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上述事實可以看出,華倫斯坦大概知道什麼叫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於是他選擇了養賊自重的策略,只要新教同盟的軍隊還在,他就不會被皇帝解除兵權。163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迫於衆諸侯的壓力解除了華倫斯坦的兵權。

阿爾布雷希特·華倫斯坦,在“三十年戰爭”當中與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並稱爲雙雄。有人將其視爲守護德意志的英雄,但由於功高震主,卻死於昏君手中。有人視他爲擁兵自重的亂臣賊子,未及反叛身死名裂。那麼他究竟是精忠報國,還是心懷鬼胎呢?

華倫斯坦本是波西米亞人,雖然是出身貴族,但家道中落,雙親早亡,不得已加入了奧地利軍隊中服役。華倫斯坦精通多國語言,這使得他能輕而易舉地與來自歐洲各國的僱傭兵交流。他雖然身爲波西米亞人,但是自認爲是純粹的德國人。

早年他曾是皇帝的侍從,1618年波西米亞新教徒,不堪忍受殘酷的宗教民族迫害,在布拉格起義,這也是三十年戰爭開始的標誌。不久,華倫斯坦受命率軍平定波希米亞新教徒的叛亂。通過對波西米亞人的鎮壓,他因功受封爲弗裏德蘭公爵。

華倫斯坦擁兵數萬,然而,這支軍隊可不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軍隊,而是他華倫斯坦的私人武裝。華倫斯坦的“華家軍”兵強馬壯,同時,由於華倫斯坦本人也掌握着可觀的財富,以至於皇帝斐迪南二世都十分依賴他所掌握的資源。華倫斯坦的部隊“威名赫赫”,一方面來自他們的戰功彪炳,另外一方面也來自於他們的燒殺搶掠。他的軍隊每到一處,便將此地洗劫一空,人們稱其爲華倫斯坦蝗蟲羣,可謂是臭名遠揚。

一個這樣的將領,居然也會被後世德意志人看作他們的守護者,原因何在?事實上,華倫斯坦可謂是一個有理想者,在拿破崙戰爭之前,德意志民族意識還尚未萌發,那時他便有結束諸侯混戰,確保宗教自由,成立一個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國家。雖然,他是爲維護神聖羅馬帝國而戰,是爲維護天主教的權威而戰,但是他本人卻極度痛恨外國勢力對德國內戰的干涉。儘管他擁兵自重,卻時時保持與哈布斯堡皇室一致。

這樣一說,他似乎的確是一個忠臣。

1626年擊敗丹麥和新教諸侯的聯軍,此後,華倫斯坦屢戰屢勝,1629年丹麥徹底戰敗,丹麥國王保證不再幹涉德意志事務。163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迫於衆諸侯的壓力解除了華倫斯坦的兵權。此時瑞典干涉德國內戰,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親自統率數萬軍隊幫助新教聯盟軍。瑞典軍隊勢如破竹北德意志陷入瑞典之手,不久,瑞典軍隊兵臨奧地利。不得已之下,皇帝只好請求已經解甲歸田的華倫斯坦再度出山。

華倫斯坦派手下到維也納大肆散佈謠言,使得民間和很多大臣都認爲之前的失敗是由於皇帝罷黜了華倫斯坦,如果要扭轉戰局,非啓用華倫斯坦領兵不可。然而,華倫斯坦自己卻表現出一副不問世事的樣子。最終皇帝給足了他想要的利益和特權,並且皇帝保證他對這支軍隊的絕對控制權,也保證不會派監軍,更不會撤換他,他才終於再度領兵。

如此所作所爲,會是一個忠臣嗎?可想而知,皇帝早已覺得華倫斯坦功高震主,所以順水推舟,解除了他的兵權,而華倫斯坦也覺得皇帝過河拆橋。因此,對於這個忘恩負義的皇帝,華倫斯坦決定要好好的敲詐他一筆。

1632年夏,“紐倫堡戰役”中,華倫斯坦以劣勢擊敗古斯塔夫二世,同年秋又在“呂岑會戰”中擊斃古斯塔夫二世。此時華倫斯坦認爲,和談的時機到了,在沒有得到皇帝允許的情況下,華倫斯坦私自和瑞典、法國、勃蘭登堡、薩克森進行談判。他甚至將抓到的俘虜通通放走,其中就包括波西米亞叛軍的首領。

1633年冬,瑞典軍隊再次逼近奧地利,皇帝一再要求他,進京勤王,然而他卻無視皇帝的命令拒絕增援,或許他按兵不動是想保存實力,這樣纔有談判的資本。這無異於公開的背叛,他的軍中忠於皇帝的將領紛紛離去,此時皇帝宣佈,解除華倫斯坦一切職務與兵權,華倫斯坦率領1000餘人逃走,幾天後他在臥室被刺殺。

由上述事實可以看出,華倫斯坦大概知道什麼叫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於是他選擇了養賊自重的策略,只要新教同盟的軍隊還在,他就不會被皇帝解除兵權。不過有一說一,他華倫斯坦不要說當袁世凱,就是想當挑起叛亂的吳三桂還屬實差了點火候啊。感謝觀看由「南書(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如有不足之處,還請諸位多多指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