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樣的話,相信很多家長都說過,原來會對孩子帶來這麼多的不良影響。”這句話吼出來,孩子嚇到了,媽媽說的話,孩子不會去知道真假,他會恐懼,會害怕,很多時候就強忍着不哭,變得抽泣。

1、要求大寶讓着小寶,傷害孩子的自我價值觀和安全感

家裏有兩個孩子,一旦兩個寶寶搶東西時,媽媽就會跳出來,要求大寶:“你是大的,就不要跟弟弟爭了,這個玩具給他吧!”哥哥或者生氣,或者跟弟弟繼續搶,或者就是大哭不讓。媽媽這時候皺着眉頭罵哥哥:“怎麼這麼不聽話!”

這樣的場面一定在有兩個孩子的家庭裏經常發生,如果我們總是要求大的一定要讓着小的,會帶來很大的問題。大寶在與小寶每次的爭鬥中,總是受到媽媽的批評,時間一久,媽媽就會發現,大寶變得敏感、自卑,總是會打小寶,怎麼說都不行。而小寶呢,也變得凡事都要跟大的爭搶,搶不到就理直氣壯的投訴媽媽:哥哥沒有讓着我!好像所有跟大寶的爭搶,他都是對的。

而媽媽呢,每天要面對兩個孩子的衝突,真的是疲於奔命!哭聲此起彼伏,這個哄那個罵,簡直就要崩潰了。

這樣的做法,就是在成功的培養出一個自卑的大寶,和不講理的小寶,和一個披頭散髮、滿臉倦容的黃臉婆!

正確的做法,不要一味的偏袒小寶,大寶年齡大,並不代表他一定要做喫虧的那一個。很多時候,媽媽還要懂得維護大寶的權威,大寶表現好,要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如果是小寶不對,一定要維護好大寶,如此。小寶主動挑戰大寶的次數減少,媽媽對大寶的肯定和支持,可以讓大寶得到自信和自尊,並且有意識的往“成爲弟弟的榜樣”的角色表現。也容易表現出大方和分享。

2、逼孩子打招呼: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經常有爸爸媽媽說,自己家孩子“不禮貌”,因爲讓孩子叫人,都不叫。搞得自己好丟臉,覺得沒面子。於是回到家狠狠的教育了一番。結果下一次帶出去,還是不願意叫人,甚至會躲起來,對媽媽的呼叫無動於衷。以致於媽媽尷尬的向對方解釋,“我家孩子總是這樣,太內向了…”

媽媽這麼說的時候,沒有顧及身邊孩子的感受,沒看到孩子黯然的眼神,通紅的小臉,拘謹的身軀。這樣一次次的當面描述,又是成功的把孩子的自尊、感受和心態給了一次次打擊。也許以後我們會很鬱悶,怎麼孩子越來越內向,不與人交往了呢?也許,源頭就來自於這樣的批評和貼標籤。

那麼,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對於孩子來說,模仿是一種非常強大的能力,而身邊“無所不能、神一樣的”爸爸媽媽,正是他們所模仿的最佳對象。換句話說,當家長們跟別人打招呼時,孩子看在眼裏,也學在心裏。家長們打完招呼,再順口一句“寶貝,叫爺爺。”,孩子往往自然而然就會叫出來。如果沒有,也彆強求,只需要微笑着說,我家孩子跟您不熟悉,他還沒準備好。準備好了就會叫,他在家可是非常有禮貌的呢!“

這樣呢,孩子知道,原來只要自己準備好了,就會打招呼了,不用道德上的批判。同時我們說孩子是很有禮貌的,也讓孩子對自己有一個評價:原來我在爸爸媽媽眼裏,是很有禮貌的孩子呢。這樣,他就會向有禮貌的方向靠攏。

3、”我是爲了你好!“這樣的話讓孩子無法反抗,久而久之,帶來的是叛逆與反抗

這種話,經常在家長們在批評孩子”不聽話、懶、拖拉等問題時,常常聽到的話,不是在批評之前說出來,就是批評之後丟出去。這樣的話,就像是遮羞布一樣,把我們包裝得義正詞嚴:“你不是我孩子,我還不理你呢!”“批評你是爲了你好,你怎麼就不聽話呢?”

