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饿了么对广东等地2000家中小商家费率下调3%的事件引起了众多商家的关注,在大家纷纷猜测阿里目的的时候,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总裁王磊表示,"我们要用实实在在的赋能和实实在在的让利,帮助全行业过一个实实在在的暖冬。"

而这份暖冬计划也的确让不少中小商家感到了"温暖",因为有商家计算过,自己每天的平均单量为80单,平均客单价在20元,费率下降3%,那么一个月下来能节省1440元。但是,这份暖冬计划究竟暖的是商家还是阿里,还真是不太好说。

餐饮业刚需性强、频率高并且生命力顽强,这也是阿里从投资饿了么到现在合并口碑的重要原因。但是,从一开始,阿里真正想做的或许并非仅仅是一个本地生活服务,而是通过本地生活服务将自己的业务渗透到商家的上下游,实现商家的透明化、数字化,增强商家对平台的依赖性。

就以其最近做的两次计划来说,一次是2018年中旬的补贴,一次是最近下调商家费率事件。阿里一直在疯狂抢夺商家,补贴是最明显的效果,但是每年新增的商家数量不在少数,所以,降低费率有可能成为它割最后一茬韭菜的手段。

而阿里真正的大招不在于口碑,不在于饿了么,而是在于蚂蚁金服。为什么这么说?看阿里是如何将淘宝做起来的,就能窥见一二。通过将商家聚集到饿了么以及口碑平台上,阿里便可以掌握每一个商家在消费上的数据。

那么,商家所能够产生的价值在哪儿呢?绝非是抽成那么简单。先以上游来说,餐饮商家需要蔬菜、调料、面粉等,一个商家虽少,但是手握全国近一半的商家是什么概念,这些商家每天对这些产品的需求量又有多大,阿里的议价能力有多强?

做上游只是其中的一环,并且在之前阿里已经有涉足,零售通就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那么为什么会涉及到蚂蚁金服呢?不管是进货也好,扩大规模也好,每个商家都有自己的现金流,但是,经营过程中,一旦遇上需要借贷款的时候,蚂蚁金服就可以"挺身而出"。而口碑平台又掌握着商家的盈利情况,该商家是否有还款能力,阿里可以说计算地一清二楚。

所以说,相比于阿里平台降低那3%的费率来说,如何吸引商家并且将其留在平台上才是最终的目的。况且,现在本地成活服务领域堪称是两家势均力敌,口碑所承诺的3年免费入驻平台已经到期,如果在这个时候不能给点儿甜头,关键时刻"叛变"的商家也足够阿里头疼的了。

总的来说,口碑这次的动作可以称得上是暖冬,只不过,小暖暖商家,大暖暖阿里罢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