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時楊家將的首領楊業,即後世相傳楊家將故事裏的楊繼業,是北漢皇帝所倚仗的大將。奈何潘美等將對楊業受君恩日隆嫉妒已久,一手激將法迫得楊業只能力敵遼軍。

原標題:北宋初期對遼軍事戰爭的全景展現

到楊家將,對這段故事如數家珍的人定然不會少。在影視劇方面,也時有改編,比如《忠烈楊家將》、《少年楊家將》、《楊門女將》、《穆桂英掛帥》等等。楊家將的故事經久不衰,除了楊家將世代忠良,忠心報國之外,更是因爲他們舍小家爲大家的那份悲壯和忠勇。

高陽的《楊門忠烈傳》,全景再現了宋太宗統一中原以及兩度伐遼之舉。衆所周知的楊家忠烈的故事也由此展開。

五代十國時期,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勾結契丹,自稱兒皇帝,將燕雲十六州拱手讓給契丹,從而得到對方的幫助,滅後唐並稱帝。

之後,中原政權不停變動,但是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決心一直都在,直到北宋初期,趙匡胤和趙光義這兩兄弟也一直在奮鬥着,不停北伐,希望從遼國手裏奪回燕雲十六州,保中原領土完整。

衆所周知的楊家將故事就源自宋太宗趙光義的北伐。當時趙光義剛當上皇帝,躊躇滿志,迫不及待想北伐,一是爲了消滅五代十國最後一國——北漢,一是爲了趁勝追擊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此時楊家將的首領楊業,即後世相傳楊家將故事裏的楊繼業,是北漢皇帝所倚仗的大將。可以這麼說,北漢之所以在強大北宋的羽翼下苟延殘喘,外恃遼國,內靠楊業。

宋太宗御駕親征,多路大軍壓境,勢如破竹,很快包圍了北漢的都城——太原。仗着太原城的地利,北漢一邊苦苦抵禦,一邊派人請遼國援軍。援軍是請來了,由遼國名將耶律沙統帥,不過在石嶺關附近被宋軍攔了下來。北漢得不到支援,在久圍之下只得開城門投降。奮戰到最後一刻的楊業,也隨北漢皇帝劉繼元一同降了北宋。

滅了北漢,自然是在宋太宗意料之中。北伐的最終目標是奪回幽雲十六州。宋太宗錯誤估計了當時的軍隊情況,御駕親征,命大軍由太行八陘出太行山,攻幽州。然而時值盛夏,人困馬乏,久攻不下。遼軍苦守待援,等來了南院大王耶律斜軫和北院大王耶律休哥。兩方面的援軍一夾擊,大敗宋軍於高梁河,史稱高梁河之戰。宋太宗倉皇南逃,遼軍在後緊逼追殺。虧得楊業救主,皇帝才得以逃出一條命。練皇帝都灰頭土臉,可想而知當時的情況,是滿目淒涼,人心渙散,被遼軍給嚇破了膽。

不過也有好消息。這一年的九月,遼國出兵報侵燕之仇。遼國大將韓匡嗣中了宋軍的計謀,導致遼軍大敗而歸。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太平興國五年的三月裏,遼國發兵十萬,直奔雁門關。統帥是遼國皇帝耶律賢的妹夫蕭咄李。這一戰,楊業楊威,與其子楊延昭合力,痛擊遼軍,陣斬蕭咄李。這是楊業爲大宋所建的第一功,也是五代以來與契丹對敵最大的一個勝仗。捷報到京,皇帝大喜,高梁河之敗所積下的一口惡氣,到這時候才得一吐。契丹這一仗全軍盡沒,真讓楊業將他們的膽子嚇破,送他一個外號叫作“楊無敵”,在邊界上只要望見“楊”字旌旗,立即遠遠避去。

皇帝仍念念不忘收復幽雲十六州。終於在雍熙三年,分四路再次北伐,由潘美掛帥的第四路備受重視,因爲這一路的副帥就是楊業。可是蕭太后和遼聖宗親臨,穩固軍心。北宋在準備工作不充分的條件下,加上大將曹彬指揮心切,最終不敵退守。在岐溝關,遼軍大敗曹彬一路。至此,遼軍抽的身來,專注於潘美這一路。

曹彬這一路受到巨創,宋太宗便重新做了一番持久的部署:以田重進屯兵清苑以西的定州;潘美回鎮代州;將雲、應、朔、寰四州的官吏百姓,遷移到河東、關中一帶,以爲堅壁清野之計。這個護送四州吏民內遷的任務,即由楊業擔任。如何在遼軍鐵蹄下保住這四州的吏民?楊業精於韜略,熟於地形,估量敵我之勢,提出了一個極好的撤退計劃:一方面調集在代州的後備部隊,往應州增援,一面讓雲州的吏民南下,這時在寰州的耶律斜軫必定向西進攻,而云州吏民與代州部隊聯成南北一線,爲西面造成一道屏障,正好讓朔州吏民趁這一段安全的時期,由翠峯山避入石碣谷。在應州,只要能將耶律斜軫擋一擋,則雲州部隊及隨軍的吏民,就可以由大石口進石碣谷,谷口用一千人以強弓硬弩護守,另外派遣精銳騎兵,往來聯絡、策應、遊擊。這一來,四州百萬吏民就都可以保全了。

奈何潘美等將對楊業受君恩日隆嫉妒已久,一手激將法迫得楊業只能力敵遼軍。敵強我弱,力敵自然不是上策,楊業無奈只能選擇一條誘敵之計,將敵軍引到陳家谷口,請潘美在谷口埋伏弓箭手。

楊業與兒子楊延玉率領部隊迎上了耶律斜軫的精銳。密探來報,遼軍各路人馬不斷開到,敵我兵力大概是五與一之比。不一會兒,楊業就陷入了重圍之中,但也是突圍誘敵的好時機。楊業安排的兩支接應之師趕到,配合楊業突圍。楊業帶着敵軍往陳家谷退去。可誰曾想,一夜的苦等,讓潘美等人疑慮叢生,都以爲楊業獨自立大功,刻意讓衆人在後方埋伏,得不到軍功,因而都各自散去。陳家谷無人援楊業,楊業無奈被俘。潘美這一路最終自然也是大敗而歸。

楊業被俘絕食而死的消息傳來,朝野震驚。隨後戰役到了尾聲,遼軍一路南下,直到德州,殺官吏,俘士兵,大掠而去。皇帝痛悔輕舉妄動,向大臣發誓:“你們大家看着,看我以後還做不做這樣的事!”接着他又嘆息:“如果楊業不死,何至於會有今天這樣不堪收拾的局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