真的是爲了孩子好嗎?實際上,更多是爲了灌輸道理找理由。也是爲了佔據道德高地。

這句話的潛臺詞是什麼?你不能反對,反對就是在辜負我對你的好。這就陷孩子於不仁不義之中了。

這樣的話,少說。真爲孩子好,就換位思考,一味的批評講道理,還不如站在孩子角度去試着理解他,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去接納孩子的需求。

4、“你再哭我就不喜歡你了!”這樣的話,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哭鬧着的孩子讓媽媽心煩,於是吼一聲:“你再哭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媽媽就不要你了!”這句話吼出來,孩子嚇到了,媽媽說的話,孩子不會去知道真假,他會恐懼,會害怕,很多時候就強忍着不哭,變得抽泣。當情緒無法流動和釋放的時候,孩子的情緒就會變得敏感、壓抑、自卑和多疑了。

這樣的話,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寶寶害怕媽媽不喜歡自己,媽媽不喜歡自己一定是自己不好。時間久了,孩子會自覺的往自己身上貼上這樣的標籤:壞孩子、媽媽不喜歡的孩子。

類似這樣的話,還有:“你怎麼這麼笨,怎麼這麼懶?”、“外面有大灰狼,會喫小孩子的哦。”

這樣的話,活生生讓自己的孩子,變成了愛哭、笨懶、怕黑的孩子。相信這一定不是這些家長的初衷,只是卻達到了這樣的效果,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5、才考了97分,你怎麼不考100分?破壞孩子學習主動性和成就感

這樣說的家長,內心總是混雜了這樣的情緒:這孩子不能誇,免得驕傲。怎麼不考滿分?這麼容易的題還會錯?100分班上有8個,怎麼就沒有你呢?老王家孩子考了100分,你考97分,我沒面子!

考100分有各種因素影響,但考不到100分,家長一定能找到問題來批評。幾分之差,就是表揚和批評的本質差別!

孩子再努力,也無法每次都是100分,時間一久,孩子也就泄氣了,反正再努力也沒用,那就放棄了。這樣的話,厭學和不願意學習的孩子,就在一次次的批評中逐步的成型。我們就從培養學霸,變成了培養學渣。離北大清華夢也就越來越遠了。

家長要做的,是換個角度來看待,比如這次97分,比之前95分有進步哦!這是誇進步。

媽媽看到你考試前很努力的在複習,也很認真的學習,不用擔心,下次一定會考好的。這是表揚過程。

這些題都做對了,被扣分的這題,是不是我們不太熟悉,來,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道題要注意的地方.這是正面看待問題,一起解決問題的態度。

這樣的話,相信很多家長都說過,原來會對孩子帶來這麼多的不良影響。趕緊改變,多給予正面和積級的引導,幫助孩子培養好的習慣和心態。最後,我們來看看這個故事:

美國成功學著名大師拿破崙·希爾在《人人都能成功》這樣描述他的繼母:這個素昧平生的女人自從第一次踏進我們家門起,父親站在她的身後,讓這個女人單獨應對這個家。她走到每一個房間裏,很高興地和我們每個人打招呼,後來她走到我的面前,而我靠牆而立,雙手在胸前交叉,默視着這個陌生的女人,表現出不歡迎她的表情。而我的父母隨口說了一句:他是拿破崙·希爾,他們兄弟中表現最差的就是他。

而繼母回應爸爸的話,讓我終生難忘。這個女人把自己的雙手搭在我的肩上,兩眼放光,用心地注視着我的眼睛,我深深地感到這是一種愛的眼神。這是最差的孩子嗎?我看不見得。他正好是這些孩子間最聰明的一個。我們大人要做的,就是讓他把自己最好的品質釋放出來。

這句話,拿破崙·希爾好像被一股暖流迅速湧向他的心底,他被這個陌生的女人深深地感動了,也是因爲這句話,成了他生命的轉折點。

我們,要讓孩子成爲《鋼鐵俠》,而不是《忍者神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