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檔如夫妻”的老話在相聲界廣爲流傳。對口相聲,兩個人一場買賣,能找到優勢互補且水平相當的搭檔並不簡單。要想在表演上碰撞出火花甚至揚名立萬也不是輕而易舉就能辦到的。一對好搭檔能在觀衆心目中久久駐足,更能在相聲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相聲門裏響蔓的搭檔被稱爲一檔,像歷史上著名的“常趙”檔(常寶堃、趙佩如)、“常白”檔(常寶霆、白全福)以及北京的“焦溜”(焦德海、劉德智)、天津的“高範”、“李杜”等等經典搭檔都被傳爲佳話。

所謂的“好搭檔”其實也分兩種,一種是“有買賣,有交情”的,另外一種是“有買賣,沒交情”的。後者能大紅大紫,全靠捧逗二人身上的能耐,沒有臺下磨合的默契,完全憑經驗和表演技藝維持着搭檔關係。這種搭檔一旦有“過氣”的跡象,合作關係很快便會土崩瓦解。而前者則不然,無論臺上還是臺下都透着兩個字“膩乎”。這個詞兒在說相聲的人眼裏代表着默契、信任、交情以及經年累月的磨合。

要說“膩乎”,現在相聲界還真有這麼一對膩乎了一輩子的搭檔。兩人從結成捧逗搭檔到今天整整相伴走過了六十年一甲子,也創造了相聲界搭夥時間最長的記錄。倘若按相聲門裏“搭檔如夫妻”的說法,這二位已經迎來他們的“鑽石婚”。說到這兒,老觀衆早已門兒清,今天說的就是讓同行都爲之羨慕的“祥瑞檔”——王謙祥、李增瑞。

衆所周知,老二位同爲一師之徒,師承相聲大師馬季。但他們的緣分早在拜師之前就已註定了。1960年,北京市曲藝團學員班招收了一批小學員,其中就有他們二位,另外同期學員還有李金斗、王文友等人。當時在譚伯儒、王長友兩位老師的安排下,王謙祥、李增瑞結成了捧逗搭檔。但直到兩人從藝二十多年後,才經由廉春明先生引薦,帶藝投師拜在了馬季先生門下。當年在一起朝夕相伴的同窗好友,如願成了同門師兄弟。更值得欣慰的是,這段搭檔關係依舊如初。

能讓他們這份感情長久保鮮的祕訣很簡單,僅“包容、謙讓”四個字就足以概括。雖說李增瑞比王謙祥年長一歲,但他對待搭檔卻不是那種擺出一副長者之風,而是始終信守着寬以待人,喫虧是福的做人原則。相聲這行搭檔裂穴司空見慣,究其緣由大多都逃不出一個利字。因利益分配不均而分手的例子比比皆是,但“祥瑞”是抱着兩口子過日子的心態處理搭檔關係。故而他們從初出茅廬到家喻戶曉,始終沒爲了經濟問題鬧過矛盾。

可能觀衆有印象,這二位在舞臺上歷來都是李增瑞給王謙祥量活,但有一次卻是例外......當時王謙祥身體不適,而既定的演出計劃又不能隨便推掉。於是乎便有了祥瑞檔唯一一次由李增瑞逗哏的《數來寶》。當臺下觀衆看到李增瑞站在桌子外面時也都感到意外,但畢竟是合作了大半輩子的搭檔,兩人之間積累的默契即便不用言語、動作,一個眼神都能讓彼此心領神會。李增瑞逗哏的表演水平借用《論捧逗》裏的一句臺詞就是“不會逗哏就捧不了哏,今天就讓你見識見識我怎麼逗哏”。

最近這些年兩位老先生由於年事已高,舞臺合作機會相對較少,加之王謙祥前些年生過一場大病,身體狀況一直不佳。從那以後,但凡有主辦方邀請他們二位演出,李增瑞都要先跟王謙祥打個電話,詢問他身體情況是否允許,再決定去與不去。在此期間,李增瑞出於提攜晚輩也經常給徒弟們捧哏,但這並不影響他與王謙祥的合作關係。兩人的感情反而更像是陳年的老酒,隨着時間的推移,愈發醇厚。

老話說得好,“共患難易,同富貴難”。回顧過往,多少相聲火檔在事業如日中天之際決然分道揚鑣。而王謙祥、李增瑞的合作卻是從青絲到白髮,經歷過相聲的低谷,也見證過相聲的復興。觀衆換了一代又一代,但老二位始終初心不改。時光荏苒一甲子,願“祥瑞”攜手仍是少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