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到,糉子又成桌上珍。糉子是中國傳統的美食,端午節喫糉子更是一種文化。民間傳說糉子是爲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區都有着獨特的飲食方式,所以一樣的糉子也演變出了各種形狀和味道。2012年糉子入選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

作爲傳統節令食物,口感軟糯、味道香濃的糉子一向備受人們歡迎,現在糉子的種類越來越多,鹹的、甜的、葷的、素的,美味可口,稍不留神,好幾只糉子就已經下肚了。但在追求美味的同時,也應兼顧營養和健康。

1、細嚼慢嚥別貪喫。

糉子的主要營養成分是熱量和碳水化合物,在不加任何其他輔料的情況下,一隻糉子的熱量與一碗米飯是相當的。但是,往糉子里加上肉、豆沙、紅棗等輔料,熱量就遠高於一碗米飯了。對於人體一天所需的熱量來說,糉子的熱量大多偏高,因此在食用時應注意控制數量。

糉子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本身粘性較大,消化較困難,所以最好細嚼慢嚥。這樣不僅可以將糉子碾磨得更碎小,而且可以使得糉子和唾液酶接觸更充分,有利於消化吸收。糉子本身進食過程不會很長,而我們的大腦接收到飽感一般要15分鐘以上,所以,細嚼慢嚥有利於我們延長進食時間,給大腦時間來接收飽感信息。

因此,專家建議,喫糉子時應細嚼慢嚥,以每餐1個爲原則,不要超過2個。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過3個,男性最好不要超過5個。尤其是患有胃腸道疾病、糖尿病的患者,以及消化功能相對較弱的老人和兒童,喫糉子應當注意節制。

現在許多包裝糉已經開始標示營養成分了。營養成分的標示包括每份重量或每100克所含的熱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與鈉含量,但消費者常誤以爲營養標示上的數據就是一個糉子提供的熱量與營養素,正確的方法是以每份的重量或每100克與一個糉子的實際重量去換算。因此,養成閱讀營養標示的習慣,購買符合個人需求的糉子,才能讓這個端午節既美味又健康。

2、選擇“一高兩低”健康糉。

現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更新,賣的糉子各種口味都有,從餡料看,北方最常見的是大棗餡;南方則有綠豆、五花肉、豆沙、八寶、火腿、冬菇、蛋黃等多種餡料。爲了健康考慮,我們需要選擇“一高兩低”的健康糉。

“一高”,指的是“高纖”。如果是在自己家包糉子或能夠選擇糉子的材料,建議以雜豆類糉子爲佳,如在糉子材料中添加雜糧米、紅豆、薏仁、山藥、芋頭或紅薯,不僅可增加纖維質含量,減少腸胃負擔,更有益於健康。

此外,包糉子時宜用部分雜糧米替代糯米,增加纖維素、維生素、礦物質。如果輔以含有植物纖維較多的蔬菜進食,無論從營養還是健康的角度來講都更爲合理。

“兩低”,指的是“低油低熱量”。肉糉早已成爲“糉子一族”主角,肉糉由於含有的油、鹽多,對人體健康不利,不建議多喫肉糉,但如果肉糉能改用瘦肉,甚至以雞肉、海鮮或魚肉取代,那麼營養價值和健康指數都能更高一些。另外,餡料宜減量使用,最好不要用油炒。

其實在古代,至少在北方,糉子裏並不是糯米。糉子的經典古名叫做“角黍”,所謂“黍”就是大黃米,把它用葉子包成有角的形狀,那不就是糉子嘛。直到後來生活逐漸富裕,白糯米供應充足了,糯米糉子才佔據了主流。

在追趕健康潮流,享受食尚生活的當下,不少品牌糉子爲了提升健康分數,加入了紫糯米、紅小豆、綠豆、薏仁米、燕麥米、大黃米、小米、粘高粱、藜麥等雜糧,還有些加入了花生、慄仁、蓮子、紫薯等配料。

不過,除了大黃米和黏小米這兩種黏性食材之外,純的雜糧糉子黏性不足,做出來的糉子難免口感走樣。一般來說,要加最少一半糯米,做出來才能黏在一起。如果兩份糯米配一份雜糧,口感就比較令人滿意了。既不至於黏得太單調,又不至於顆粒太硬,缺乏糉子的黏軟美感。

當然,自己親手包的比市場賣的更營養健康,如果家庭允許的情況下,那端午節那天可以自己動手,一家人感受包糉子的樂趣。

傳統的北方糉子通常用豆沙、小棗、蜜棗、棗泥做餡,不加油脂。這類經典糉子清香爽口,不肥不膩,熱量偏低。對血糖不高,但需要控制熱量的人來說,選擇這一類低脂肪糉子比較合適。

如果喜歡鹹味的糉子,除了排骨、豬肉、雞肉、鴨肝、蹄筋、蛋黃、蝦仁、鮮貝等葷食原料,還可以使用蘑菇、香菇、竹筍、花生、海帶、木耳、銀耳等素食原料,都可以用來製作鹹味的糉子。

