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有理由想象,如果芬蘭獲得了英法的及時援助並對蘇聯進行反擊,這場戰役的勝負還尚未可知。在索求芬蘭與蘇聯之間的天然屏障——“漢科半島”而不得後,藉着“曼尼拉事件”的由頭,蘇軍兵分三路向芬蘭進攻。

“蘇芬戰爭”發生在1939年11月,德國的野心初步展現,逐漸大膽的軍事行動也在不斷試探着英法兩國的底線。在希特勒的魔爪下,西歐形勢逐漸嚴峻。各方面發展初見起色的蘇聯也趁機希望分一杯羹。於是,蘇聯決定從北部鄰國芬蘭下手。作爲一個數一數二的強國,按理說對付芬蘭應是易如反掌。但蘇軍慘勝的結果卻讓人驚異不己。

50餘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擊芬蘭

早在1939年8月份蘇、德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蘇德兩國就已經大致分配了各自的勢力範圍,芬蘭被劃歸蘇聯。當然,作爲一項祕密條款,它並沒有經由芬蘭同意,主要爲了防止兩個軍事大國在擴張過程中不必要的衝突。蘇聯選擇在德軍風頭正盛之時出擊。一來不希望被各列強太過關注,想要悶聲發大財;二來藉助德軍的牽制,英法無法及時向芬蘭提供足夠的援助,只要施加足夠大的壓力,孤立無援的芬軍顯然更有可能不戰而降。

但蘇聯對芬蘭顯然不夠重視。在索求芬蘭與蘇聯之間的天然屏障——“漢科半島”而不得後,藉着“曼尼拉事件”的由頭,蘇軍兵分三路向芬蘭進攻。其中的中路主力部隊又呈鉗形攻勢,配合突破芬蘭的曼尼海姆防線,粉碎芬軍的抵抗。這樣的戰術更便於將芬軍分割開來逐個擊破,似乎無懈可擊。芬蘭不僅軍事裝備落後,連彈藥都尚不充足。在54萬大軍,千餘輛坦克,800餘架飛機的攻擊下,蘇聯上下官兵一致認爲這場戰爭將不會超過16天,斯大林甚至提前下達了不準進入瑞典的命令。

芬軍奮勇抵抗侵略,雖敗猶榮

從1939年10月下旬芬蘭開始全國總動員,一直到戰爭前夕,芬蘭陸軍僅僅擴充到12.7萬人,同時擁有着30萬的預備役以及10萬的婦女後援隊。而在重重型武器方面,芬蘭更是掏空家底也無法和蘇聯老大哥相抗衡。但就是憑藉着這點裝備,硬生生地將蘇軍抵抗了3個半月。

在芬蘭的計劃中,他們希望集結主力部隊通過陣地戰固守“曼尼海姆防線”,並輔以少數兵力進行遊擊戰和機動戰,最大限度干擾蘇軍前進的腳步。與此同時,向英法求援,力爭在有利的條件下進行議和。

我們有理由想象,如果芬蘭獲得了英法的及時援助並對蘇聯進行反擊,這場戰役的勝負還尚未可知。可惜英法兩國在德國的牽制下自顧不暇,挪威和瑞典又因害怕捲入戰端而宣佈保持中立,這相當於間接拒絕了英法武裝部隊和物資的過境援助。一直到1940年2月才獲得了英國援助的一批物資,此時的芬蘭早己經兵員枯竭,彈盡糧絕。儘管如此,在蘇芬戰役中,芬蘭軍隊敢於奮鬥、頑強拼搏的精神令人歎爲觀止,其在戰場上創造的以少勝多的案例也爲人津津樂道。倖存的的芬蘭士兵常常說“倒下一個芬蘭士兵,要換取10個蘇聯士兵的生命”,這句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芬蘭軍隊巧用“香腸戰”以少勝多

“香腸戰”是一種充分利用芬蘭當地的惡劣環境,以美食爲誘餌,引誘並擊殺蘇軍士兵的一種奇特的作戰方式。

在當地零下40度的嚴寒中,“衣”、“食”兩點尤爲重要。缺少了禦寒衣物以及營養豐富的食物對普通士兵而言是難熬的,對傷員而言更是致命的。

在白雪皚皚的荒野中,蘇聯的坦克和重炮都將陷入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尷尬境地。芬蘭軍隊穿着暖和的衣物,攜帶着輕武器,以滑雪的方式對蘇聯的野炊廚房、載運補給品和用來構築棲身之所的器材的卡車等發起進攻,藉此破壞蘇聯的野外生存能力。行動結束後,公路兩旁伐倒的樹木是他們遁走的絕佳屏障。當長途行軍、飢腸轆轆的蘇軍“不經意”繳獲芬軍的野炊廚房時,看着裏面香噴噴的香腸,一切危險都被拋諸腦後。這時潛伏的芬軍突襲而出,給之以致命性的打擊,許多人口中的香腸還沒來得及嚥下去,就已經被擊斃了。

這樣的作戰方式是結合了芬蘭人民的智慧創造出來的。作爲這片土地的主人,芬軍明顯比蘇軍更熟悉這片荒原。所以他們能善加利用天時地利並輔助己方軍隊作戰。自負的蘇軍在這種戰鬥中並沒有討到好處,歷時三個半月的戰爭中,蘇聯傷亡約20萬人,其中6萬餘人被永遠地留在了這片寒冷的土地上。就連蘇聯的軍官也悲傷地說“我們獲得了足夠埋葬所犧牲戰士的土地。

蘇軍最終獲得了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同時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這樣的代價是不能僅用蘇聯的傷亡士兵以及損失的武器裝備來衡量的。在這次入侵行動後,蘇聯先是被國際聯盟開除,這場不講道義的戰役也親手將芬蘭政府推向了法西斯陣營。蘇軍低劣的表現暴露出了蘇聯軍隊陳舊落後的觀念以及經驗主義的束縛,被希特勒借以估計蘇軍的力量,並最終決定發動蘇德戰爭。貪心不足蛇吞象,整體上看,蘇軍這樣的行動可謂是得不償失。

文|南書房|二戰風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贊、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