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楠

過去一個多月,22個採用“兩集中”供地的城市中,已有18城相繼取消地價上限。11月21日,四大一線城市中,廣州率先落實,黃埔區掛牌的一宗宅地,按價高者得原則確定競得人,未設置地塊最高成交限價。

廣州此舉,有望成爲四大一線城市取消地價上限的起點。此前,認房不認貸等政策放鬆,也是始自廣州,後在深圳、北京、上海相繼落地。

取消地價上限,不僅是響應自然資源部9月底文件的建議,更是順應了新一輪房改的方向。國務院9月下發的《關於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建立房地產業轉型發展新模式”,明確“保障”與“市場”的定位關係,被稱爲新房改方案,其兩大目標一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讓工薪收入羣體逐步實現居者有其屋,消除買不起商品住房的焦慮”;二是讓商品住房迴歸商品屬性,滿足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動房地產業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取消地價上限,熱門土地的出讓由搖號變爲價高者得,面對這些地塊,房企不必把希望寄託在玄學和運氣上。土地歸於有實力的開發商,土地價值回饋至地方政府。

對開發商來說,地價上限取消,意味着房價上限取消,產品品質和配套不必過分受制於狹小的成本空間,改善型和高端住宅產品的定位和設計,可以迴歸市場需求,成爲真正的商品房。

對地方政府來說,商品住宅價格交由市場供需決定,若商品房價高企,工薪收入階層居者有其屋的任務,需要保障性住房強勢補位,相應的保障房土地可能要以劃撥方式供應,更成熟的住房租賃市場也需要穩步建立,實現上述各就其位的轉型,短期內仍需土地財政支撐。

取消地價上限,是調控政策的進一步鬆綁,它與認房不認貸,取消樓市四限(限購、限貸、限價、限售)等政策一樣,都是供需關係發生重大變化後,對不合時宜政策的回調,已經算不上“救”市。

而保障金融安全以及提振經濟,仍需要房地產復甦助力,但我們必須看到,當前的房地產頹勢,單憑地方政府的“一城一策”很難奏效,即便是認房不認貸這樣的“殺招”,在一線城市落地後的政策效力也僅能維持一個多月。從我們的採訪信息看,市場兩大壓艙石,上海的豪宅和北京的學區房,都出現了明顯的價格鬆動和需求萎縮,市場主體的狀況可想而知。

銷售企穩更多依賴經濟底色和消費者信心,在銷售不暢的情況下,保證正常的融資需求,成爲穩定企業現金流的重要路徑,對房地產行業意義重大。最近兩年,金融政策不可謂不多,座談會開了一個又一個,“白名單”一張接一張,“三支箭”飛了一年多,但開發企業和住宅市場仍不見起色。即便穩如萬科也不免受市場情緒誤傷,經歷股債雙殺。若長期看,銷售不回暖;短期看,融資不化凍,開發企業的多米諾骨牌還會繼續倒,但這顯然不是當前經濟需要的。

爲什麼這麼多政策卡在最後一公里?剛剛結束的《財經》年會上有過精彩一幕,在面對“經濟上的種種問題,我們看到了,文件上也有,政策也出了,爲什麼落實和執行就那麼難”這個問題時,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的回答是,“我不知道”。

這句話迎來爆裂掌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