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昌銀行信貸科業務經理鄒梁對《中國企業報》記者表示,利率下調之後,銀行在放貸這方面的業務方面確實加強了,但是相應的審覈門檻也提高了,尤其是針對房地產等產能過剩行業。《中國企業報》記者在調查中瞭解到,爲了緩解經營壓力,不少銀行紛紛拋出較高收益的理財產品進行攬儲,與此同時,爲應對經濟下行可能帶來的壞賬風險,銀行放貸依然審慎。

中國企業報記者 袁園

互聯網金融的步步緊逼以及央行接連的降息,讓原本就苦於利潤降低的商業銀行感到了更大的壓力。面對攬儲難度的加大以及息差的不斷收窄,銀行不得不加速調整經營策略。《中國企業報》記者在調查中瞭解到,爲了緩解經營壓力,不少銀行紛紛拋出較高收益的理財產品進行攬儲,與此同時,爲應對經濟下行可能帶來的壞賬風險,銀行放貸依然審慎。而不斷拓展新的盈利增長點,亦成爲各家銀行必做的功課。

接連的降息對銀行形成了巨大的壓力,如何攬儲成了銀行必須面對並解決的問題。

《中國企業報》記者瞭解到,爲了穩定用戶,各大銀行均在基礎利率的基礎上一定程度地上浮存款利率,以期吸引儲戶存款。

以北京地區一年期定存爲例,國有四大行的存款利率上浮幅度不大,執行利率集中在1.75%左右,其中,工商銀行略高爲1.80%;城商行的存款利率上浮幅度較國有銀行更高一些,執行利率多爲1.95%左右。這樣的做法雖然能夠挽留客戶存款,但也會加大銀行負債成本。一位城商行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的存款利率已到經是銀行的能夠承受的最大極限。

即便如此,利率持續下滑也是不爭的事實,銀行的儲戶仍然在流失。

據興業銀行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自從利率下調後,儲戶在存款方面確實有所下降,這種情況年初就出現了,但銀行會給儲戶推薦理財產品,減少儲戶的流失。“在攬儲方面,銀行並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只能通過理財產品這個渠道來挽留客戶。”這位工作人員表示。

記者瞭解到,銀行推出理財產品,因爲受益較高頗有吸引力。例如杭州銀行正在力推的“幸福99系列”,它以一個月爲期限,收益率爲6.0%。同類產品還有建設銀行的乾元開心享和農業銀行的“金鑰匙如意組合”,二者投資期限均爲一個月,利率分別爲4.2%和4.0%,相比活期存款,這些理財產品的收益還是比較高的,而且投資期限短、風險小,適合穩健型儲戶購買。

事實上,銀行理財市場已經呈現爆發式增長。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328家商業銀行總共發行了34391款理財產品,發行規模約爲28.85萬億元,無論是發行數量和發行規模都較上季度有明顯增長。以工商銀行爲例,截止目前,其創新型產品中開放式產品存續規模超過兩萬億,理財產品整體存續規模達到24600億以上,已經顯現出明顯的規模效應。

“理財產品確實對銀行緩解攬儲問題有幫助,畢竟這些錢也是可以用到貸款和項目投資上。”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對《中國企業報》記者表示,銀行做理財產品是目前的一個普遍現象,也是“吸金”的一種方式。值得注意的是,銀行在理財產品方面存有違規操作現象的存在。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採訪時介紹,銀行的理財產品存在很多違規問題。首先,理財產品資金池的信息披露不夠充分並存在很多安全問題,部分銀行在做理財計劃的時候也沒有做足夠的調研和準備;其次,銀行理財產品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和誤導問題,對理財產品的收益沒給出明確的說明。

銀行放貸仍然謹慎

雖然接連的降準降息,使得銀行在降低資金成本的同時還增加了可放貸資金,但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爲了應對經濟下行可能帶來的壞賬風險,銀行對放貸依然持謹慎態度。

網貸315主筆張寧認爲,降息降準對銀行放貸的促進作用還是有的,畢竟資金空間更大了,但由於經濟的的不景氣,尤其是傳統工業的下行,銀行在對放貸這方面還是十分謹慎的,對一些行業甚至提高了審覈門檻。

