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無法總是以一個好媽媽的角色生活着,做爲人,我們也會有七情六慾,跟家婆吵了架,和老公慪了氣,被公司裏的小人給欺負了,半路上碰到了碰瓷的,這些事情,積壓在一起,讓你帶着沉甸甸的情緒去陪伴孩子。所以,我們可以改爆發,爲抒發,把要發做的情緒,用“說”的方式表達出來,我們告訴孩子:媽媽現在很生氣,你再不去刷牙,媽媽就會發火了。

很多時候,愛一個孩子,天知道會有多難

從光鮮亮麗的美麗少婦

到蓬頭垢面的家庭主婦

中間的過渡,僅僅只是因爲,你生了娃。

軟嘟嘟的身體,

漂亮純真的大眼睛,

可愛有趣的表情。

這些,都讓我們萬分的自豪,內心是滿滿的愛。

下一秒,

滿屋散落的玩具,

孩子的大哭大鬧,

無盡的要抱要陪要玩,

讓我們無數次覺得身體裏的最後一點精力都要耗盡,已經無法讓自己保持平靜,

只是想着,讓我靜一下,不!要!再!哭!了!

孩子是媽媽的心血與作品,這個小生命,也一定是因爲你和老公,纔來到這個世上。

你不愛他,誰愛他?

只是,這樣的愛,往往是需要做爲媽媽的你,壓縮自己的需求,放棄自己的準則,做好了準備,去迎接一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佔據了你的大量時間和精力的人。

當你愛他(她)的時候,你會這樣叫:寶貝、寶寶、甜心、臭臭、美美、乖乖……

當你在他(她)的“折磨”之下,瀕臨崩潰時,你會如此的咬牙切齒:熊孩子、小惡魔、搗蛋鬼、小破孩、小兔崽子……

稱呼的字數,絕不僅僅是兩個字到三個字甚至四個字這麼簡單。

背後的情緒,滿滿的愛,到滿滿的恨,轉變快得你自己都無法相信。

甚至會讓很多媽媽產生了自己人格分裂一般的痛苦。

20世紀40年代,英國著名的兒科醫師兼心理分析學家溫尼科特,他說過一段爭議頗大的話:

所有的母親“從一開始”就厭惡自己的寶寶。

他的意思是,母親並非不愛寶寶,只不過她們也厭惡寶寶。

這麼說可能會令很多人不適,但不得不承認,沒有人會天然喜歡一個需要時時刻刻照看、愛哭鬧的寶寶。

溫尼克特說,所有“稱職的”母親,在某種程度上是“二次形成”的——

那個母親的真正自我是“通過消毒,她消除了自己的矛盾心理和猛烈且彆扭的情緒,並將自己想要放棄的衝動保存在真空密封的小罐子內。”然後才成爲了一個稱職的母親。

讓我們用人話來說,就是:把真實的自已關起來,讓一個稱職、溫柔、偉大的媽媽形象表露出來。

只是,到底這樣的“包裝”,多少是自發的,多少是被迫的,就是隻有自己才能知道了。

很多時候,我們把自己如此的包裝起來,會讓自己過得壓抑、崩潰。

所以,需要我們去面對自己的情緒,

真實的自己,和媽媽的角色,要有一個融合。

我們無法總是以一個好媽媽的角色生活着,做爲人,我們也會有七情六慾,跟家婆吵了架,和老公慪了氣,被公司裏的小人給欺負了,半路上碰到了碰瓷的,這些事情,積壓在一起,讓你帶着沉甸甸的情緒去陪伴孩子。

請問,在這個時候,你能保持心平氣和嗎?

一定是不行的,你的內心怒火中燒,燒得你十分煩燥,這時候,巴不得有這麼一個機會和藉口,把你的怒火來一個大爆發!

我們無法總是戴着好媽媽的面具,永遠以這一面去面對孩子。

所以,要解決自己的情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要做到的第一步,就是:接納真實的自己!承認自己有各種的不足,情緒上的不穩定,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正常的情況。

這一步,是讓我們放下對自己的苛求,接納自己,你不需要道歉。

請停止批評和責怪自己。

只是需要,在覺察到自己有這樣的情緒時,能睿智的讓情緒的怒火,有一個渲瀉的地方。

所以,我現在想跟你說的,不是怎麼讓孩子早點睡覺,怎麼讓孩子乖乖聽話,怎麼讓孩子不亂髮脾氣。

現在我想告訴你的,是如何讓自己充滿能量,如何讓自己有情緒時能及時的處理。

怎麼去調整自己的情緒?

我們可以去找閨蜜聊天,可以讓自己休息半天,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當然,這些也都有些效果,但你明白,這樣的做法,對解決核心的問題,不會有太大的效果。我們要的,是能立刻運用、立刻生效的方法。上述的這些,更像是一種面對現實情況下的逃避。

學會讓自己的情緒暫停。

當感覺到自己帶有很強烈的情緒時,在內心問問自己:“我真的是因爲這件事情而生氣嗎?”讓自己的情緒緩一緩,在自己內心默唸60秒,這60秒不發火,甚至可以暗暗的捏緊拳頭,再放開,再捏緊。讓身體的動,和情緒的暫停一起進行,往往做下來,我們會發現情緒沒有剛開始那麼強烈了。​

對自己要會自我鼓勵

很多時候,育兒的問題,是我們內心的投射。做爲家長的我們,也是缺乏對自己的鼓勵和認可的,請多多用積極和正面的語言來鼓勵自己,試着列列自己都有什麼優點,做過什麼值得自豪的事情,讓自己知道自己的重要。

用調整呼吸的方法來讓情緒流動

情緒是需要流動的,我們可以用呼吸來帶動,吸氣時,就像是在聞一朵玫瑰花,深深的吸氣;而在呼氣時,就像我們在吹蠟燭一樣,把氣都吹出來。如此一吸一呼,重複幾次,直到發現情緒有了很好的緩解,這時候我們往往大大的緩和了。

​把情緒說出來,而不是爆發出來

有時候,我們不斷的壓抑自己,總是告訴自己不能生氣,總是用“忍”字決,殊不知,壓抑着的怒火併不是沒有了,而是積累下來,隨着時間的推移,有可能會來次火山大爆發,這樣的能量太大,對孩子的傷害也大。

所以,我們可以改爆發,爲抒發,把要發做的情緒,用“說”的方式表達出來,我們告訴孩子:媽媽現在很生氣,你再不去刷牙,媽媽就會發火了!用這樣的方式,讓情緒有一個緩衝,就像是一次預警,提醒孩子,也提醒自己,這樣就能減少爆發情緒的機率。

寫在最後:

寫了這麼多,千言萬語濃縮成一句話:做真實的自己,讓情緒流動起來。

因爲

成爲媽媽,就已經是一件最了不起的事了!

愛自己,才能愛孩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