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下午5:30左右,我们到党鉴泉老师家,党老师热情接待了我们,给我们讲了很多宝贵的东西。

党老师首先介绍了党家村的历史变迁,尤其是民国以来受破坏的历史。党家村1331年建村以来不断发展,现在有120多座四合院,大部分都是明清建筑,元代基本上没有了。现在的建筑物少则200年,多则400年,现在面临着修复问题。

党家村损毁的历史原因:

1.建国前毁损,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河防部队曾拆毁部分公共建筑做工事,曾经把25个哨门食堂大门拆卸下来做床板。有一个关帝庙改中山堂的故事,之前村中有个关帝庙,墙上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壁画,当年国民党河防部队要拆除关帝庙,有文化人商议把孙中山的画像挂上去,于是连夜挂牌匾,关帝庙变成了中山堂,避免了被摧毁的命运,这是村民自发保护古建的典型。

2.建国初合作化、公社化时期,当时的祠堂由供奉祖先的场所改为了生产养殖的场地,大厅改造成看生产队的饲养堂、豆腐房和公共食堂,后来由于牲口粪土运送不便,拆除了哨门祠堂,当时25个哨门全部拆除,公共建筑受到了破坏,这种破坏在60-70年代告一段落,到80年代初,村干部要发展教育拆掉戏台以及中山堂建学校。

3.低标准时期,当时生活困难,许多人家拆厅房、门房,把拆下来的建材卖掉,换钱买粮。过去村上保护古建有智慧,兄弟分家,房子既有兄长一份,也有弟弟一份,无法拆除,产权共有客观上保护了古建,卖房一般是整院卖给别人,不拆除。但是低标准时期,大家都要拆房子维持生计,当时也是西庄中学的建校时期,那时党鉴泉老师上初中,他们当时就从党家村抬砖抬木料,这一时期损毁的个人私产,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损坏,基本上三分之一的厅房、四分之一的门房都被拆卸,大部分卖给西庄中学。

4.改革开放初期的损毁,当时分产到户,群众生活水平有很大提升,为方便粮食、花椒等农作物的晾晒,许多人把之前损毁的门房厅房用水泥盖成板房,贴上瓷砖,修的东西与党家村风貌不合,这个阶段的毁损可以成为修复性毁损。

党老师是1945年生,据他回忆,党家村毁损了三分之一左右。他告诉我们,90年代保护意识唤醒,但由于资金、技术等条件所限,真正大规模修复是在2011年后,2014年以来加快步伐,能修复的基本上修复,约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的毁坏都得到了修复,当然后续应当持续努力改进。

党家村民居一瞥

党老师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心得颇多,他给我们讲到了冯骥才提到过古村落保护问题,冯骥才先生对现在很多现象做了批判,尤其反对腾笼换鸟的做法。党老师非常赞同冯骥才先生的看法,听到这里我想到了昨天我表哥提的问题,我自己心里想的和冯骥才先生、党老师是一样的,不禁感到更有底气些。党老师继续说,要处理好古村落和人的关系,老房子不住人则无生气,古建要有人来保护,房养人,人养房,村落历史文化要靠人来传承,古村落一定要留有一定数量的原住民,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党老师告诉我们,古村落必须有人尤其是有原住民,党家村与四合院不同,四合院早已人去楼空,而党家村依然姓党,党、贾两姓依然坚守在党家村,守成有恒是党家村最大的亮点。

访谈情形

除了一定数量的原住民外,党老师还希望国学能得以传承,他说当年村里还有一些精通国学之人,他们文史功底扎实,党老师曾经主动去请教,文化承接要有自觉性,过去文化人从小学“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入手学习,而现在这种国学传承是大不如前了,现在知道一点就是文化人。党老师给我们讲他当初的一个故事,有一块牌匾上写着“磻溪春涌”,党老师不理解,就去问党凤洲老师,党凤洲老师去查《辞源》、《辞海》,磻溪是渭水上游的地名,当年姜太公85岁在此遇到周文王,辅佐文王成就大业,磻溪春涌指的是老年人80岁以后还能有所作为。后来一位游客前来参观,说自己就是宝鸡磻溪镇人,也知道这个故事。于是他非常高兴,又多掌握了一个知识。我们听了也深感敬佩。

党老师教诲我们,要注意读史读文,把兴趣变成习惯,开卷有益,读书要不局限一个方面,应多读深思,多学多问,注意积淀,学无止境,一定要谦虚好学。

我们的合影

整个采访长达两个多小时,从党老师家出来时天都黑了,这场访谈令我们受益匪浅,从党家村的沿革到传统村落的保护再到国学的传承,党老师的态度与学识令我们大为感佩,真不愧是老文化人。党老师很多观点我们深表赞同,他提出的守成有恒更坚定了我对保护传统村落根基在于原住民这一点的认同。党老师的殷切教诲使我深为感动,这是我在整个党家村调研最值得回味的环节,谨在此祝福党老师健康长寿,一切顺利。

采访党老师后,很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新的思路在我心中形成,在总结调研记录并和老师沟通交流之后,我们规划了下一步的计划,新的行动即将展开。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