據莫尼塔近期發佈的一份很對中國銀行業的調研報告顯示,銀行方面針對企業貸款和個人經營貸款的審批和發放仍然十分謹慎,對客戶採取優中選優的策略。

南昌銀行信貸科業務經理鄒梁對《中國企業報》記者表示,利率下調之後,銀行在放貸這方面的業務方面確實加強了,但是相應的審覈門檻也提高了,尤其是針對房地產等產能過剩行業。鄒梁介紹說,那些產能過剩等不景氣的行業基本被踢出貸款名單了,多數銀行都將目光放到專業市場方面,比如義務小商品城、大紅門服裝城等這些流水高的地方。“這些專業市場是銀行的必爭之地,不僅能帶來一定的收益,還能帶來很多存款,更重要的是這些貸款通常都是批量做的,業務量很大也很安全。”

“利率下調後,理論上講銀行的貸款意願會變強烈,但是實際上銀行並沒有降低貸款的門檻。”郭田勇介紹說,銀行並不會因爲融資成本的降低而降低貸款門檻,反而因爲壞賬率的增長而提高企業貸款審覈的標準。

其實,銀行考慮的問題也並非毫無根據。從銀行發佈的三季度報來看,各家上市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普遍上升,農業銀行的不良率更是達到2%,蟬聯壞賬率第一。

“銀行對於企業的貸款還是很慎重的,有些銀行只是在表面上呼應政策,其實對企業的審覈並未放鬆。”黃震解釋說,即便是大企業,在利息下調之後,銀行放款的態度也並未鬆動,尤其是當下經濟不景氣,逼迫銀行在放貸時必須慎重。

消費貸等對私業務利潤走高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與企業貸款謹慎相反的是,銀行對個人消費貸愈加推崇,逐漸成爲銀行貸款業務的主流,並被認爲是盈利的新增長點。

“個人消費貸是目前很多城商行重點佈局的業務。”上述興業銀行工作人員表示,隨着個人零售消費需求的旺盛,個人消費將成爲一塊大市場,這不同於企業貸,個人消費貸產生的效益是巨大的。據這位工作人員介紹,個人消費貸的風險遠低於小微企業貸款,不容易產生壞賬,而且個人消費貸年限較長,一般可做到10-30年。

“一旦在一家銀行辦理了消費貸款,以後很多相關業務也會留在這裏了,這也是搶佔市場的有效手段。”這位工作人員表示。

另有工商銀行相關人士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伴隨利率市場化加速的進程,大中型企業貸款對銀行利潤貢獻有所下降,但個人貸款業務對利潤總額貢獻卻在逐步提高,推動個人消費貸款業務快速發展是當前經濟環境下的必然選擇。

“對私業務將在銀行總業務的比重中將不斷上升的,這是銀行發展的必然趨勢。”張寧表示,消費需求的強勁會促使銀行將目光鎖定對私業務着這個領域,同時消費貸低風險和高利率也能滿足銀行的貸款要求。從目前來看,個人消費貸會成爲未來銀行貸款業務的趨勢。

黃震則認爲,隨着個人徵信市場的不斷成熟和消費能力增加,個人消費貸肯定會成爲銀行業務發展的一個羣趨勢,而且這個市場也很大,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至於銀行是否會將個人消費貸這個作爲主要業務,還是要看銀行經營的定位。

另有業內專家表示,銀行業躺着賺錢的時代已經結束,單純依靠網點的鋪設或將不能實現銀行負債端的拓展,以粗放型利差收入爲盈利點的業務也難以持續,這逼迫銀行必須向財富管理、投行業務、金融市場等中間業務轉型,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投資收益、服務能力和產品創新能力。

分析人士表示,隨着銀行利差的縮小,銀行會在其他方面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這些金融服務會覆蓋轉化利差。比如:促進負債來源多元化、提高資產負債組合管理效率、提高資產管理等中間業務收入佔比等,這些都能降低銀行對傳統存款和淨利息收入的依賴。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