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原之戰作爲近世日本歷史上最爲重要的一場大戰,其規模是史無前例的,這場被後世日本史學界稱爲“決定天下歸屬”的大戰,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值得深思分析。此戰不只是在關原進行,而是從北邊的日本東北地區到西邊的九州各地都加入了對戰陣營。

西軍的佈陣與勝算估量

在戰爭開始前,由石田三成和毛利輝元領導的西軍共82000人,其中在南宮山擁有26000人,大垣城內有5000援軍待命。而德川家康帶領的東軍人數在10萬以上,其中有24000人是爲了對付南宮山與大垣城的西軍,因此實際參與關原之戰的東軍總兵力約爲76000人,西軍則爲56000人。從紙面上看,東軍在人數上佔有一定優勢,但這一點並不足以構成決定最終勝負的關鍵因素。

以兵力配置而言,西軍佔領了關原盆地西側的北國街道以及中山道這兩條狹窄出口的丘陵下方陣地,東軍則是沿着今天的東海道通過山谷地帶,再進入關原盆地,其兩側陣地長寬都約爲3千米,佔據盆地中央位置並朝向西軍的陣線。因此東軍的進攻就是由盆地往丘陵即低處向高處衝鋒的攻擊方式,之後再分成兩股分別沿着北國街道的山谷和中山道的山谷前進,而主力部隊沿北國街道(高低落差有600米之大)前進,但途中也會受到突出的天滿山一帶丘陵的阻隔。

在這種地形下作戰不但會被俯視的西軍發現,還會受到居高臨下的射擊火力打擊,而且不利於攀爬方進行攻擊。再加上當時的鐵炮射擊距離可達50米的即便發展成一場混戰,還是對處於斜坡上方的攻擊方來說,都具有地理位置上的優勢。但如果是進入狹窄的山谷,攻擊方的側後都將成爲西軍重點打擊的目標。

石田三成

停留在南宮山待命的26000人也是計劃打擊東軍側後而特意安排在遠離主戰場而存在的機動部隊,這對於東軍來說是極大的威脅。在東軍於盆地西側的西軍展開對戰之際,如果南宮山上的毛利·吉川·長宗我部聯軍經由牧田川,前門,鳥頭坂從背後偷襲東軍,那麼東軍就真的沒有任何脫離的可能。然而,東軍卻沒有特別爲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而做出任何兵力配置,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東海道周邊道路遭到西軍切斷,東軍便如同進入口袋中的老鼠被團團圍住在盆地周圍的區域無法逃脫。由東軍所佈置的兵力來看,如果從關原盆地展開攻勢,將面臨到腹背受敵的兩難境地,所以從地理位置和排兵佈陣的軍事角度來看,西軍的勝算毫無疑問更大一些。

如此看來,東軍最終勝利究竟是因爲什麼呢?這就不得不提雙方的總大將了,德川家康與石田三成兩位都是戰國亂世響噹噹的人物,而且都有機會在關原終結亂世之格局,但兩人在各方面差異太大。在能力上,德川家康不管是在今川義元,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眼中,都是一名實力不可低估的武將,早年他就四處征討,也是與秀吉在小牧·長久手之戰中不相上下的猛人,豐臣時代的家康每年俸祿都在增長,在政治謀劃上也多有表現,可以說是豐臣政權下最爲優秀同時也是影響力最大的大名,正因爲積累了足夠的威信,其周圍的人對他敬畏有加。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關原之戰可以說是因爲德川家康的意圖而發動的巨大戰役。

德川家康西軍無法成形的戰鬥力

相對於集結在德川家康並形成戰鬥力的東軍,西軍在石田三成的領導下就顯得不那麼亮眼了,石田三成只是豐臣秀吉身邊的一名軍事幕僚,其本人並無多少戰功,更不用說領導一支規模如此龐大的聯軍,雖然石田三成也有一定權威,但這種權威更多的是來自對豐臣政權名下殘餘的威懾力和後秀吉時代僅存的一絲威嚴罷了。

石田三成缺乏基本的軍事基礎和人格魅力,更爲致命的是他的這種人格魅力和威儀的缺失讓他在這場決定天下走勢大戰裏竟然無法指揮其賬下各部,所以纔會導致赤座直保,小川祐忠,朽木元綱,脅坂安治以及小早川秀秋等人的臨陣變節。仔細觀察三成在部隊配置方面的表現,可以發現西軍在松尾山,南宮山等重要的軍事要地,都沒有確切部署能夠信賴的人手駐防,反而把忠誠度極高的宇喜多軍,大谷軍,石田軍(島左近部)等分配在能正面阻止東軍的天滿山與北國街道前。如此一來,即便雙方展開對戰,西軍也無法發動逆轉戰局的反擊行動,因爲其南宮山上的毛利·吉川軍已經完全無法信任,而事實也證明,早已私通德川家康的吉川軍擋住長宗我部軍下山的主要通道在整場戰鬥中毫無作爲。因此,用人不力也是導致石田三成和西軍失敗的一大因素。

其次,西軍是在前晚才匆忙從大垣城出發,在經過夜間泥濘行軍後,總算在決戰前到達指定陣地,因此沒有多餘時間能休整和偵查東軍部署,搭建軍營等工作,只能拖着疲憊的身軀應付休整完畢,精力充沛的東軍兇猛攻勢。

防守,在戰術行動中就是必須善用事前的偵查準備和情報工作,再以工程搭建或是加強火力攻擊等方式來補強軍隊兵力不足的弱點,以此提高獲勝幾率。在防守上,事前準備的充足程度也會左右軍隊在戰場上所能發揮的實力。

當然,導致西軍失敗的原因還可以細化,但最重要的是,所謂真正能夠在戰場上發揮的戰力,不只是那些從形式上計算到的戰力。所以,除了以上幾點因素都在考慮範圍之外,還必須完全掌握各支部隊將領和士兵的戰意,士氣,戰鬥技巧等。這些都在各領域佔有很大比重,同時也是檢驗西軍各部能否團結一致,上下齊心的基本要件。基本上,以計算方式得知的數據在對戰時不會出現太大誤差,反而是無法通過計算的因素有時會出現令人意想不到的結局。

結論與終局

關原之戰是一場耗資巨大,席捲全日本,雙方動員均近乎10萬的大戰,但整個關原之戰只持續了不到一天便分出勝負,德川家康首先以“討伐會津上杉氏”爲藉口聯合關東諸國大名出兵,而後因爲石田三成在大阪按計劃聯合毛利輝元,大谷吉繼,宇喜多秀家,小早川秀秋等主要勢力起兵並攻克家康留在近畿監視西國大名和中央局勢的鳥居元忠駐守的伏見城而一發不可收拾,家康臨時改變主意轉而向東尋求與石田三成的大決戰。

“關原之戰”起初西軍佔據地理和局部人數優勢一度讓人看到勝機,但隨着小早川秀秋等人叛變和南宮山西軍毫無作爲的舉動讓石田三成逐漸失去了對戰局的掌控,並最終落敗被俘。西軍主要勢力悉數被殲,大谷吉繼是第一個遭到小早川秀秋攻擊的西軍大名,其本人最終敗逃自裁,小西行長,宇喜多秀家等人均在本陣被突破後逃離戰場,石田三成麾下猛將島左近戰死,島津義弘,島津豐久叔侄二人在進行了決死突圍後返回薩摩,島津豐久爲掩護島津軍撤離而被井伊直政討取。石田三成本人遁入伊吹山後被東軍武士發現被捕,斬首於京都六條河原。

文|南書房|外國史篇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贊、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