需要提醒的是,把粗糧、豆類放入糉子當中,要提前浸泡令其變軟。一般來說,紅豆需要在冰箱裏浸泡12-24小時,其他豆子浸泡6-8小時。這樣纔好和糯米一起煮熟。

3、充分煮熟趁熱喫。

包好的糉子需要煮熟或者蒸熟,而購買的商品糉子,也需要充分加熱之後才能食用。糉子要煮多長時間,這是很多剛學習做糉子的人的問題。

包糉子的糯米需要提前浸泡1天,所有水分已經充分進入糯米內,相對就好煮些了。糉子很難熟,可以用高壓鍋煮比較省時省力,一般水開之後煮40分鐘到1個小時就差不多了。如果是普通鍋的話,大約要煮2-3個小時纔行。

煮糉子的時候,水面一定要超過糉子,而且一定要浸過糉子兩寸左右,這是因爲糉子在煮的過程中會膨脹,如果加水不夠多,上面的糉子會被頂出水面,不容易煮透,煮出的糉子也不夠軟糯。沒被水浸着的糉子無論如何也煮不熟的。

把糉子煮熟以後,不要急於出鍋,把糉子留在鍋裏,浸泡1小時以上再出鍋。這樣味道更佳,口感會更好。喫時打開糉葉,糉香噴鼻,入口油而不膩,糯而不粘,鹹甜適中,香嫩鮮美是爲上品。

糉子多爲糯米做成,糯米在加熱狀態下,支鏈澱粉會糊化,有利於被消化酶分解,更易消化;而一旦其冷卻,則會老化回生,分子間凝固加強,不容易被消化。所以,糉子應趁熱喫,加了油脂、肉、蛋黃的糉子更不宜冷喫,對於消化能力差的人來說尤其要注意。有些質量差的糯米在冷後會有變硬現象,五穀雜糧糉子冷後的回生現象更明顯。

喫不完的糉子要放冰箱,冷藏最好不超過三天,要喫時再加熱,千萬別多次復熱,冷凍時間不要超過兩個星期。糉子剝開後如有黏絲,表示糉子可能放很久了,最好不要喫。

4、喫糉子宜早不宜晚。

你是把糉子當飯喫還是當點心?因爲糉子是糯米做的,也屬於糧食,其中富含澱粉和糖,所以要用來替代主食。

糉子屬於主食,三餐都可以喫,早餐甚至更合適。因爲早餐通常食慾不振,飲食數量較少,清香溫熱的糉子喫起來又方便,又讓人心情大好,一上午感覺都很幸福。

隨着人們錯誤的作息習慣的養成,現在很多人在白天都是行色匆匆的,沒有多餘的時間去品嚐美食。所以說在端午節的時候,很多人都會選擇晚上來品嚐糉子的美味。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晚上九點之後是脂肪的囤積期,如果晚上所喫的食物在九點之前不能夠完全消化的話,那麼可是很容易引起肥胖的。所以說對於糉子這類難以消化的食物來說,一定不要選擇晚上來喫。最好的喫糉子的時間應該是早上,中午也可以適量的喫一些,晚上儘量不要喫糉子。

5、搭配蔬菜水果茶飲解膩。

端午節前後可別餐餐以糉果腹,而忘記其他種類食物的攝取,因爲糉子一般只能提供六大類食物中的主食、肉類與油脂。建議搭配時令蔬菜,餐後來一份水果,不僅營養均衡,還可過個輕輕鬆鬆、腸胃無負擔的端午節。

糉子不宜作爲一餐當中的唯一食品。如果把糉子當成早餐喫,那麼可以配合牛奶、豆漿和清爽的蔬菜。因爲它餐後血糖反應太高,如果早餐只喫糉子,血糖控制能力差的人就容易發生午餐前低血糖的現象,感覺特別飢餓,甚至餓得心慌腿軟手抖。要延緩糉子的餐後血糖上升速度,可以先喫一些蔬菜和豆製品,喝牛奶豆漿,然後再喫糉子,就不容易發生下一餐前低血糖的情況了。

有些糉子,比如肉糉,比較油膩,喫多了就會感到食慾不振。所以,喫糉子時,還要多搭配富有纖維質的蔬菜、水果來幫助消化,最好喝一碗清鮮味美的湯,如冬瓜湯、竹筍湯、絲瓜湯等,之後再搭配一些口感清爽的菜品,如松菇蘆筍、涼拌苦瓜、香菇炒油菜等,以減輕腸胃壓力,避免消化不良,有利於身體健康。

喫了糯米糉子之後,往往感覺嘴裏有點發粘。喫了有油有鹽的糉子,最好就不要再喝含脂肪和鹽的湯水了, 也不要再喝甜飲料。這時候不妨配合清香的茶水來爽口,淡淡的檸檬水也是不錯的選擇。

節日的意義,就在於提醒我們從枯燥平淡的生活中擺脫一天, 享受人生的樂趣和溫馨的氛圍。和家人、親友一起製作美食、享用美食,是生活中的極大幸福。與其每年都談論糉子是否發胖、糉子不適合什麼人的話題,不如想想怎樣從糉子中喫出美味和健康。只要喫對糉子的品種,配好其他的食物,讓美食和健康得以和諧,每個人都可以輕鬆享受端午時節獨有的糉子情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