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在朋友圈生活的一直很“悽慘”,不僅會禿、會離婚,還會被“出家”。


彷彿他們已被生活打壓得千瘡百孔,奄奄一息。


在現實的反覆揉搓下,有些人選擇了妥協,而有些依舊在小心翼翼地前行。

 

這三位是我好友,作爲家裏的獨女,她們背井離鄉漂泊,即使處於社會各種輿論偏見的風口浪尖,也沒有壓垮她們。


喪”其實只是90後一種單純的自嘲,樂觀、上進、忍着不哭纔是真正的她們。

 

-01-

爲何因爲壓力而婚  一個人也可以很好


兔子:大學畢業後來到家鄉附近城市的某壟斷行業工作三年。在大部分同學都已抱着寶寶的時候,依然堅持單身不動搖。

大四畢業,我沒有像有些同學那樣考研,而是選擇了公務員考試,但第一次嘗試失敗了。


所以,拿到畢業證20天后,能夠進入某央企工作,不知是幸運還是老天的玩笑。

 

跟很多想去北上廣的同齡人心態不一樣,從一開始我就很享受安逸穩定,可能不會大富大貴,但在我看來,至少一生安穩無憂。

 

體制內工作繁瑣且重複,工作地點也離家很遠,所以我沒什麼業餘活動。


第一年,我特別認真踏實,想要積極進取。


畢竟工作能力是直接跟薪酬掛鉤的。

 

但現實給我冷冷一擊。


體制內總有它的關係網絡,雖然給了一定的晉升平臺,可是扭頭看看同事,這個是局長外甥女,那個是科長親閨女。


就算不想承認,但相對公平其實很難做到。

 

有次,我所在的分局拿到了借調到市局的名額,我的主任很熱心地把我推薦上去,我也認真準備了很久。

 

結果分局卻說我不符合借調條件,具體情況也是摳發文通知的字眼,根據一個模糊不明的說法把我攔了下來。


我只能承認自己有不足的地方,不然也不會那麼直接地被刷下來。 

 

出於不甘心,我也去找了一些人。


這個借調機會,最後誰都沒得到


這個結果也不是解氣,更多是無奈,因爲大家都屈服於這個關係網。


央企基層員工,跟大部分一眼望到退休的公務員一樣,拿着餓不死的工資,前途渺茫。

 

工作第二年開始,相親找對象變成了家裏的重要議題。


所有的傳統家庭,可能都活在別人的嘴巴里,誰家孩子去了國企、銀行,當了公務員,那父母自然逼着你按照“優秀套路”去模仿。

 

到了結婚年齡,不出意外,你也要按照“優秀代表”的模式,找個合適的對象,結婚生子纔算開啓了人生的另一部分。

 

至於你的個人感情和喜好並不重要,將就着一輩子也能過去。


只要你在適合的時間做大家認爲該做的事情,那就是對的。


他們會告訴你,婚姻纔是女性一輩子的保障。

 

過年回家,我恨不得每天跟父母普及身邊的例子,證明男人的不靠譜


我一個人可以生活得很輕鬆,爲什麼就要爲了別人眼光,隨便找人度過一生?可能還不是一生,畢竟現在離婚率那麼高。

 

一次,我媽打電話問我週末安排說,“換季了,你快去商場添置衣服、改善伙食,全程我給你報銷”。


接着就說有個阿姨在商場附近茶樓,等我拿東西,就這麼一步步被套路去相親。

 

對方是某研究院的工作人員,理工男,剛從英國留學回來,工作是屬於每年要簽署保密協議的那種。


故事的結尾是我們倆互相交流了一下被套路的心得和感情經歷,在我衷心祝福他跟前女友複合的和諧基調下,就結束了。

 

另外一個也不算是相親,只是大家在微信上交流了一番。


對方是西安交大的理工男,在國家電網上班。


幾輪下來,我的相親對象總有一定的範圍,父母所知道的名校畢業,一個大家都承認的穩定工作,還有理工科、性別男。

 

這個男生其實人挺老實,但有點大男子主義。


不知道是不是現在90後男生都這樣,拿着1萬出頭的工資,感嘆光陰逝去、青春不在、夢想被銅臭污染,生活帶來無盡的壓力。

 

最後因爲生活幸福感的話題,我們倆開展了認識以來最認真的溝通交流,彼此觸動都很深,其實沒有誰對誰錯,只是誰都不願意退讓。


他或許對別人來說是個合適的結婚對象,但是我們還是相忘於江湖了。

 

中間度過了一段空窗期,認識了前男友。


條件根本不如以上兩位相親對象,是在一個微信羣的活動裏認識的。


能聊到一起大概是彼此最大的吸引力,同時也證明我真的沒有喪失喜歡別人的能力。

 

