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府主導公共藝術介入鄉村生產、生活與生態,傳承創新鄉土文化,重構鄉村發展格局。社會發展需要共有的歷史記憶、情感維繫、文化寄託和生活載體,從本土的文化現實出發來傳承、建構和發展公共藝術價值觀,以政策推動和審美創造來解決鄉村發展的社會問題具有現實意義。

按:2019年10月21日,第四屆國際公共藝術獎頒獎典禮暨國際公共藝術論壇在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舉辦,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上海美術學院院長馮遠,國際公共藝術協會(IPA)主席路易斯•比格斯,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執行院長汪大偉以及第四屆國際公共藝術獎的獲獎藝術家代表,來自全球各大洲的30餘位國際公共藝術協會(IPA)的研究員,來自國內清華大學、同濟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的學者和教授出席了論壇和頒獎典禮。潘魯生教授在論壇中做“中國鄉村的公共藝術”主題發言,本文根據發言內容整理。

公共藝術是在地性的文化生活。公共藝術泛指公共空間中具有公共性質的藝術形態及藝術活動,其發展受到政府主導影響,是創造性解決社會公共問題的獨特藝術形式,核心價值表現爲地方公衆參與的具有在地性的藝術,是民衆共同享有的文化藝術。中華文化藝術的根脈在鄉村,中國5000年的文明是鄉村主導的文明,中國鄉村攜帶着中華文明的基因。“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五千年農耕文明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諸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材美工巧的造物觀、境生象外的藝術觀、美善統一的審美觀,是公共藝術在地發展的精神源泉。

改革開放40年來,快速城鎮化帶來巨大社會變革,也提出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新命題。政府主導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方向,提出“美麗鄉村”、“美麗中國”、以人爲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方向,滿足人民羣衆不斷增長的公共文化需求。鄉村建設對中國意義重大,是立國基石、精神故鄉、民心所向,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2017年,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以及“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總目標。社會發展需要共有的歷史記憶、情感維繫、文化寄託和生活載體,從本土的文化現實出發來傳承、建構和發展公共藝術價值觀,以政策推動和審美創造來解決鄉村發展的社會問題具有現實意義。

鄉村自然傳承的生產之美、生活之美和村落之美,爲公共藝術在地性發展提供重要資源和發展空間。鄉村傳承農耕生產之美,男耕女織、漁樵耕讀、南稻北粟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和生產格局。傳統農業蘊含資源保護與循環利用、生物間相生相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觀和價值觀。農耕文明飽含尊老愛幼、勤勞勇敢、喫苦耐勞、艱苦奮鬥、勤儉節約、鄰里相幫等文化傳統。諸如雲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江蘇興化垛田等農業文化遺產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天人合一的農耕智慧和生產之美;鄉村是傳統工藝的孕育母體和傳承主體,涵蓋衣食住行用方方面面,遍佈各族各地。傳統工藝是生活藝術,蘊含精神之美、符號之美、材料之美,富含百姓樸素的勞動感情、樂觀的生活態度和美好的理想追求,充滿除惡揚善、辟邪扶正、吉祥如意的生活主題。2017年3月24日,國務院發佈《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鼓勵提高工藝品質,擴大傳承隊伍,保護傳統工藝相關的文化空間和特定的自然人文環境;鄉村傳承傳統村落之美。傳統村落是農村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國民的集體鄉愁,其中包括建築、宗祠、戲臺、門樓、驛道、街區等精神空間,具有居住、交往、教化、商貿、祭祀、防禦等多重功能。2012年4月,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啓動中國傳統村落調查,制定保護名錄,保護傳統村落的完整性、真實性、延續性。

