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在魏文侯時,開始成爲天下霸主;魏文侯在洹水(今河北魏縣,當時屬鄴)築禮賢臺,招才納士。魏文侯拜子夏爲師,子夏以儒家思想爲基礎,在魏國創立西河學派,爲魏國的霸業培養出大批人才:李悝、吳起、樂羊、翟璜、西門豹、田子方、段幹木、禽滑釐、公羊高、穀梁赤等。魏國在這些人才的支持下,開創了霸業,成爲戰國首霸。下面我們看一下魏文侯時,魏國的擴張。

今河北魏縣,魏國禮賢臺

西方:從公元前419年到公元前408年,魏伐秦,佔領秦河西。據《史記》記載:“魏文侯六年(前419年),城少梁(今陝西韓城縣西南)。七年,與秦戰少梁。八年,復城少梁。”魏文侯十二年(前413年),秦國“與晉戰,敗鄭(陝西省華縣華州鎮附近)下。”魏文侯十三年“使子擊圍繁龐(今陝西韓城縣東南),出其民。”“十六年,伐秦,築臨晉(陝西省大荔縣東南)、元裏(陝西省澄城縣東南)。”公元前409年(簡公六年):秦令吏初帶劍。塹洛(秦沿洛水築長城),城重泉(蒲城縣龍池鎮重泉村至晉城村一帶)。魏伐秦,築臨晉元裏。十七年(前408年)“伐秦至鄭(今陝西華縣),還築洛陰(陝西大荔縣西南)、合陽(陝西省合陽縣東南)。”魏國通過河西之戰,建立了河西郡。前401年“魏文侯二十四年,秦伐我,至陽狐(山西垣曲縣東南古城)。”這一年,秦國乘魏與楚作戰之機,出擊魏國。前393年,“魏敗秦於注(河南汝州)。”前391年,“秦伐韓宜陽(今河南宜陽縣),取六邑。”前390年,(秦)與晉戰武城(今陝西華縣東),縣陝(今河南省陝縣 )”。前389年,“秦侵陰晉(今陝西華陰東)”。《吳子》載:吳起以五萬勝秦五十萬大軍,魏國取得對秦戰爭的勝利,老秦人又被魏國擊回到河西以西。魏文侯三十八年(前387年),“魏伐秦,秦敗魏武(城)下,魏得秦將識。是歲,文侯卒,子擊立,是爲武侯。”從公元前我們從這些記載當中可以看到魏國從秦國手中所奪取的土地:少梁(今陝西韓城縣西南)、鄭(陝西省華縣華州鎮附近)、繁龐(今陝西韓城縣東南)、臨晉(陝西省大荔縣東南)、元裏(陝西省澄城縣東南)、洛陰(陝西大荔縣西南)、合陽(陝西省合陽縣東南)。魏原來的地盤有:陽狐(山西垣曲縣東南古城)、注(河南汝州)、陰晉(今陝西華陰東)。秦的地盤爲:武城(今陝西華縣東)、鄭(今陝西華縣)、重泉(蒲城縣龍池鎮重泉村至晉城村一帶)。而宜陽爲韓國都城。

