青出於藍呢!

 

 

伊理雅通育兒心理專業團隊

譯 by 鄭子玲

(微信原文標題:孩子控制情緒老大難?看過來!)

-------------------------------------------------------------------------

注: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歡迎掃下面二維碼關注我們微信公衆號:廣州伊理雅通心理諮詢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