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賈方方

採訪對象:彭旭,北京安忻睡眠門診醫療主任,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心理治療師,從事精神衛生、心理治療工作近20年,北京心理健康服務促進會常務副會長。

提到抑鬱,我們不得不着重關注下女性,因爲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抑鬱症。這不是性別歧視,而是有堅實理論爲依據的。

首先,女性有激素的週期性波動,也就是月經。每當此時,女性的情緒會非常劇烈,亂髮脾氣,一點就着,特別是月經前,被稱爲經前緊張。看似是一個婦科問題,實際卻是和精神科問題同步的。前面我們有提到,抑鬱症是個週期性的生理性疾病,受中樞神經調控。內分泌也是受中樞神經調控的,和抑鬱症是一個同步的結果,根源都在中樞神經那兒,有很大的相關性。

其次,女性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圍產期和更年期。在圍產期,孕激素、催乳素、催產素髮生變化;在更年期,女性的身體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如雌激素減少、卵巢衰退等。因爲情緒中樞和內分泌中樞距離較近,所以,情緒很容易受到影響。因此,經期、圍產期和更年期也就成了女性抑鬱的3大易感期。

劉女士長相出衆,能力出色,但事業和感情都不順利。平時和丈夫很親密,可一到了經期,她就像變了個人一樣。一言不合就吵架,甚至還對丈夫大打出手。丈夫問她是怎麼回事,她也不說。後來,劉女士說的話越來越難聽,有時候甚至連祖宗八代都捎帶上,丈夫實在受不了,選擇了離婚。

離婚後,劉女士想走出傷痛,於是一心撲在事業上。然而,因爲情緒陰晴不定,特別敏感,她和同事們的關係很不和睦。最後,劉女士被確診爲雙相情感障礙,在經期表現尤爲明顯。此時,她更加脆弱,訴求更多,也更渴望得到幫助。他人不清楚狀況,就覺得她很挑剔、很敏感。實際上,她是身不由己,但又不敢說實話,怕別人覺得自己太矯情,於是就變成了憤怒和埋怨。

很多女性都有劉女士這樣的擔憂,這和當下的社會環境不無關係。要求女性像女漢子一樣堅強勇敢,卻忽略了性別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以至於她們在脆弱時不敢表達,甚至不認同自己的性別。這也是導致很多女性痛經和經期抑鬱的重要原因。此外,男性缺乏對女性的瞭解和共情,也加重了女性的經期抑鬱。

關於產後抑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產後抑鬱的產生,有生理因素,比如產婦或家族成員有過抑鬱經歷、自身性格及抑鬱基因表達等。還有環境因素,我將通過一個典型案例來和大家分享。

張女士本計劃丁克,不料意外懷孕。儘管她沒有做好準備,但還是迫於家庭壓力把孩子生了下來。爲了讓張女士更好地照顧孩子,丈夫決定讓她在家全職帶娃,還叫來了母親幫忙。一天夜裏,張女士悄悄把被子蒙到了孩子臉上。就在她準備用力捂時,被醒來的丈夫及時發現並制止。張女士這纔回過神兒來,不禁打了個冷戰。丈夫指責她心太狠,婆婆也因此把之前壓抑的不滿全爆發了出來,張女士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後來,張女士被確診爲產後抑鬱症。

和張女士一樣,很多女性在生產後面臨的環境很複雜。她們尚未做好角色轉化的準備,擔心自己不能做一個好媽媽;產後全職帶娃,與社會脫節,對未來很迷茫;有老人介入,生活習慣、育兒理念不同,很容易滋生衝突;在一個封閉的空間裏,她們很容易鑽牛角尖,反覆琢磨:做媽媽不稱職怎麼辦?孩子養不好怎麼辦?找不到解決方法,就開始不停地想怎麼殺死孩子:把孩子扔進洗衣機裏,把孩子從樓上扔下去……有的產婦還會自虐,甚至自殺,有的則擔心自己死了孩子沒人管,就帶着孩子一起自殺,發展爲擴大性自殺。這類新聞也屢見報端。