公元前419年至公元前408年魏奪取秦河西地

魏、秦、疆域

陰晉大戰

北方:《史記》載“前408年,伐中山,使子擊守之,趙倉唐傅之。”魏國在公元前408年滅中山國。中山國的疆域我們可以從《史記》所記載的鮮虞及後來的中山國與晉戰和後來趙武靈王滅中山國的過程中找出。《史記晉世家》記載:公元前530年,晉將荀吳伐鼓,進入鼓都昔陽(今河北省晉縣西),同年8月,晉滅肥(在今河北省藁城縣),公元前531年冬,荀吳破鮮虞中人城(今河北唐縣峭嶺)。公元前507年秋,鮮虞出兵晉國平中(疑爲現在山西平定縣),大敗晉軍。公元前506年,鮮虞人在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粟山)建國。因城中有山,故稱“中山”。公元前494年,中山與齊、魯、衛共同伐晉,取得晉國的棘蒲(在今河北趙縣)。前491年,中山爲了削弱晉國,將晉國叛臣荀寅接納到新佔領的晉國屬地柏人(今河北隆堯縣西)。約公元前460年左右,晉國的智伯七天滅仇由(今山西盂縣)。公元前459年至457年間,“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在今河北易縣境內)。前457年,晉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佔領左人(唐縣西)、中人(在今河北唐縣境內)。《史記趙世家》載:“趙武靈王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寧葭。二十一年,攻中山,趙袑爲右軍,許鈞爲左軍,公子章爲中軍,王並將之。牛剪將車騎,趙希並將胡、代。趙與之陘,合軍曲陽,攻取丹丘、華陽、鴟之塞。王軍取鄗、石邑、封龍、東垣。中山獻四邑和,王許之,罷兵。二十三年,攻中山。二十六年(前300年),復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合春秋戰國時中山國的戰爭,從上述記載我們可以看出中山國的大致疆域:昔陽(今河北省晉縣西)、肥(在今河北省藁城縣)、中人城(今河北唐縣峭嶺)、平中(疑爲現在山西平定縣)、棘蒲(在今河北趙縣)、柏人(今河北隆堯縣西)、仇由(今山西盂縣)、窮魚(在今河北易縣境內)、左人(唐縣西)、中人(在今河北唐縣境內)。寧葭(今石家莊西北17公里)、陘(河北井陘縣)、曲陽(河北曲陽縣)、丹丘(河北邢臺內丘縣)、華陽(今河北曲陽與定州之間原有恆陽縣)、鴟(河北唐縣東北六十里)、鄗(河北柏鄉縣)、石邑(現石家莊)、封龍(今石家莊鹿泉區南四十五里)、東垣(河北正定縣)。從趙滅中山國之後,趙國疆域才攘地“北至燕、代(河北省蔚縣爲中心),西至雲中(山西大同)、九原(包頭市九原區)”可以看出中山國的疆域可能還要更大。這也是魏國滅中山之後所得到的大致領土。我們從史書上所記載的中山國曾爲九千乘之國,後世人稱之爲戰國第八雄,可以想見魏國之所以能成爲戰國第一個霸主,與滅中山,得到中山國大片領土有關。得到這片土地之後,魏國疆土有可能北至代(今河北蔚縣)、雲中(今大同)、九原(今包頭),西至膚施(今延安),對趙國形成一個包圍之勢。而這也成爲魏趙矛盾首先激化,魏國在公元前354年進攻趙國邯鄲,要首先滅趙的原因。

中山國可確定的曾在區域

戰國初年魏國國土與中山國土對趙形成包圍之勢

東方: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封鄴(河北臨漳縣西與河南安陽市北郊一帶)。前413年“齊伐晉,毀黃城(山東冠縣南),圍陽狐(河北大名)。”齊國在圍晉陽狐不得之後把擴張的矛頭對準了小國,前412年,“齊伐魯(許昌南本魯之朝宿邑)、葛(屬鄭,長葛縣)及安陵(許州鄢陵縣)”“前411年,伐魯,取都(今地不詳)”“前408年,取魯郕(河南省濮陽範縣)”“前407年,與鄭會於西城,伐衛,取毋(山東曹縣西北)”。《史記》載,前404年“王命韓景子、趙烈子及我師伐齊,入長垣(長城),先會於平陰(山東省濟南市郊縣)”前390年,“齊伐取魏襄陵(河南睢縣)。魏文侯三十六年(前389年),魏國與齊和解(《史記》載前389年齊與晉衛會濁澤)。這個階段,三晉合作打敗齊國。領土都在東擴。魏原來在安邑(山西夏縣)、趙原來在晉陽(現山西太原)、韓原來在平陽(山西臨汾),現在分得了東方的領土,所以都開始東遷,魏把鄴作爲陪都,後遷都大梁,趙遷都中牟(現河南鶴壁)後又遷到邯鄲,韓國一路向東遷都,從平陽到宜陽再到陽翟(今禹州)再到新鄭。

公元前409年三晉伐齊至平陰,公元前390年齊伐魏襄陵,公元前390年魏國

南方:受到了楚國的進攻,但魏國最終擊敗楚國。獲得楚大梁之地,領土在南擴。楚國在三晉攻打之下,不得不求齊國和秦國幫忙,於是有公元前390年齊伐魏襄陵,和公元前389年秦魏陰晉大戰。古本《竹書紀年》載:“(前417年)楚人伐我南鄙,至於上洛(今陝西商洛市商州區)”,前400年“三晉來伐楚,至乘丘(今山東濟寧兗州)”。前399年,魏文侯二十六年,“楚歸榆關(今河南許昌西南榆林鄉)於鄭。”前398年,楚伐周。前393年“魏文侯三十二年,伐鄭。城酸棗(今河南延津縣北十五里)。而前393年楚“伐韓,取負黍(河南登封西南)。”前391年,“三晉伐楚,敗我大梁、榆關(此榆關當在大梁之西)。楚厚賂秦,與之平。”(《史記楚世家》)。

三晉與楚作戰圖與魏新得之地

我們從上邊可以看出,魏國在魏文侯時期四方作戰,而四個方向都得到了土地,公元前419年到公元前408年,主要在西方與秦作戰;從公元前408年到公元前406年北滅中山;公元前404年東擊齊;由於三晉此時勢力大增而得到周天子冊封,列爲諸侯。從公元前400年到公元前391年,以南征楚爲主,而魏終得大梁之地。魏國霸業終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