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無數的先烈鮮血染紅了我們的旗幟,我們不建設好他們所盼望向往、爲之奮鬥、爲之犧牲的共和國,是絕對不行的。

——習主席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
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的重要講話

中國人喜歡紅色,對於紅色的偏愛,更是有着濃厚的文化內涵。烈日如火,其色赤紅。紅色是源於太陽的顏色,古人認爲“日爲德,月爲刑,月歸而萬物死,日至而萬物生。”

數千年來,紅色在中國人特定的審美意義下,代表着喜慶、吉祥、熱烈、尊貴,它反映了中國人熱情、赤誠、向上的民族性格和追求光明、熱愛生活的民族傳統。

文化具有相融性。中國人尚紅和紅色文化交融,奠定了紅色中國的底色,激活且凸顯了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圖騰,煥發出無窮無盡的力量。

縱覽中國近代史,無數優秀中華兒女、無數革命先烈,他們用一腔熱血染紅了我們的黨旗、國旗和軍旗,爲傳統紅色增添了別樣的涵義——忠勇和革命。

革命就需要血與火,而血與火的共性就是紅色。

“擲我們的頭顱,奠築自由的金字塔,灑我們的鮮血,染成紅旗,萬載飄揚!”這是烈士林基路犧牲前所作的詩句。1943年9月27日林基路、陳潭秋、毛澤民等共產黨員在新疆迪化第二監獄被祕密殺害。

一個字,一滴血。烈士遺留下的每一句詩都是用鮮血寫出來的,他們視死如歸,只因爲他們相信今日所流之熱血,必定會成爲明日中國的底色,就如李大釗生前所預言:“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紅的世界。”

紅色是熱血凝就,也是烈士們對未來的期盼。第一次國內革命失敗後,江西帥開甲烈士臨刑前寫下這樣的詩句:“記取章江門外血,他年化作杜鵑紅。”

有了紅色的期盼,有了紅色的引領,人們不再畏懼,面對敵人的屠刀他們沒有被嚇到、沒有被征服,憑着吾以吾血薦軒轅的血性膽氣,從地上爬起來,揩乾淨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屍首,繼續戰鬥。

當我們站在烈士們鮮血澆灌的神聖土地上,不妨再來回顧一下1957年4月8日《人民日報》社論裏的幾句話,“中國共產黨員和許多革命者,不怕殺頭,不怕坐牢,他們背井離鄉,東奔西走,不計名利,不圖享受,唯一想到的是國家的存亡和人民的禍福。他們爲了革命事業的勝利,英勇犧牲,艱苦奮鬥,前面的人倒下去,後面的人跟上來,革命失敗了,馬上重整旗鼓,繼續奮鬥。”

俗話說,沒有土壤,泰山不能成其高,沒有溪流,海洋不能言其深。災難深重的舊中國,抵禦外辱和解放事業的道路是崎嶇坎坷的,它何以成功?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正是因爲千千萬萬的烈士用他們的熱血染紅了我們的五星紅旗,澆灌了神聖的祖國大地,我們才能看到今日之中國萬花盛開。

所以今日我們重新審視定義“紅色“,它已經超出了色彩的範疇。它蘊含着的是前仆後繼、百折不撓、甘於奉獻的民族精神,它鑄就了共和國壓不彎的脊樑,它映染了共和國不畏艱險、奮勇向前的性格。

人世間有百媚千紅,而我獨愛你那一種,你那一種便是那如陽如火的炎紅。

3月4日,習主席在看望參加十三屆政協二次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指出,“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無數的先烈用鮮血染紅了我們的旗幟,我們不建設好他們所期盼嚮往、爲之奮鬥、爲之犧牲的共和國,是絕對不行的。”

是的,身處不同時代,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每一個時代的使命和責任。先烈們縱馬山河,爲我們打下一片赤熱疆土,爲我們構建盛世繁華,而今接力棒傳到我們手中,我們豈能辜負先烈遺志。

時至今日,每一代共和國軍人都不曾辜負使命,作爲新時代的軍人沒有理由讓鋼刀在我們手上捲刃,更沒理由讓紅旗在我們這一代軍人手裏褪色。我們理應擦亮紅色底色,激盪起“守土有責捨我其誰“的雄心壯志,激盪起”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邁之情,戮力奮鬥,強軍興軍。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們不能忘記在我們前面爲了開闢勝利通途而捨生取義的英雄,儘管他們已然化作巍峨的山脈,但是他們的精神卻已融入我們的血脈。

有了這紅色血脈的滋養,今天人民軍隊的行列裏,又走來航母艦載機飛行員張超,邊防連連長杜宏,維和戰士申亮亮、李磊、楊樹朋,抗洪勇士劉景泰……看吧,這一代軍人的內心裏依然滌盪着熾烈的赤紅,讓我們再點一次名,他們的名字就是最好的證明。

相關文章