相較於前兩種情況,更年期抑鬱症更不容易被察覺。進入更年期後,宋女士總覺得身體不舒服,還伴隨心慌、失眠,反覆就醫卻查不出所以然來。丈夫覺得她沒事找事,爭吵不斷,最後離了婚。宋女士的求醫之路並沒有因此停下來,後來她堅決認定是心臟出了問題,要求必須做支架,可醫院說根本不用做。沒辦法,兒子只好把她強制帶到了精神科門診。最終,宋女士被確診患上了抑鬱症。

宋女士的表現很典型。她們大多不是因爲情緒問題來求助,而是覺得自己病了,把所有科室都跑遍了,查不出任何問題,只能轉診到精神科,才發現是抑鬱症,而那些無來由的症狀其實是抑鬱症的軀體化反應。到了更年期,職業生涯剛剛結束,很多人無法適應新的角色,內心很失落;身體機能越來越差,對未來和死亡充滿恐懼,抑鬱也就找上門了。

面對抑鬱,我們可以做很多

抑鬱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它不瞭解。瞭解後,我們就可以掌握更多的主動權。

個人層面,可以對自己的性別、身體以及生理特徵有更多的學習和了解,認識到自身的特點和不同時期可能面臨的問題,提前做好準備,併發掘自身資源,學習自我療愈。在經期,注意休息,勞逸結合,科學飲食,保持身體健康,心情放鬆。在圍產期,孕前和孕期做好心理調適,學習相應的育兒知識;產後多與家人溝通交流,主動尋求幫助。在更年期,積極尋找新的角色定位,提升爲自我價值感;加強夫妻溝通,提供情感支持;豐富個人生活,增強社會支持。

與此同時,家人的支持也非常重要。事實上,很多人也在積極努力地付出,只是有些做法非但沒能幫上忙,反而雪上加霜。

張女士被確診爲產後抑鬱症,丈夫勸導她:“和別人比,你已經很幸福了。錢,你不用擔心,我來掙;孩子,你也不用管,我媽幫忙看,還有什麼可抑鬱的呢?”看似是安撫,實則是批評,讓她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更加自責和內疚。

宋女士來精神科之前,她兒子也想過一些方法幫她,讓她多跑步、去郊遊,有事做了,就不會整天胡思亂想了。結果,宋女士想得更多了。以爲兒子根本不關心自己,就是想簡單粗暴地打發她,她覺得自己被拋棄了,對未來更加無望。

還有人喜歡用過來人的經驗來鼓勵:“多大點的事啊,別往心裏去。以前我可比你難多了,不也過來了嗎?”看似是鼓勵,實則是貶低,當事人會覺得是自己沒用,所以才邁不過這道坎。他的痛苦沒有被看到,他的處境也沒有得到尊重。

明明是愛,卻造成了很多傷害。爲什麼?因爲不瞭解。所以,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很有必要,可以幫助我們培養科學理性的同理心,既是對自己的瞭解,也能夠幫助他人。在此基礎上,再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則和做法就會事半功倍。

可以通過一些問題來了解對方的具體情況,“你是什麼時候開始有不好的感覺的?”—瞭解時間;“你覺得導致你抑鬱的原因可能是什麼?”—探究原因;“你有自殺的想法嗎?什麼時候有的?”—判斷程度;“有沒有什麼事讓你感覺好一些?”—自我調節如何……這種形式的詢問既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他的病情,也能夠讓他感受到我們的關心。

可以和他討論下壓力,包括怎麼看待壓力、有哪些應對方法。一方面可以分享經驗,給對方提供多元化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困在一個死衚衕裏。另一方面也能讓對方感覺到,我們願意和他一起面對和分擔。

此外,很多抑鬱症患者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因此,我們可以多給他一些正面積極的心理暗示,比如逗他笑、和他對着鏡子一起笑等,幫助他緩解情緒。還可以陪他一起哭,幫助他宣泄抑鬱,比如聽憂傷的音樂、讀悲劇的文學作品等。當眼淚流出來時,情緒也就流動了。

不管是什麼方法,我們都要提供無條件且穩定的支持,必要時也要及時尋求專業幫助。這些方式不僅適用於女性,也適用於男性。在自我療愈的基礎上,在家人和專業人士的幫助下,每個人都可以走出抑鬱,擁抱幸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