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到這裏,相信你一定發現了問題的所在,當我們學習到某種方法的時候,如果沒有打好親子關係的基礎,那麼你對孩子的影響力就一定是大打折扣。孩子的問題和表現,是一段時間以來所積累下來的,如果我們能做到先知先覺,相信大部分家長也就沒有行動去找方法的動力了。

怎麼看了育兒書,卻無法用在自己孩子身上?

我已經拼命控制自己了,爲什麼娃就是不聽?

天啊,面對我家的娃,除了打罵,我發現我已經不知道該怎麼做了!

在育兒的過程之中,很多媽媽發現了一點,爲了教育好孩子,自己看過了很多的育兒書,也學了很多的方法和技巧。但是自己去運用的時候,發現卻失靈了。書裏用起來非常有效的方法用到自己孩子身上卻往往毫無效果。老師給的方案,自己用起來也常常是大打折扣!這讓媽媽們感覺到十分的困惑,到底是哪個方面出現了問題呢?

請根據下面四點來做自測。

第一,親子關係是一切教育的前提,親子關係不好,往往教育效果就大打折扣,反之親子關係良好而又有默契,那麼我們教育起來就事半功倍。所以,這個是最重要的基礎,如果你跟孩子間,不是那種良好的、敝開心扉的親子關係,那麼,要解決問題之前,首要做的,就是先修復親子關係,提升親子關係,這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親子關係是建立在這幾個維度上面的:

1、走心,心與心的聯結,愛孩子是絕大部分家長一定會的,但一定要用心。

2、接納:無條件的接納,不論你做了什麼,媽媽都愛你。愛你和批評你是兩碼事

3、陪伴,親子關係的親密無間,一定是建立在每天與孩子的陪伴之上。不願意爲了孩子投入時間與精力的父母,孩子也自然無法與父母有特別親密的關係。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說:“現代家庭教育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父母可以爲孩子付出生命,金錢,卻不肯爲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

第二,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我們看過很多的書,學過很多的理論和方法,但是到了自己運用的時候呢,卻發現用不好用不了。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情緒。這樣的情緒有自己的情緒,也有孩子的情緒。

“我小時候感受到的全是沒有邊界的規矩 ,而標準是父母的情緒。”

當我們無法用一種統一的態度和狀態來面對孩子時,孩子的感受就是上面這位家長的感慨。

第三,要學會刻意的訓練,這麼多年之後,我們和孩子已經形成了一套互動的一個模式。他們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比如家裏的環境,父母的個性,孩子的先天性格,成長的歷程,父母是否有陪伴、家中長輩等等。這就導致了每個孩子看起來似乎可以歸爲某些類型,但似乎也都不像。這樣的似是而非,是常見的情況。

其次,我們已經習慣了跟孩子的一個互動模式,孩子也是如此。很多時候我們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就是一種條件反射。就像我們去學習開車,我們要考科目一,科目二,科目三,科目四,教練要手把手的教,中間我們要花幾十小時去上路去開車,並且要先學理論,然後再實踐。

學過開車的人都知道,當這些操作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呢,開始熟能生巧,那麼到時候就考過了駕照,開車上路的時候,基本都是靠條件反射來開車。碰到了什麼情況,不會有人停下來想一想油門在哪裏剎車在哪裏,我該怎麼打方向盤,如果真的是這樣,我們離車禍也就不遠了。

同樣的道理,這就需要我們去刻意的訓練去打破這種行爲模式,用新的方法去代替舊有的方法。

最後一點就是缺乏耐心。很多家長是碰到了問題纔去找方法,病急亂投醫,在這種心態的影響之下,所尋求的方法往往就是快速見效的。這樣的方法可以快速見效,同時也能夠快速的失效。孩子的行爲習慣和個性是一個長期形成的過程,同樣要解決這個問題也需要有一個時間。給予孩子改變的時間,給予自己引導的時間。最後就是給予孩子成長的時間。而這樣的耐心往往是很多家長所嚴重缺乏的。

看到這裏,相信你一定發現了問題的所在,當我們學習到某種方法的時候,如果沒有打好親子關係的基礎,那麼你對孩子的影響力就一定是大打折扣。

而如果一上來就是隻是瞄着問題來解決,卻也忽略了孩子的情緒需要安撫,自己的情緒需要覺察,缺乏這樣的步驟,奔着問題而去。孩子處於不甘心不服氣不願意的情況下,願意配合你來做某件事情,這樣即便有行動,孩子也往往用拖拉、發脾氣、生氣來面對。這樣的情況,更容易讓我們在原有的情緒上火上添油,更加容易控制不住而爆發。這也是爲什麼很多家長所說的,道理都知道,就是自己情緒一上來就無法控制自己了。無他,因爲你忽略了孩子的情緒要安撫,自己的情緒要先準備好。以平和的情緒去和孩子溝通。

可以這麼說,只要孩子和你的情緒得到解決了,80%的育兒問題也就不成問題了。

接下來就是刻意的訓練,打破原有的行爲模式,這個過程一定是彆扭的、作做的、難受的。因爲刻意的做法讓你覺得很假,又很虛,不知道效果怎麼樣,就算勉強實踐了一回,感覺似乎“沒什麼效果”,立刻就給自己找了個理由:嗯,這個方法不行,不適合我和娃,對我沒用。如此的情況,怎麼可能有好的效果呢?

孩子的問題和表現,是一段時間以來所積累下來的,如果我們能做到先知先覺,相信大部分家長也就沒有行動去找方法的動力了。

同樣的,要解決問題,也必然需要一個過程,我們需要有些耐心,任何方法的使用,都或多或少會有一些滯後性,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期望各種“靈丹妙藥”型的“絕招”,往往只會放人失望。短期就見效的方法,效果也往往持續很短。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需要給予耐心和愛心。打個不是太恰當的比喻,就像中醫和西醫,西醫治表,快速見效;而中醫治裏,強調望聞問切,講究火侯和陰陽平衡,人體生病就是陰陽失調。對於育兒來說,往往也是如此,只針對表面的問題下功夫,還不如從根源上入手,調理關係,處理情緒,擺開架勢,用時間來產生徹底的效果。

看完了後,你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