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的姜昆,從藝四十餘年素以說新相聲而聞名。至於他成名的原因可謂是衆說紛紜,褒貶不一。有人認爲姜昆的成功離不開梁左先生妙筆生花的創作;有人說他能成爲當年相聲界的新星,得益於李文華、唐傑忠以及恩師馬季等老先生衆星捧月般的呵護提攜;還有少數人極端地認爲是新相聲拯救了這個不會說相聲的相聲演員。總之,走上仕途後的姜昆始終被各種爭議所包圍着。

在很多觀衆眼裏,姜昆被定性爲不會說傳統相聲,也從來沒說過傳統相聲。而產生這種認知的理由是“他師父馬季就不會傳統活”。不得不說,這確實是對馬季和姜昆這對師徒的極大誤解。馬季先生也是以說創編相聲聞名於世,但他創作表演的每塊新活都嚴格遵循着傳統相聲的包袱結構。沒有對傳統相聲的深刻理解,也就寫不出有生命力的新活。姜昆在不同場合也不止一次強調:“在背熟五十段傳統相聲之前,不要動筆寫相聲。”看到這兒,可能有人會反問:“你會哪段傳統相聲?你又說過多少傳統相聲?”今天就來跟衆位聊聊姜昆的傳統相聲水平究竟如何。

事實上,姜昆當年的確說過傳統相聲。留下錄音資料的羣口有《扒馬褂》《金剛腿》《訓徒》,對口相聲有《大相面》《繞口令》《論富貴》《節日》(即《酒令》)。總體而言,姜昆的傳統活在他所表演過的段子中只佔很少一部分。與其他同輩相聲藝人相比,他使過的傳統活屈指可數。

在他爲數不多的幾段傳統相聲中,基本上都是老先生捧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扒馬褂》,這段被無數相聲名家演繹過的經典羣活也曾被姜昆重新演繹。在這塊活裏,姜昆逗哏,師父馬季泥縫,捧哏的則是師爺輩的大量活趙世忠先生。爺孫三輩同臺,足以看出老先生們對這位“年輕人”的提攜與厚愛。馬季在撲盲子的手法上雖說跟郭榮起先生有一定的差距,但至少也是中規中矩,並無偏差。而趙世忠先生的量活無需溢美之詞,其一貫的高水準有目共睹。

相對來說,反倒是逗哏的姜昆沒太塑造好“秧子”的形象,尺寸上不夠準確。這塊活裏,逗哏應該表現出說話雲山霧罩,信口胡謅的勁頭來。當被捧哏的問住又無言答對時,求助泥縫的來幫着圓謊。而姜昆則沒能把雲山霧罩的人物性格通過具象化的表演外露出來,言語之間卻有自己幫自己圓謊的意味。這樣一來,給觀衆的感覺就變成了逗哏的“秧子”並非是說話滿不在乎,而是貌似謹慎但還是漏洞百出。相比來看,他在《訓徒》中的表演就要明顯優於這段。

而前面提到的這幾段對口相聲,姜昆的表演也只能算差強人意。沒有太出彩的表現,但也找不出明顯的表演硬傷。整體是按照老先生的使法規規矩矩演下來的,不過看不出個人表演特點和改良創新。姜昆的確能說且說過傳統相聲,但“會”與“好”之間還是有區別的。相聲學徒腦子快、記性好的,三五天能學會一塊傳統活。把詞兒念下來容易,但真要說到臺上把包袱都使響了,甚至使出個人獨有的特點就不那麼簡單了。舉個例子,《武墜子》這段不少名家大蔓都有過不同風格的演繹,但爲什麼內行觀衆還是一致公推閻笑儒、尹壽山的《武墜子》爲最好呢?

每個相聲演員都各有所長,真要說面面俱到的屈指可數。姜昆在與李文華合作的黃金時代確實爲觀衆奉獻過高品質的相聲作品。演員揚長避短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既然在傳統相聲表演上有欠缺,與其將就不如不說。將自己最擅長的部分展現給觀衆,作爲相聲演員已經算是不辱使命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