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全感缺失的孩子,在父母與家庭中無法得到愛與關懷的滿足,他(她)就會尋求他人的關注。第三個時期,隨着孩子進入小學,7歲到12歲的第三個時間到來,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前,父母陪伴孩子身邊,用以身做則和言傳身教,用尊重與平等來與孩子重建親子關係,也是可以再給孩子補充安全感。

常常有很多父母在諮詢孩子的問題時,發現孩子缺乏安全感,很多家長已經開始有這方面的意識,而缺乏安全感,在7歲以前的孩子,往往都有這樣的表現:

1、粘人,總是對媽媽特別依賴;看不到媽媽就是哭鬧。如此粘人的孩子,極易讓媽媽精神崩潰。

2、戀物,睡覺時要緊緊抱着自己的玩偶或者是某件從小蓋到大的毛毯,再怎麼講道理都不聽。

3、咬手指,有意無意的咬手指,說了總是改不了。把手指甲都咬禿了。

4、性格孤僻,不願與人交往,人際交往能力差,總是自己一個人待著,讓父母懷疑是否得了自閉症。

5、溝通與表達不清晰不流暢,常常無法把事情表述清楚,這就把媽媽給急壞了,說話怎麼這麼難。

6、長時間的哭鬧,脾氣執拗,父母對孩子的行爲無從下手,難道只能打罵了事?

7、攻擊性強,對於很多事情,無法接受時直接就是打別的小朋友。每天道歉已經成爲了家長的必修課。

那麼,安全感是什麼?

相信這也是很多家長困惑的概念,看起來很熟悉,讀起來一目瞭然。庭爸認爲,有必要弄清楚這個概念,我們再來做進一步的分析。

美國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埃立克森說,幼兒需要得到來自主要照料者的一貫的、可靠的愛,纔會形成對外在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

哈佛大學醫學博士丹尼爾.西格爾所著《由內而外的教養》,書中說,安全感就是安全型依戀。

“對嬰兒來說,有一個能夠細心照料他的人,並且這個人能夠感受、理解他的需求並積極做出回應,他就會有安全感。”

心理學家馬斯洛(對,就是那個提出著名的需求層次論的人)說:心理上的安全感指的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特別是滿足一個人現在(和將來)各種需要的感覺”。安全感是決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

綜上,簡單來說,安全感是一種人生存需求之外,所需要的一份心理上的滿足、信心和需求。

說得更直白些:嬰幼兒時期的安全感,來自於獲得照料,得到關愛,感受到安全、穩定和可依戀。

由此,父母與孩子間的關係,就可以分爲四種: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矛盾型依戀和紊亂型依戀。後面三種,都是不好的親子關係類型,會導致安全感不足。

迴避型依戀:父母經常不在孩子身邊,或者冷落孩子,沒有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孩子就有可能形成迴避型依戀關係。這種關係下的孩子,因爲父母的冷漠,在與父母的交流中的表現也是冷漠,沒有感情。

矛盾型依戀:受到父母的影響,或者父母總是用自己以爲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不願意聽孩子的心聲。這樣的孩子,在面對父母時,就會又想依戀父母又覺得不會有幫助,甚至會受到批評,於是心裏矛盾又焦慮。

紊亂型依戀:父母對待孩子的行爲是變化無常,過於情緒化。這導致了孩子在面對父母時,不知道如何去面對父母。特別如果總是受到父母體罰,孩子就更加容易形成這類紊亂型的依戀關係了。

正確的親子關係,就是安全型的依戀。當孩子有需求時,父母及時的回應;當孩子感受到危險時,父母的懷抱就是孩子的避風港;一直在孩子身邊陪伴着孩子,理解孩子、感知需求並予以滿足,這樣的親子關係,就是安全型的依戀關係。

讓我們對照回想一下,在我們自己成長的經歷中,是一種什麼樣的依戀關係?

那麼,安全感是可以隨時補充的嗎?

最好的時期,一定是孩子年齡越小越好,特別是在0-3歲時,父母的陪伴和關愛,對孩子安全感的形成有極大的影響。這段時期是如此的重要,以致於如果在這段時間父母的陪伴缺失,孩子在幼兒園入園後,往往就要面臨很多的問題:入園焦慮、適應環境、人際交往、溝通表達等等。

第二個時期,4-7歲,處於這個時期的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是緊密的,在進入小學前,父母是有比較充足的時間來陪伴孩子,重新補充足夠的心理營養,如果對育兒有正確的理念與認識,父母能給予高品質陪伴和有效的溝通,能尊重孩子需求,懂得與孩子對話。往往能極大的改變之前所形成的不良親子關係,幫助孩子補充心理營養和安全感。

第三個時期,隨着孩子進入小學,7歲到12歲的第三個時間到來,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前,父母陪伴孩子身邊,用以身做則和言傳身教,用尊重與平等來與孩子重建親子關係,也是可以再給孩子補充安全感。當然,這個時期表現出來的效果,會比前二個時期來得慢一些。需要父母有更多的耐心和愛心。

最後,當孩子進入到青春期後,渴求認可與朋友關係的孩子,也正在逐步遠離父母,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大大減小,此時再給予安全感的補充,效果就大打折扣。同時孩子的關係也成型,有自己的想法,過往成長曆程中的一些積累的情緒,也會在這個階段,以叛逆的形式表現出來。

因此,補充安全感,一定是越早越好,效果也是孩子年齡越小越好。

​安全感缺失的孩子,在父母與家庭中無法得到愛與關懷的滿足,他(她)就會尋求他人的關注。表現出來的,就是早戀、自卑、衝動,叛逆,對於婚姻與伴侶的選擇,更是會因爲安全感不足,而尋找能給予其這種感受的人。會表現得對婚姻或者恐懼,或者極度依戀,不顧自己的尊嚴和地位,常常在婚姻關係中處於被動和被虐的狀態。根源就在於此。

親子關係是一切關係的母本。唯有現在就行動,爲了孩子的將來。

你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受人欺負,婚姻不幸。那麼我們可以做到的,就是從現在開始,看到自己與孩子的關係,並且開始爲了孩子而努力幫助他補充安全感。

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孩子的未來,相信也一定會是幸福快樂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