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扎克伯格出席國會聽證會,就Facebook信息泄露事件做出解釋,還圈了一波粉。

過去的幾周,劍橋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從Facebook的數據中獲取用戶的私人信息,並利用這些信息傳播有偏向性的信息以幫助特朗普贏得美國總統大選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令人不安。

除了數據安全,心理學家想關注的點是:這些被推給用戶的有偏的甚至是虛假的消息,就這樣被人們相信了?

是的!上個月發佈於Science上的研究就發現,假新聞通過社交媒體傳播的速度要比真實新聞快得多,廣度也大得多。

爲什麼假新聞的傳播如此之快?

編造出來的故事也許只是爲了娛樂大衆,就像八卦新聞一樣,它們通常是煽情的、具有挑逗性的,而且大多數時候,它們中會存在一個明顯的反面角色可以引起羣憤怒。

有的時候我們看着虛假的新聞,覺得它愚蠢又有一點幽默,但更深層次的是假新聞滿足了人們減輕對現實生活負擔的慾望。

100多年前,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觀察到,強大的個人索求和慾望(快樂原則)和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的規則(現實原則)之間往往存在衝突。

換句話說,我們人類的慾望和願景並不一定與現實生活的存在相一致。個體需要付出努力來協調個人的慾望與現實生活之間的矛盾。

事實上,成長的過程,就是慾望和規則談判和解的過程。

當我們還是一個孩子時,我們就開始有自己的慾望,我們的所求常常會引起我們情感的波動,求而不得時還可能會亂髮脾氣;隨着我們長大、成熟,我們就能逐漸擺脫慾望的控制,變得理智一些。

然而,不管我們長到多大,見過多少世面,我們也不會失去對追求慾望和快樂的動力。它既是人類生活的引擎,也是人類生活的調味品。

在社會領域中,個體並不能免除個人的願望,恰恰相反,在過去的10年裏,社交媒體成爲我們人類聯繫的重要場所。

我們把自己帶入其中並很容易和不自覺地泄露自己的信息,包括無意中表達我們喜歡什麼和我們想要什麼——換句話說,我們很輕易地在其中表達我們的願望。

社交媒體已經成爲我們展示生活的重要媒介,也是我們從不那麼令人滿意的現實中享受快樂的地方。

FOMO(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詳見沒刷手機的一天過去,我可能又錯過了一個億 | 錯失恐懼)描述了一種社交網絡中缺少某個人卻依舊很開心的害怕錯過朋友圈裏發生的事情的焦慮的感覺。

而刷社交媒體,則減緩了焦慮,滿足了我們的快樂需求。在這種場景下,能帶來更強刺激的假新聞,當然也會更“受歡迎”。

當心!別掉進假新聞的陷阱

雖然宗教場合、學校、工作地點和地方市政廳仍然是社區聚集和分享新聞的重要的實體中心,但社交媒體在速度和滲透方面表現得無與倫比。

假新聞帶來的慾望滿足,加上社交網絡的連接,二者的結合使得假新聞常常像病毒一樣傳播開來。

就像劍橋分析公司將我們的願望和現實分享到網上,並通過一些心理學的分析過程對其進行分類,由此確定了什麼東西感動並能激勵我們,並把它賣給出價最高的人。

隨後,這些信息被用來製造捏造的新聞——爲我們量身定做的新聞。有針對性的新聞乃至這些故意捏造出來的假新聞的推送,目的就是讓“特定的觀衆”瞭解到陰謀論。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不自知地被感染。

劍橋分析公司事件無疑是一個警示,讓我們發現,在網絡上分享我們的現實和願望已經變得如此容易受到利用。

除了要求那些應該保護我們數據的人承擔責任,並譴責那些因爲政治原因破壞我們共享的社會空間而破壞媒體的人,我們自己在分享新聞之前,也應該更多地瞭解爲什麼假新聞會吸引我們,根據這些特徵去求證新聞是否可信。

我們每個人面前的互聯網屏幕構成了共享的網絡,我們不僅僅是彼此的觀衆,我們是一個共同社會的守護者和監督者。

即便假新聞無處不在,仍祝你被真心以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