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透露:麦德龙正通过招标的方式,出售其在中国的业务,交易估值在15—20美元之间。该消息出来后,业内纷纷猜测背后可能的接盘侠,比如阿里、腾讯等。

但在笔者看来,研究麦德龙退出中国的原因更有意义。一方面,它在中国的发展,不论是选址还是会员制等,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而且,麦德龙在进军中国市场的时候,战略并不算保守,也懂得与时俱进,比如做供应链移动应用—拍客、在天猫开出官方海外旗舰店、开便利店计划搞加盟等。

这不由得让人好奇,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麦德龙到了这般境地?它的退出又给了中国商超什么启示?

首先,麦德龙是德国最大的零售批发超市,在1995年时进入中国后,和锦江集团合作,建立了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这是一家连锁商场的合资企业。由此,麦德龙仓储式超市便在中国扎下了根。

比较有意思的是,麦德龙超市的选址是“大城市城乡结合部的高速公路或主干道附近”,位置相当偏僻,营业面积是15,000~20,000平方米。其实,从选址这一刻开始,它做针对C端这块的生意,注定要面临非常大的压力。

事实也是如此。虽然后期实行了会员制等各种措施,C端业务仍是不温不火。反倒是B端的表现抢眼。有数据显示,麦德龙的福利礼品业务在16/17财年的营收增长达30%。它的企业客户也很多,比如零售商、餐馆等。

也就是说,它是不擅长把握C端消费者的,B端业务倒是做得不错。可惜,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麦德龙没有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又或者有别的考虑,以至于在后来的战略布局时,出现了偏差:

麦德龙在2010年联合富士康开万得城(电子连锁卖场);2014年开“合家麦”便利店,进军便利店市场。这些生意,其实都直接与C端接触,不擅长此道的麦德龙,而后放弃了万得城,也关闭了合家麦便利店。

其实,麦德龙当时完全可以换个思路来搞这些生意,比如在进军便利店的时候,不是造品牌搞加盟,而是和周边的便利店一家家谈,让这些便利店挂上“麦德龙”的牌子,并给它们供货,凭借集中采购的价格优势,便利店们主大多是乐意这样做的。

然后,由点(麦德龙超市)及面,全网络覆盖和打通,再把物流数字化、端到端等完善,做好便利店等商家的挂牌、供货业务,今天的麦德龙或许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有业内人士表示,麦德龙目前的价值是“地产”。在进入中国的20多年时间里,它积累了大量的自有房产,面积多在10000平米以上。若阿里拿下它,这些仓储店将成为其布局供应链的一个筹码。这实际上,也从侧面印证了以上的观点。

所以,在笔者看来,相比于“中国的企业越来越强导致的竞争加大、摸不清市场和客户需求”这些外部原因,不懂得“扬长避短”做好自身战略规划,以至于错过最佳布局时期,才是导致它退出市场的主要原因。

现如今,随着中国企业在供应链上的不断完善,麦德龙的供应链优势不再。它或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于是想趁着还能卖个好价钱的时候,赶紧出手。至于最终接盘侠或合作方是谁,让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