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老先生們年事已高,逐漸淡出舞臺。現如今青年演員儼然成爲了相聲界的主角。然而略顯遺憾的是,馬常侯三大相聲世家門下培養出的徒子徒孫卻少有能大紅大紫的。這其中各有各的原因,很難將其歸類成現象。以馬氏相聲爲例,再傳弟子中真正響蔓的青年相聲演員鳳毛麟角,或許大多數人唯一能想到的也就是德雲社的高峯。

話又說回來,沒揚名立萬不代表身上的能耐不濟,而有些紅得發紫的也未見得功底瓷實。在京津兩大相聲重鎮,有很多活躍在小劇場的青年演員其藝術水平並不低,他們缺少的僅僅是一個更大的舞臺和一個自我展示的機會。比如今天要聊的這位馬氏相聲傳人,北京相聲演員韓雲飛。

如果將馬三立先生視爲馬氏相聲的第一代,那麼傳到他這兒已經是第四代了。韓雲飛是侯長喜先生的頂門大弟子,師爺是閻笑儒。按理說,韓雲飛也算是名副其實的小老藝人,從上學那會兒就開始學快板和相聲。就算從拜師到現在也已經整整15年,在青年相聲裏稱得上“老幹家”了。可除了京津兩地常去園子的觀衆,很多都不知道他是何許人也。既沒開過商演,也沒參加過相聲類選秀比賽,但他的的確確是個好說相聲的!

韓雲飛能捧能逗,且捧逗俱佳。和其他青年相聲演員不同,他逗哏更偏愛使傳統活。特別是馬氏相聲代表作,像《白事會》《八扇屏》《大娶親》等等。而他本人在表演中也承襲了馬氏相聲死綱死口的表演特點。鋪綱細,綱口準,形體動作張弛有度。不管抖包袱還是翻包袱,處理手法總是出其不意。由於鋪墊細緻,故而他的表演裏找不出硬山隔嶺的包袱。只要在園子裏看過他演出的觀衆,大多都會留下兩個字的評價——瓷實!真要說表演上有什麼瑕疵,或許就是使貫口傳統活時,背趟子略微顯得有點“一道趟”,少了馬三爺那種獨有的節奏感和律動性。

要說捧哏韓雲飛也不外行,做派上老成持重,站在桌子裏面不噪不鬧,口風四平八穩。永遠都是規規矩矩的輔佐着逗哏的鋪平墊穩,在臺上從不搶包袱、擋包袱。但當刨則刨,該頂則頂,捧哏的尺寸比逗哏時拿捏的更好。論基本功,紮實;論表演風格,穩健,可就是這麼一位踏踏實實的好演員怎麼就沒火起來呢?

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搭檔“不固定”。身上的能耐好是成名響蔓的基本條件,但沒有固定搭檔,在觀衆心目中很難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天津的趙偉洲,與他合作過的捧哏搭檔有王佩元、張志寬、王世勇、楊少華、閻月明、謝天順等等,頻繁換搭檔對於演員而言,顯然是弊大於利。假如能有固定的一兩個捧哏搭檔,趙先生藝術成就將不可估量。

而爲什麼前面說搭檔“不固定”要加引號呢?其實韓雲飛有固定的捧哏搭檔,叫張濤。就因爲以往臨時搭夥的演出太多,給觀衆造成了沒死檔的錯覺。以捧哏爲例,他曾給何澐偉、方清平、高曉攀、閆佳寶、程磊、潘雲俠、甄齊等衆多相聲同行都捧過。當韓雲飛逗哏時,與王文林、李增瑞、王磊等人也都有過臨時搭夥的經歷。雖說無論是捧是逗,韓雲飛都有相當出彩的表現,但觀衆提到他卻很難想到他到底和誰搭檔合作。

從古至今,固定的捧逗搭檔對於演員來說太重要了。提到韓雲飛的恩師侯長喜先生,觀衆很自然的會聯想到王世勇,這老二位是固定的一檔。提到他的師爺閻笑儒,大家都會馬上想到尹壽山。“閻尹檔”的《賣布頭》《武墜子》堪稱登峯造極。還是相聲界那句老話:搭夥三年,不火自賺。倘若韓雲飛能找到一個長期穩定的搭檔,不管是捧哏,還是逗哏,對雙方而言都將大有裨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