後來因爲異地加上兩人之間矛盾的產生,這段感情半年後也畫上句號了。


本來還是互相問候的關係,在我生了重病後,他一句不走心的所謂關心,讓彼此徹底結束。

 

有時候真的覺得現在的感情就是那麼淡泊,沒什麼難分難捨,大家都是利己主義,自己才最重要。

 

可能是單身久了,慢慢會變得越來越獨立,也越來越看得開一些事情。


生病之後,我乖乖去辦了健身卡,並且堅持了下來。


爲了填補在興趣愛好上面的空缺,也主動去學了一些項目。


總之,努力豐富自己,讓我覺得生活特別充實。


還有的人評價90後價值觀模糊,花錢大手大腳,只知道享受生活,女孩子就知道逛某寶買買買,護膚彩妝衣服包包。


可這是我們自己掙的錢,怎麼安排都是由我們心意來定,爲什麼要被指責呢?

 

我喜歡護膚,喜歡拉開化妝臺,一抽屜的TomFord YSL CHANEL Dior的彩妝在等着我。


一月去一兩次美容院,每月堅持換一次美甲款式,都讓我感到開心。

 

我不想拒絕或者改變這些可以讓我幸福的事情。


一切開銷都在自己能負擔的範圍,沒有過度消費,卻要接受別人無端地評判,被人說女生買這麼多沒必要,或者用了也不能變美。


對於這種情況,只能說有些委屈和無奈了。

 

雖然嘴上說着自由隨心,但對於父母,我其實一直是很愧疚的。


爲了相親的事情吵架也好,工作不順心跟家裏發火也好,父母總是無條件地包容、安撫和幫助。


我也會反省自己,希望自己做得更好一點。

 

雖然我到現在也沒能爲他們做點什麼大事,但每年會上繳一部分工資,有機會帶父母出去旅遊,包括攢錢買房子,我的未來計劃一直圍繞着他們,這纔是我生命最重要的部分。

 

-02-

不被別人的評價影響,夢想靠自己實現


水吉,90後建築師,生活中只有畫圖和改圖。面對建築行業通宵加班的現狀,在幾乎全男班的行業裏,她依然不想放棄自己理想。


我是一個建築師,也是所謂的90後女生。


因爲專業,唸了五年大學,幾乎晚於所有同齡朋友進入社會。

 

說實話,建築設計是我從小到大最想要從事的職業。


這個夢想源自於我小學看過的一檔電視節目,名字已經不記得了,內容我卻到現在仍記憶猶新。

 

節目記錄了一對建築師夫婦,給自己設計了一套完全遵照他們生活需求的別墅,從溫馨的磚材到內部空間設計,點點滴滴都是他們生活的體會和感受。

 

我印象最深的是別墅閣樓,它是一個玻璃盒子。


男主人說這裏是整個屋子最美妙的地方,完全透明的屋頂,整個房子最高的地方,可以讓人擁有一處安靜的空間。

 

天晴時看雲,落雨時聽雨。


男主人說天晴的夜晚,他可以躺在這裏看一晚星星


那時的我完全被震撼,從此下定決定,建築師就是我一生想要從事的職業。

 

大學時,真正系統接觸了建築學,夢想的衝擊力變得更大了。


因爲建築師曾經是西方最至高無上的職業,有人說過上帝是一個建築師。

 

在學校裏,老師和書本總是告訴我們,建築師要考慮的是人和對社會的巨大影響,因爲有歷史以來,建築給人的影響幾乎是最直觀的。

 

因爲一個醜陋建築影響的是整個城市的形象,一個以人爲本的建築設計,帶給使用者的便利程度是巨大的,每個建築師揹負的是整個社會責任感。


然而,工作之後我發現,事實並不是這樣。

 

進入社會後發現,資本纔是這個社會的主導力量,建築師的話語權很少很少。


落差極大的建築師圈子裏,很多人都帶着消極情緒。設計被資金限制,被各種規定限制。

 

建築師,是一個帶着鐐銬跳舞的職業,也是個抬頭看天,低頭走路的行業。


夢想中的設計遙不可及,手上的設計是爲了別人的致富之路,主導權永遠在金主手中。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現在設計一個小區配套的幼兒園,前期需要作爲售樓處使用。


而售樓處是一個小區的門面,關係到房子的銷量。

 

所以金主明確告訴我們,他只在乎售樓處要大氣,要體現檔次。


我們手中拿着幼兒園圖紙,收起了滿心想爲兒童創造舒適空間的想法,默默開始重新設計一個售樓處,不在乎未來改成幼兒園時會有多麼不適用。

 

