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詩經《將仲子》:面對封建禮教,是爲愛抗爭,還是將對方拒之門外

現在的我們談婚論嫁講究彩禮,房車,很多人明明相愛,卻在這最關鍵的一步分道揚鑣。古時的青年男女談婚論嫁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沒有這些程序,就是不合禮制,會遭人恥笑的。這期間會有很多戀人爲愛抗爭,但在與世俗的眼光相比,實在是以卵擊石,軟弱無力。《將仲子》描寫的就是以女子的口吻,向男子表達對這份自由戀情的愛與怕,全詩緊緊圍繞着“懷”和“畏”兩字來寫。

看似拒之,實則招之

這首詩儘管篇幅短小,無法對人物的心理描繪得非常細膩,但是在詩人洗練的語言中,也將女子的心情描寫的頗爲盡致。首句“將仲子兮”,十分親密,這是對男子的愛稱,字裏行間中便透露出女子對男子的愛慕之情。“無逾我裏,無折我樹杞”是希望仲子不要再來和她會面了,顯然這是在封建禮教束縛下,女子迫不得已對男子的委婉相勸,這位女子內心非常矛盾,不到萬不得已又怎會對心愛的男子這樣說?然而她的內心並不想拒絕,她的心裏還是愛着仲子的,雖然表面上回絕了仲子,但她又擔心仲子會誤解,以爲她不愛他了,連忙解釋道“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也。”這裏向仲子道出了自己的身不由己,但是她還是非常堅定地愛着仲子,索性向仲子袒露心聲“仲可懷也”。然而“父母之言,亦可謂也”。短短八句,一波三折,將整件事情全盤托出,點出了女子委婉曲折、既愛又怕的微妙心理,希望可以得到戀人的諒解。

從“無逾我裏,無折我樹杞”、“無逾我牆,無折我樹桑”、“無逾我園,無折我樹檀”這些表象來看,似乎女子太過於冷淡,她非常直接又殘忍地拒絕了仲子的求愛。但是她的內心並不想拒絕仲子,所以一連三次都言“仲可懷也”,我們可以感受到女子對仲子堅定不移的、深深的愛,女子爲愛燃起火一般的熱情,鼓起勇氣去追求自己的婚姻幸福。但是在奴隸制時期,哪裏有什麼自由戀愛,有的只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青年男女自由的談情說愛,不僅會受到家庭的譴責,還會受到他人的非議。一連三章地“豈敢愛之”我們可以看到女子對封建禮教的不滿與抗爭,也感受到了她對仲子那執着的愛。但儘管女子極力抗爭當時的禮教壓制,這樣的抗爭與當時的禮教傳統相比,還是稍顯無力。

全詩共三章,每章八句,和《詩經》中許多作品一樣,本詩也採取了迴環復沓的章法,三章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有相似之處。這樣的手法有兩個效果,一是使詩歌節奏鮮明,韻律優美,不至於單調;二是可以更加突出主題,強調女子考慮問題的細緻以及她屈服於世俗壓力內心的矛盾與痛苦,增強了感情色彩,具有一唱三嘆之妙。

層層遞進,描寫細膩

這首詩採用層遞的手法,通過對現實生活中具體事物的描繪,將女子與男子的形象刻畫勾勒得更加生動、真實。古代是五家爲鄰,五鄰爲裏,裏有裏牆,宅內又有園牆,所以“逾裏”“逾牆”“逾園”是從外到裏,由遠及近,一步一步地來到女子的住處。而“折杞”“折桑”“折檀”這些也是步步緊逼,層層推進,並不是詩人爲了押韻而隨意寫的,它與“逾裏”“逾牆”“逾園”是相互對應的。古時二十五家爲社,而“裏”即“社”,且杞爲社之所樹木。杞其實是柳樹的一種,《將仲子》取自《鄭風》,即如今的河南,當地風沙大,而杞樹易生長,能防風防沙,在當地是比較常見的。孟子曾曰“樹牆下以桑”,《小雅鶴鳴》中也有言:“樂彼之園,爰有樹檀”。所以對於仲子所攀的樹,作者也是非常細緻的描寫,由遠及近,由外到裏,這也體現了作者是一個觀察能力極強的人,對於現實生活中的的細節描寫得非常細膩。

“畏我父母”“畏我諸兄”“畏人之多言”,在描寫女子的畏懼心理時,作者也是根據自己與他們的親疏關係來寫的。春秋時代,奴隸制開始瓦解並向封建制過渡,小生產也逐漸出現,而小生產的特點就是家長制,所以女子最先顧及的應該是自己的父母。家長制中哥哥是有權管教妹妹的,所以其次是“畏我諸兄”,最後纔是那些左鄰右舍與自己關係沒那麼密切的人。這種層次的遞進比較符合人之常情,在遇到自己的大事時,我們最先關注的往往是自己家人的態度,其次纔是周圍的人。

其他解讀

這本是一首民間情詩,但是在漢儒家眼裏卻變了味,他們從儒家的禮教出發,聯繫當時的時代背景,硬說這是爲了諷刺鄭莊公溺愛弟弟共叔段,以致其反叛,而仲子就是當時的祭仲,此詩是祭仲提出想要替莊公除去共叔段。但這也遭到了很多反駁,比如當時提出此請求的並不是祭仲,而是公子呂;溺愛弟弟的不是鄭莊公,而是他們的母親莊姜。這種大膽的猜疑並沒有什麼說服力。理學家朱熹反對這種說法,但他卻認爲這是“淫詩”,因爲這首詩全篇都是強烈的男女情感,在滿腦子都是封建禮教的宋儒眼裏,這種說法不算太稀奇,畢竟他們可是倡導“存天理,滅人慾”。但是放在當今,這種解讀顯然可信度不大。

小結

一首好的詩歌往往是意在言外,含而不露,引發讀者聯想。此詩中的女子看似拒之,實則招之,使得全詩更加雋永含蓄,耐人尋味。《將仲子》是一首熱戀中的少女給自己心愛的男子寫得一首情詩,也是對當時禮教束縛下不能自由戀愛的真實反映,使我們認識到封建禮教的桎梏是如何摧殘千千萬萬男女青年的戀情的,具有非常深刻的社會意義。

文|南書房|雜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贊、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