雲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

山東聊城前寨村晾曬小麥

樂平古戲臺

政府主導公共藝術介入鄉村生產、生活與生態,傳承創新鄉土文化,重構鄉村發展格局。藝術介入鄉村的形式多樣,有對本土藝術形式的激活,也有外來藝術形式的融入;有將鄉村作爲創作空間的藝術家作品展示,也有將鄉村作爲生活空間的社區營造;有階段性開展的藝術節慶活動,也有持續進行中的鄉村藝術改造。藝術創作介入鄉村生產,激發鄉村的文化創造力。藝術服務鄉村民生,助力鄉村產業發展,有效創造經濟效能和文化價值。藝術家利用當地自然物產和藝術形式,修復文化生態,提升發展動力和文化自信。“手藝農村”提出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思路,通過藝術創意解決鄉村民生問題,將傳統手工藝等文化內容作爲生態的、和諧的、幸福的發展範式,充分發揮文化傳承、產業發展和文化脫貧、文化富民的多元作用;藝術創作介入鄉村生活,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家應走進鄉土文化,紮根民間生活,在民間藝術土壤中汲取養分,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傳統美德、人文精神,恢復和重建符合中國人審美心理、體現民族文化特色和創造力的藝術體系;藝術創作介入鄉村生態,延續地方特色文化風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應尊重自然環境,尊重歷史肌理,尊重地域文化,改善村民生活空間、美化生活環境,減少盲目地舊村改造與造城運動形成的建設性破壞,規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髮展新格局。

2011年提出的“手藝農村”鄉村文化產業發展計劃

莫干山公共藝術行動

甘肅石節子美術館

浙江龍泉溪頭村國際竹建築雙年展

公衆參與是鄉村公共藝術在地性發展的關鍵。應尊重村民主體地位,關注百姓生活訴求和實際需要。鄉村首先是村民的生活家園,其次纔是城鄉百姓的精神家園,藝術家理想中的鄉村與村民的實際生活期盼需要一個平衡點。藝術進入鄉村不能忽略村民的實際需要,要對鄉村生活有了解,與村民有情感溝通,站在村民的角度去看待鄉村。同時,藝術融入鄉村生活並非一味迎合,要取精去糟,發揮藝術陶冶情操的作用,喚醒和培育村民的文化自覺與文明意識。吸引社會羣體參與,鼓勵下鄉創新創業與休閒體驗。國家從產業融合、設計下鄉、旅遊發展等個角度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勵社會大衆參與挖掘鄉村發展潛力,培養一批具有鄉土情懷,紮根鄉村、服務鄉村的“新鄉賢”,推動鄉村休閒成爲中國人高質量的生活方式選擇;充分利用民俗載體,重建傳統節日的精神空間。民俗節慶是鄉村公共活動的重要載體,在文化上有傳承,在發展中有凝聚和認同,傳統節日涵蓋了中國人的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曆法、易理術數等豐厚的文化內涵。諸如當前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

廣東潮州遊神賽會“營老爺”

板凳龍

打鐵花

民衆共享、鄉風文明是鄉村公共藝術發展的目標。共築鄉村思想道德文化高地。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不斷提升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傳承創新優秀傳統農耕文化,挖掘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以文化人,弘揚真善美,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鄉村精神風貌。重建鄉村知識階層,挖掘培養鄉土文化本土人才,着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培育“新鄉賢”迴歸鄉村,投身鄉村建設,形成崇尚文明、遵德守禮的生活方式;共建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鄉村公共文化載體建設,推動城鎮公共文化服務與資源向鄉村和農民延伸與傾斜。豐富鄉村社區文化生活,推動公共文化惠民項目與農民羣衆文化需求的對接。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質量,活躍鄉村文化市場,提高鄉村文化消費水平。促進鄉村就業與創業,改善鄉村就業結構,增強鄉村對人才的吸引力,提高鄉村內生動力。實施文化助農工程,建立公平貿易渠道,引導公平貿易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共享美麗鄉村。修復自然生態,消除粗放式發展造成的緊張關係;修復人文生態,加強情感維繫和內生動力,避免“空心化”的凋敝;提振鄉村自信和吸引力,服務鄉村生活,打造與自然環境、歷史文化匹配的美麗鄉村;提高鄉建文化質量,”一村一規劃“,提升村容村貌,改善公共環境,推動鄉村宜居建設;改善鄉村人居環境,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推進“廁所革命”。

曲阜武家村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

鄉村留守兒童藝術教育公益機構

東日照鳳凰措空心村再生營造

鄉村有大美,中國鄉村是文化的故土,應構建順應時代發展的傳承與創新文化的整合機制。鄉村振興的內涵既包括物質上的富裕,更包括精神上的富足。推進公共藝術介入鄉村建設,助推鄉村振興,構建植根中國語境的公共藝術生態體系,發揮其精神提升與文化引領的作用。突出民生主體,健全“政府主導、藝術介入、社會協作、村民受益”的鄉村公共藝術發展思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