大家面對這些早已麻木,快速開始了新的設計。這一切,和夢想無關,和責任無關,只和資本有關。


這個行業的消極情緒,還來源於得不到甲方尊重和無底線的加班。


建築師的服務態度已成爲了一項考量標準,甲方毫無休止地要求改圖加班,一天超過12小時的工作時間,沒有周末,沒有節假日。

 

建築師承受了太多的壓迫無處釋放,而這時我們90後就突然變得很顯眼。


因爲,有人開始不願意加班了。

 

我們開始拒絕無休無止的加班,無私奉獻的精神不再是我們要求自己的標準;


我們開始要求跟勞動量匹配的工資和有保障的休假時間,自然而然的,這些都變成了90後的標籤。

 

90後這個年齡段,彷彿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思想和主觀能動性。


當老闆告訴我週末加班、節假日加班沒有加班費時,我會問爲什麼。


當我要求得到應得的薪水,領導用已經用了幾十年的說辭來告訴我理想不能用金錢來衡量時,我也會問爲什麼。

 

換句話來說,我們不想再盲從,也不想再選擇無條件妥協。


其實選擇問爲什麼,或者說選擇“反抗”,不是因爲我們叛逆,只是因爲我們想要改變。

 

90後好像被孤立了一樣,這種經歷有點像“螃蟹效應”。


當盆中有螃蟹想要爬出污水中時,其他螃蟹會把他拉回去。

 

很有趣的現象,制度維持者並不需要維持對自己絕對有利的秩序,而那些被壓迫的人自然而然會懲罰打破規則的人。

 

我們既然想成爲打破規則的人,也要承受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


所以現在的我,很平和地接受這個社會對90後的定義。

 

設計行業對男女的要求,差別沒有那麼大,性別歧視不是那麼明顯。


但建築設計超負荷的加班強度,讓很多女生主動退出了。

 

這些現象導致總有人覺得女生不如男生,智力不如男生,體力不如男生,毅力不如男生等等,這或許就是男性羣體的優越感吧。

 

比如,我所在的民營大型設計院。


典型特徵就工作累,強度大,拿錢多。


所以這裏的男女比例很失調,以男生居多。

 

我開玩笑跟朋友們說:你們工作的地方什麼奇葩都有,我就不一樣啦,我這裏只有直男和直男癌。

 

我們組的男生總是調侃,週末正好讓你男朋友幫你想想設計。


或者,經常會發表一些言論說,女生找有錢人嫁了多好啊。

 

說實話,我每一次聽到這些都很生氣,但又沒有什麼解決方法。


因爲確實很多女生受不了這裏的高強度工作和加班離開了。

 

我無法向他們解釋不是每個人都是相同的,請不要以標籤來看待每一個女生。


在我看來,標籤化只是因爲懶,懶得深入瞭解每個人而標籤化了一羣人。

 

大多數情況都很無奈,連身邊的人都會這麼想,更何況那些不瞭解你的人呢?


特別生氣時,只能在心裏偷偷罵一句安慰自己。

 

但我相信,社會是在不斷進步和改變的。


我不會放棄建築師這個夢想,不想接受渾渾噩噩的人生。


也許就像有人說的那樣,被磨平棱角就站不穩了。不管別人怎麼看,我一直是普通但獨一無二的。

 

-03-

“逃離”家鄉並不輕鬆,反而背上更重壓力


風箏,杭州工作兩年,每天過着公司和出租房兩點一線的“隱居”生活。離開家鄉本是爲了更輕鬆生活,卻被現實打擊,一直想從壓抑的氣氛中逃離出來。

 

我93年出生,算是最早的一批90後。


大學時選擇了考研,那時候我想考上理想的院校,畢業後,在家鄉找份工作,一路順風順水,也挺好的。

 

本來信心滿滿,但後來落榜了。


因爲我從小到大都是比較努力的人,真正放鬆的時候並不多。這個結果讓我心理落差很大。

 

大四那年畢業實習,我去了家銀行。


但發現理想和現實差距很大,原本以爲銀行的工作比較清閒,其實並不存在。

 

小地方銀行裏,熙熙攘攘排隊的人羣,夾雜着不耐煩的怒罵聲。


有些人焦躁得不問理由,也根本無法安撫。


一次,有位客戶不講理的和大堂經理吵起來,我傻傻站在那裏,不知道該做什麼,直到周圍的同事和保安拉開他們。

 

後來,我見識到更多作爲國企體制內的壓力。


一些領導隱瞞風險下達各種理財產品售賣指標,賣完了理財產品,出事虧損了責任卻由最基層的經理承擔。

 

新來的研究生姐姐被安排了很多工作,同事們卻在背後對她冷嘲熱諷。


小城市都是熟人關係網絡,新人被排擠似乎成了理所應當的事。


因爲這次實習經歷,我沒想再回家鄉工作。

 

於是,那年初我來了杭州。


選擇城市純屬偶然,當時的我,並沒有想着一定要去北上這種城市,只是想逃離家裏的壓抑,稍微喘口氣。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會計助理,實際上卻不得不從出納做起。


工作環境很差,但更可怕的是老闆。


在進入職場的第一年,我就遇到一位性騷擾的老闆。

 

他給我發暖昧短信,工作時藉由和我討論問題故意把身體靠近我,讓我非常反感。


我瞭解女生在職場會受歧視,但沒想到性騷擾我的人竟是我的上司。


好在還沒有發生什麼,我就迅速辭掉了工作。

 

後來,我選擇了一家互聯網公司。


最初的選擇理由,是想見識更廣闊的世界,我想90後大都喜歡去互聯網公司,畢竟互聯網是陪伴我們成長的。

 

互聯網公司的人大多都很年輕,也很有活力,我很嚮往這種生活。我沒有進入大公司的資本,只能選擇創業公司。

 

起初,逃離之前環境,讓我覺得一切很美好。


但隨着公司的發展,工作量劇增,財務部除了我領導,人員卻一直都只有我一個。


也因爲是創業階段,公司很多業務不規範,這樣就會把風險直接轉嫁到財務上。

 

但當你提出意見,得到的回覆卻是現在沒有解決辦法,很無奈也很心累。


幾乎所有的工作都壓在我一人身上,週末不休息是家常便飯,大多數節假日,我都在公司度過。


那時候不僅是工作壓力的問題,更多地是背井離鄉,一個人打拼的孤獨。

 

我和很多在外工作的年輕人一樣,報喜不報憂,儘量不讓父母擔心。


每當凌晨走出公司的時候,格外想念家鄉的一切,甚至時常懷疑自己的選擇。

 

但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最初的新鮮勁過了後,我發現其實任何以盈利爲目的的公司都是一樣的,彈性工作制就意味着加班是合理的。

 

我所在的創業公司就在無休、單休、雙休之間隨機選擇。


每個週末到底上不上班,可能到當天才知道,各種團建還佔據着僅有的休息時間。

 

自由開放的環境背後並不自由,都是在市場上廝殺,互聯網公司其實是更殘酷的存在。


但同時也帶給我不斷學習的動力,以及更廣闊的視野,還有改變世界的野心。

 

我很佩服公司CEO,他是一個不斷學習進步的人,我也想知道自己能成爲什麼樣的人。


所以未來,我還是會選擇有拼搏勁頭的公司,不會再像初入社會那樣盲目了。

 

剛剛步入職場不久的我,還沒有考慮過個人感情問題。


隨着年紀增加,卻變成了父母最關心的話題。


我媽每次打電話來,總是旁敲側擊地問我有沒有談戀愛,反覆提及“你也該找一個男朋友了”。


我只能笑笑不說話,挺無奈的。

 

春節回家的時候,一個同齡的妹妹帶了男友來我們家喫飯。


我灰溜溜地不敢說話,就怕他們把話題轉移到我身上,默默想着明年回家怎麼辦。

 

妹妹的男友想迅速訂婚,但她卻還沒考慮結婚的事情。


然而所有親戚都是催促訂婚的態度,紛紛勸說,理由是爲了我姑姑着想。


因爲姑姑家境不算好,結婚了她們就穩定了。


妹妹沒喫完那頓晚飯就溜走了。

 

我聽着很難受,又無法反駁。


周圍的親戚,拿着年齡和母親的道德大棒逼着妹妹就範,那我呢,將來的我會怎樣?


春節結束沒多久,我媽告訴我,妹妹訂婚了。


我在電話裏沉默了,覺得有點淒涼。

 

很多人會對我說,“你 25 了,再不找對象就沒人要了。”


一方面讓我感受到對女性的苛刻,一方面卻又有實實在在的恐慌感,時間在流逝,我也不再年輕。

 

生活和工作上的雙重壓力,帶給我的不僅是心理疲憊,也是身體的不適。


我開始頻繁出入醫院,出現了輕微的抑鬱。


很多人,尤其是父母這一輩人,都覺得抑鬱是一種矯情。

 

他們覺得我們物質條件這麼好,“小孩子,哪來這麼多心理陰影?”


所以,對我們來說,最難的是完全不被理解。

 

90後從出生開始,就被貼上標籤,說我們是“垮掉的一代”,我不想被框住。


當初選擇離開家鄉是爲了不妥協,可能現階段無法得到我想要的生活和自由,但我會一直堅持。

 

理想和現實不一定是對立面,前提是你擁有理想,並在現實中努力。

原作者名: 七秒魚

轉載來源: 平行生活實錄(ID:pxshsl)

轉載原標題: “喪”其實只是90後的一種自嘲

授權說明: 口頭授權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